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传播城市化专业知识为己任
2024年05月08日
星期三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袁崇法:要允许农民置换土地
时间:2013-08-05 11:00:11  来源:城市化杂志  作者:顾晴 

    城市化进程中,土地始终是一个绕不过去的主题,也是提高中国城市化质量的焦点之一。中国城市发展研究院副院长袁崇法直言:“在土地管理上,特别是对农村集体土地管理上,我们还存在很多缺陷。社会的发展,不论叫新型城镇化、传统城镇化,还是中国特色城镇化,最基础的就是看能不能按市场机制运行,让人、让土地等要素充分流动起来。”

确权,让土地作为经济要素流动起来


     “目前,我国宪法对土地的界定是以延续高级社的那种认识为基础,而不是以延续建国后首部宪法对农民土地明确的产权。”袁崇法认为,这是造成现在很多问题的根本原因。
     他介绍说,宪法规定,我国实行土地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即全民所有制和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54宪法前,土地私有,后来成立合作社,谁家有多少土地、在什么位置清清楚楚。1956年成立高级社之后,土地不分你我,只要是人民公社成员,就有一份土地,但这份土地有多大、在什么位置是不清楚的。后来虽然做了若干次修订,将城市的土地界定清楚了,比如城市土地是国有,国有土地以人民政府为代表,但是,农民的土地是以模糊不清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为代表。
    他反问:“这个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到底是个什么组织?”在他看来,对于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没有清晰的界定,就不是一级法人。不是一级法人,就不能成为法人代表。没有法人代表,主体就虚掉了,就只能让政府来管理。土地说是集体的,实际上最后变成了国家管理。宅基地实际上一直是政府在分配,而不是集体经济组织在分配。
     袁崇法还指出,全世界的土地有公有、有私有,政府只是政策层面上去引导,但我们国家是政府直接管理。即便是公有土地这部分,在上世纪80年代也不是很清晰:地方政府曾经有上万亩土地批准的权利,后来越缩越小,2004年前,150亩以内的土地还可以由地方政府批,到了2004年修宪,只有中央一级政府控制土地的征用、转性和开发用途。全世界的政府都管着土地的用途,但又都约束着对土地权利的干预,我们则两个都直接管控了。目前各地政府正在进行产权界定,实际上就是为了约束政府的行为。
     对于目前实施的占补平衡制度,袁崇法说,像北京、上海、浙江几乎没有土地新增资源来平衡了。据他的调研,一些地方为了拿到用地指标,往往把许多今后可能要拆掉的村庄早早划成农田,但实际上农民还住在那儿。“这样一来就造假了。一作假还怎么界定产权呢?确权把政府的作弊揭示出来很尴尬,所以有难度,或者说有阻力。不过,既然今年的一号文件要求用5年时间全部确权,现在全国都在做这件事情。”
    他表示,承包地问题不大,难的是宅基地和集体建设用地。“因为集体建设用地是不清楚的,宅基地虽然清楚,但不知道怎么去确。是确使用权,还是永久的土地产权?确了之后,拥有多大的权益也有争议。并且现在包括村庄在内的其它的集体建设用地、乡镇企业用地、养殖业用地都比较乱,处理起来很麻烦,一般就以某一年为界限,之前占的是合法的,之后是非法的。2004年国土部  曾经组织过一次土地专项调查,通过清理,把边界确定,然后再确权。”
     那么,确给谁呢?袁崇法说,“集体建设用地只能确给集体。为了防止将来集体不存在了,还要进一步将集体的受益权确给农民,也就是每一个集体经济组织的成员。在成员的认定上,现在各地都在探索中。”
     尽管难题重重,但在袁崇法看来,“老百姓的智慧是无穷的,交给老百姓,他们就会有办法。”他举例说,上海、浙江就想到一个办法,叫农龄(农业的年龄),将自然年龄加上务农的年龄就是农龄。自然年龄从出生开始,务农年龄从16周岁算,结止期是户籍转移和务农停止。形成一个完整的农龄,按比例确到每个农民的手里。
    据袁崇法掌握的情况,当地百姓对这个办法的认可度比较高。不过,由于这样的确权确定的是土地受益权,不是产权,改革并不彻底。于是,很多人提出修宪。“修宪要从两个不同层次去考虑,一个是确所有权,另一个是确受益权。宪法规定,土地是两种所有制,但还补充一句——城市用地是国有土地,在城市用地范围内不允许两种所有制存在。这在法律上、逻辑上都是不对的。”他的理由是,既然两种所有制是合理的,在城市内部应该允许集体土地所有制存在,这样,农民的小产权房在城市的规划区内才能平等地、合法地存在,农民才可以带着土地进城,产生的所有效益归他本人所有,而国家可以通过服务配套设施等以税收形式收取必要的费用,也避免土地暴利。但现在这些都不是主流意见。主流意见还是不动宪法,通过区分公益性用地和经营性用地,以调整补偿办法来继续征用土地。”
    在土地征用上,袁崇法建议应该向国外学习:“不管什么用地,全部征购,通过市场评估价出售。用于公益的,政府补贴。用于经营性用地的,政府从经营效益中收取开发费用。”袁崇法认为,进入城市社会以后,人也好,土地也好,各种社会保障也好,都要作为要素充分流动起来。发挥市场机制配置资源就是要让人和各种发展要素能够充分地流动。社会的发展,不管叫新型城镇化、传统城镇化,还是中国特色城镇化,最基础的就是看能不能在政府指导下尽可能按市场机制运行。

    制定与有产社会相应的制度,培养产权观念


    袁崇法强调:“在城市化的发展过程中,不能只看到我国城镇化率达到52%这个数字,还要看到我国正在由一个温饱的社会走向一个小康的社会。也就是说,我们正在由一个低收入、满足物质需求的社会,走向一个要获得更好的非物质形态的社会。这两者的基础是不一样的。”
    他说,过去,中国是无产阶级社会,除了农民有地外,城里人都是无产阶级。改革开放让我们成为有产社会,每个家庭至少从一套房子开始成了有产阶级。在这种情况下,不管社会结构怎样,社会层次怎样分,每个人都是一个产权持有者,社会也成为一个产权社会,然而,我们现在所有社会管理的基础是按照无产社会的基础设定,不是按照有产社会设定。”
    他还指出,在有产社会,人人都关注怎样守护自己的资产,使其保值、增值,以及获得财产的合法性如何得到保护,不受侵犯。围绕着维护自己产权的各方面的诉求是正当的,由此产生的各种各样的利益上的摩擦是一个社会常态性的矛盾,不是敌我矛盾。其次,每个人的个人利益都变成社会整体矛盾的一个支撑点。怎样处理好个人利益、整体利益,不光在农村,城市也一样,围绕着产权之间产生的利益关系,渗透着社会的每个角落。
    就目前大多数家庭纠纷都是围绕财产引起的,袁崇法认为,在社会高速向前发展的过程中,政府应该考虑通过怎样有序引导,让社会和谐。
    他坦承:“这里面的原因确实有很多。首先,现有的法律不足以精细到处理这样的事情,还得靠道德层面去处理。其次,我们过惯了无产社会,有产社会中什么是正当合理的,什么是不应该争取的,界限是不清楚的。没有几代人培养不出这样一种财产的观念。”
    他以中外养老制度以及财产观念的差异为例:在老人财产归谁的问题上,一般我们由子女继承,其实问题没这么简单。不少国家以房养老,老人将自己的房子拿到房屋银行等机构参加养老基金,消费就用养老基金的利息带本金支出,也就是说,老人靠自己的财产养老,养老由社会机构承担。而我们呢?如果家里有三个子女,老人会考虑怎么平分,实际上这是绝对错误的。房子是老人养老用的,三个子女可以不养,让社会代养,如果其中一个愿意养,老人的财产就拿来偿付,而不是继承给谁的问题。有的保姆给老人养老,最后房产给了保姆,儿女还要打官司,养老院跟保姆不是一样的吗? 我们在处理这类案子时,法律依据相对不足
    “谁的财产谁有最后处理的权利”,袁崇法认为,正是由于这样的观念在我国还没有建立起来,所以围绕财产引起的家庭纠纷不绝于耳。
     他指出:“整个城市化走到现在,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以及我们的社会形态都聚集到今天这个点上,城镇化面临的问题,远没有那么简单。应该发展大城市,还是中小城市,是否应该发展中西部等等这些问题,也远没有那么简单。所有的问题需要统筹考虑,构建一些合适的制度,否则就会成为城市化发展的制约因素,如果那样,城市化是走不远的,还会掉进所谓的中等收入陷阱。”

相关新闻
友情链接:  国务院 住建部 自然资源部 发改委 卫健委 交通运输部 科技部 环保部 工信部 农业农村部
国家开发银行 中国银行 中国工商银行 中国建设银行 招商银行 兴业银行 新华社 中新社 搜狐焦点网 新浪乐居 搜房
中国风景园林网 清华大学 北京大学 人民大学 中国社会科学院 北京工业大学 北京理工大学 北京科技大学 北京林业大学 北京交通大学
城市化网版权所有:北京地球窗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service@ciudsr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