以传播城市化专业知识为己任
2024年04月19日
星期五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三大城市群逐鹿,谁是最佳群主
时间:2021-06-02 11:34:25  作者:陈红艳 
导语:

  城市群是更高级的城市组织形态,世界发达国家城市群的发展证明,城市群作为高级的空间组织形态,逐渐成为区域经济中心和推动全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我国十三五规划中认定19个城市群,其中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为国家重点发展的三大城市群,那么三大城市群实力对比,谁更胜一筹?


  2020年岁末北京顺义爆发的疫情,又成为很多人调侃的段子。新冠密接北京案例:上班,开会,吃包子,加班,公交车;新冠密接成都案例:打牌,蹦迪,美甲,火锅,茶馆……北京同学看完想哭。

  看到近日已确诊的周女士的活动轨迹,真心感慨她生活之不易。每天穿梭在固安与北京之间,早晨6:40从固安家里开车到新宫地铁站,然后乘坐地铁4号线到宣武门,步行到公司。18:40下班,再以同样的方式从北京返回固安。每天单程通勤时间2个小时以上。像她一样的年轻人,在环京的固安还有30万,他们怀揣着梦想游走在北京的边缘。

  很多人转发了这个段子。“世人慌慌张张,不过图碎银几两。偏偏这碎银几两,能解世间惆怅。可让父母安康,可护幼子成长。”这句话广为传颂。北京晚报对此还发表了评论:“谈奋斗别拿疫情流调说事”。

  更多人是为自己转发,不过是调侃一下普通人在北京奋斗的真实写照。

  想来,这两种生活状态背后,也是一个城市幸福指数所在。生活轻松惬意,更像是一个城市的温度表,而一个城市的温度就如同一个城市的经济晴雨表,散发着城市之光。

GDP总量PK:谁独占鳌头



  不久前,2020年三季度经济统计数据,很震惊,在全国城市排名前10位中,整个北方城市中只剩下了首都北京,这一棵独苗,而且也只是位列上海之后。京津冀城市群中的天津市,排名全国前十一强,北方重镇天津,硬是被疫情冲击严重的武汉甩到了身后,GDP罕见跌出前十。2020年,一场疫情,让城市GDP排名也变得不同起来。不仅如此,前20排名中,北方城市逐步减少。

  2020年三大城市群GDP数值对比(表):


  2020年前三季度,长三角城市群GDP总量达到17.46万亿元,人均GDP为12.37万元;珠三角城市群的GDP总量达到6.33万亿元,人均GDP为10.5万元;京津冀城市群的生产总值为6.2万亿元,人均GDP为7万元。 

  相信北方的小伙伴看到这组数据后,心情一定如此刻寒冷的天气一样冷!


长三角GDP一骑绝尘 江苏跻身第二个10万亿大省



  长三角城市群的整体经济增速远超全国平均水平。2020年前三季度,长三角的三省一市GDP总量达到了17.46万亿元,占全国前三季度GDP的24.16%。其中,江苏省GDP达到了7.38万亿元,位居全国第二;浙江省GDP达到了4.58万亿元,位居全国第四;安徽省达到2.76万亿元,全国排名第十。

  上海、苏州、杭州、南京,是长三角城市群的经济强市,GDP超过1万亿元。

  安徽,是长三角城市群GDP增速最快的省份,GDP为3.62%。

  江苏省的表现极为亮眼。根据2020全省初步核算,地区生产总值轻松突破10万亿元关口,成为继广东之后的第二个10万亿省份。而且13个地市全部进入GDP百强城市之列,无论是百强县、百强区还是百强镇,均名列前茅。江苏与广东相比,虽然广东一直略胜一筹,但江苏的发展实力同样不容小觑。

  2020年前三季度江苏各市GDP总量排行榜(表)


  从表格中可见,苏州经济总量位居江苏之首,力压省会南京,实现地区生产总值达14208亿元,实际增速2.4%。如果不出意外,2020年岁末到2万亿问题不大,会是江苏省首个、全国第6个GDP突破2万亿的城市。

  版图辽阔的长三角城市群之所以经济一路向好,在于各城市之间均衡发展。在上海大哥的带动下,沪浙皖二十几个城市共同发展进步,均有自己的特色经济特点。

  江苏、安徽、浙江都实现了显著高于全国整体水平的增长速度,分别为2.5%、2.5%、2.3%。安徽GDP增速不仅远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在长三角地区也处于较高水平,充分表明安徽在融入长三角后,经济活力大幅度增强,长三角一体化对安徽经济的这种带动作用凸显。

珠三角人均GDP领跑全国 广东率先迈向11万亿




  珠三角城市群的人均GDP、经济密度均居国内城市群首位。2020年1-3季度,珠三角城市群GDP总量为6.33万亿元。广东省GDP达到了7.84万亿元,位居全国第一。其中,GDP最高的是深圳,达到1.98万亿元;其次是广州市,达到1.74万亿元,这两个城市的GDP突破1万亿元。

  珠三角人均GDP总量为10.5万元,深圳人均GDP达到20.35万元,广州、佛山和东莞人均GDP均超过11万元。

  2020年前三季度珠三角城市群GDP情况:


  广东作为中国首个10万亿GDP省份,连续32年坐稳中国经济第一大省之位。

  广东省“十四五”规划建议透露,到2020年岁末,广东省地区生产总值超过11万亿元,比2010年翻一番。以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为主体的现代产业体系初步形成,区域创新能力跃居全国首位。

  2010年,广东GDP为4.5万亿;2020年,突破11万亿,相比10年前翻了一番多,无论是经济体量还是经济增速,都位居全国前列,领先优势持续扩大。

  GDP破10万亿,已经超过世界上90%国家的经济体量。这一水平,与俄罗斯、韩国、西班牙等国家相当,说是富可敌国,一点都不夸张。而未来,广东仍将是中国实体经济的第一重镇。

京津冀GDP不均衡 环京发展相对滞后




  京津冀城市群的各城市之间表现出不均衡的经济发展态势。

  一直被嘲笑的天津市,2020年第三季度,GDP总量1.0万亿元。

  从2014年到2020年GDP降六位,2014年前的天津,GDP全国排名第5,仅次于北上广深四大一线城市。从第五名到第十一名,天津只用了6年。

  2020年前三季度,河北省的生产总值为2.6万亿元,仅次于北京,对京津冀GDP贡献率最高,人均GDP却最小,仅为3.4万元。

  河北全省11地市GDP增速一般,名义增速为2.18%,与2019年同期对比,经济总量增加了549亿元,意味着从整体上来讲,全省经济速度已经转正。

  2020年前三季度河北省各市地区生产总值(表)



  从表格中看出,省会石家庄近年来发展一直比较缓慢,2020年前三季度的经济总量为4450.6亿元,与2019年同期对比,下降了210.7亿元,是所有城市中降幅最大的。

  只有廊坊和保定保持了正常增长,其中廊坊增量接近1000亿元,其他城市仍然处于负增长状态。

  河北虽然是京津冀经济圈中地理面积最大、资源最富饶的区域,但人均生产的效率却最低,并且相差悬殊,成为巨大的经济断带。

  这也显示了在京津冀地区,北京作为首位城市得到快速发展,发挥着领头羊的作用,环京区域的发展却相对滞后。在河北省11个地级市中,低等级城镇数量过多,中等城市偏少。而且第三产业机构略显单一,主要集中于一些劳动密集型、知识型含量较低的行业。

  环顾长三角城市群、珠三角城市群,无论是广东还是浙江、江苏,但凡经济发达省份,并非只是中心城市的强大,而是源于众多实力强劲的地市和县,京津冀城市群要大力发展周边中小城市才是其真正底色。

  未来,需要通过大都市圈的发展,来增强北京产业发展的能力和加强北京产业扩散的能力。一体化需要在城市——区域发展中,随着市场不断扩展、与经济社会联系的不断增强中得到实现。 

市值500强PK:谁未来可期




  2020年末,中国内地有17个城市的总市值超过1万亿元。总市值前五名为:北京、深圳、上海、杭州、广州。

  如果不统计央企,深圳排名超过北京,居全国第一。

  如果只统计科技股,深圳排名第一,杭州排名超上海。

  第七至第十名分别为佛山、南京、无锡、天津。其中,无锡为首次进入全国十强,总市值达到1.38万亿元。

  2020年万亿市值城市排行榜(表):


  从地区分布来看,2020中国市值500强主要集中在珠三角城市群、长三角城市群以及京津冀城市群,截止2020年12月,市值500强企业数量:北京99家,广东90家,上海64家,浙江48家,江苏32家,安徽9家,天津9家,河北9家。
  

市值500强公司行业分布




  北京以99家上榜公司遥遥领先。

  北京的上市公司市值高,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央企多集中于此,此外房地产、金融业上市公司的聚集也是关键因素。

  但在京津冀城市群,天津、河北仅有9家企业挤入500强,数量均明显低于北京。未来在除北京以外的地区培育更多上市公司,也是衡量京津冀城市群协同发展状况的指标之一。

  珠三角地区的上市公司呈现出了更多元化产业格局。

  万科A(深圳)、保利地产、广汽集团(广州),以及美的集团、海天味业(佛山),所属的行业覆盖了房地产、汽车、家电和调味品行业。

 在三大城市群中,长三角地区展现了更完善的产业协同能力和创新能力。

  长三角城市群共有1000多家上市公司,覆盖绝大多数行业。其中,机械、基础化工、汽车、医药、计算机、电力设备、电子元器件这七个行业的上市公司数量达到536家,占比超过50%。第三产业占GDP比重达42.53%,占比为三大城市群最高,研发项目与经费总量远超京津冀、珠三角城市群,产业结构优势明显,科技创新含量较高。

IT产业辐射力PK:谁更胜一筹



  三大城市群集中了全国71.8%的主板IT业上市公司和50.7%的IT业就业人数。

  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三大城市群占全国主板IT业上市公司数量的比重分别达到32.5%、24.8%、14.5%。

  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三大城市群占全国IT业就业人数的比重分别达到20.9%、19.5%、10.2%。

  从全国298个地级及以上城市IT产业辐射力排名前30位城市看三大城市群各自的表现:

  京津冀城市群只有北京以排名第1位的好成绩,跻身IT产业辐射力排名前30位城市。

  长三角城市群有6个城市进入IT产业辐射力排名前30位,分别是排名第2位的上海、第5位的杭州、第6位的南京、第15位的苏州、第21位的合肥、第24位的无锡。

  珠江三角洲大城市群有3个城市进入IT产业辐射力排名前30位,分别是第3位的深圳、第7位的广州、第20位的珠海。

5G大PK:谁率先赋能


  中国5G市场前景广阔,2020-2025年5G网络的总投资额将至万亿。中国信通院数据显示,2025年中国5G用户将达到8.16亿,约占所有移动用户的一半左右,中国占全球的连接将超过30%,成为世界最大的5G市场。

  珠三角城市群,据《广东省加快5G产业发展行动计划(2019-2022)》规划,2020年岁末,珠三角中心城区5G网络将基本实现连续覆盖和商用,5G产值超3000亿元,形成万亿级5G产业集聚区。

  长三角方面,上海、浙江、江苏相继推出了《三年计划》、《行动计划》等多个支持5G的建设方案,按照规划要求,长三角各省市将协同开展5G网络布局,共同推动长三角地区成为全国5G建设和应用示范区域。

  京津冀地区,当前的5G布局主要围绕2022年的冬奥会的服务工作,规划要求共同推进时空信息等新技术应用,深化“智慧冬奥”内涵,打造智慧场馆、智慧安保、智慧旅游、智慧交通、智慧物流和智慧信息服务等领域的示范。  

人才吸引力PK:谁是赢家



  从过去10年的人口变迁版图中,可以看到新一线城市的崛起,对人口的吸引力之强大。

  2020年15座新一线城市,包括长三角城市群的杭州、苏州、南京、合肥,京津冀城市群的天津,珠三角城市群的东莞、佛山。从近10年的人口涨幅看,人口增幅最高的前10个经济强市中,有7个为新一线城市:

  珠三角的东莞排名第一,佛山排名第6。

  长三角的合肥排名第二,杭州排名第九。

  京津冀城市群的天津,人口涨幅超过25%,排名第十。

  人口流入或流出背后,是城市的发展差距问题,城市发展差距越大,人口变动的数据也就越大。

985高校生PK 超半数清北学霸不北漂

  从各大高校陆续发布了2020届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看,985高校毕业生“孔雀东南飞”。正所谓,明星城市与TOP级大学相互成就。 

  从2020届清华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地域来看:超半数毕业生选择京外单位就业,其中本科毕业生留京比例为21.9%,毕业硕士生留京比例为39.6%,博士毕业生留京比例高达52.1%。留京之外,第一去向是珠三角城市群的广东,第二、第三、第五去向分别是长三角城市群的上海、浙江、江苏。


  2019届北京大学毕业生去到最多的城市分别是:留在北京1229人,去深圳443人,去上海183人,去广州119人,去杭州109人。留京工作比例为43.55%。留京之外,第一、第三去向是珠三角城市群的深圳、广州,第二去向是长三角城市群的上海。

  在长三角高校中形成“抱团”引才优势。以上海交通大学为例,2020届各个学历层次的毕业生留沪比例高达71.92%;其次为去向广东省的,占比为6.34%;去往浙江和江苏的比例分别为4.55%和3.58%。

  比如,南京大学,2020届毕业生留在南京的1780人,其次去往上海的为676人,深圳329人,杭州311人,北京310人,苏州253人,留在长三角四座城市的共3020人,占去往全国就业总人数的58%。

  10所985高校的信息汇总(表)


  注:根据2020软科中国大学排名

  总体来看,2020届10所985高校毕业生中,有6所省外就业的第一去处是广东,有3所省外就业的第一去向是上海。

  究其根本,概括为两方面原因:

  1、随着经济转型升级,国企和外企对名校毕业生的吸引力大不如从前,取而代之的是大科技公司成为最佳雇主,而广东是除北京之外大科技公司最多的省份,特别是深圳。

  2、广东企业对长三角顶级名校有较大吸引力,复旦、交大、浙大的毕业生,如果不留在本地,流向外地最多的也是广东,而非京津冀城市群。

  珠三角城市群的经济总量、科研机构、教育资源与长三角城市群存在差距,但珠三角胜在塔尖企业多、高收入民营企业多,这类企业的工资水平已超过国企和外企,是吸引名校学子的重要筹码。

  未来各类要素资源,从全国层面来看,将会加速向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加速集中。从各区域层面,将会加速向以省会城市为核心的城市群或都市圈集中。

  所以,三大城市群,在推进一体化或同城化发展过程中需遵循区域和城市发展规律、要更加强调遵循经济和市场规律,尊重地方实际,结合发展阶段、发展基础,多借助市场化力量,因地制宜、循序渐进,促进同城化更高质量发展。2021年,新的时代徐徐拉开,下一个十年,谁“尊重城市发展规律”谁就将扬帆起航。


结语



  未来各类要素资源,从全国层面来看,将会加速向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加速集中。从各区域层面,将会加速向以省会城市为核心的城市群或都市圈集中。

  所以,三大城市群,在推进一体化或同城化发展过程中需遵循区域和城市发展规律、要更加强调遵循经济和市场规律,尊重地方实际,结合发展阶段、发展基础,多借助市场化力量,因地制宜、循序渐进,促进同城化更高质量发展。2021年,新的时代徐徐拉开,下一个十年,谁“尊重城市发展规律”谁就将扬帆起航。


相关新闻
友情链接:  国务院 住建部 自然资源部 发改委 卫健委 交通运输部 科技部 环保部 工信部 农业农村部
国家开发银行 中国银行 中国工商银行 中国建设银行 招商银行 兴业银行 新华社 中新社 搜狐焦点网 新浪乐居 搜房
中国风景园林网 清华大学 北京大学 人民大学 中国社会科学院 北京工业大学 北京理工大学 北京科技大学 北京林业大学 北京交通大学
城市化网版权所有:北京地球窗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service@ciudsr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