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传播城市化专业知识为己任
2024年06月02日
星期日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管宇浩:安乐死不能成为穷人死亡方式
时间:2012-07-19 11:31:10  来源:汉网-长江日报  作者:管宇浩 
    十堰竹山县双台乡男子刘德山,高位瘫痪,卧床4年多。最终,他说服心软的姐姐,买回毒药,在保姆的帮助下,喝下掺有毒药的花生奶,结束了他37岁的短暂而痛苦的人生。(《长江商报》 7月18日)

  安乐死,在全世界都是个难题,它涉及到个人的生命权利是否可以转让这样的政治哲学问题,也含有他者能否准确感知到求死者的真切感知这样的心理学命题。安乐死存在巨大争议,说明人们脑袋里仍然充溢着一种尊重生命、善待生命的本能冲动。

  在中国,安乐死并不合法,帮助他人死亡,要承担相应的法律代价。但在社会的普遍心态上,助人死亡者很容易获得同情,中国人关于生命和死亡的文化,很少存在伦理和宗教等方面的强烈约束,“死了算了”是常可听到的表达,虽然这种表达有虚假的成分。

  这些年,帮助亲属安乐死的报道屡有出现,法律判决也往往考虑社会心理,选择轻判。这符合人性,能够得到理解。但考察安乐死的本义和选择安乐死的人群类型,需要对安乐死有更加慎重的认识。

  安乐死本是一个古希腊词汇,指的是幸福的死亡。选择安乐死,是基于个体对身体痛苦的无法承受,以及对生命的个人理解。但我们报道的安乐死事件,病痛是一方面,更值得注意的是,求死者大都家庭条件较差。也就是说,选择安乐死,是处于对生命的理解,还是不愿拖累家庭,助人安乐死,是尊重他人意愿,还是摆脱负担,是一个问题,或许,后者的原因更大。

  现代社会中,安乐死在一个人均生活指数高、法制程序完善的地区,操作的复杂度和社会观感的复杂度显然低于贫困、落后地区。如果安乐死成为穷人开创的另一种死亡方式,我们的同情心该如何安放?

相关新闻
友情链接:  国务院 住建部 自然资源部 发改委 卫健委 交通运输部 科技部 环保部 工信部 农业农村部
国家开发银行 中国银行 中国工商银行 中国建设银行 招商银行 兴业银行 新华社 中新社 搜狐焦点网 新浪乐居 搜房
中国风景园林网 清华大学 北京大学 人民大学 中国社会科学院 北京工业大学 北京理工大学 北京科技大学 北京林业大学 北京交通大学
城市化网版权所有:北京地球窗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service@ciudsr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