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传播城市化专业知识为己任
2024年04月29日
星期一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大面积的扶贫作假是一种集体腐败
时间:2015-10-13 14:50:08  来源:南方都市报  作者:南都评论员 

    审计署近日发布的公告显示,广西壮族自治区马山县等个别地区落实精准扶贫工作不到位,扶贫资金未及时拨付或违规认定扶贫对象。审计发现,在马山县认定的扶贫对象中,有3119人不符合扶贫建档立卡标准,其中有343人属于财政供养人员,有2454人购买了2645辆汽车,43人在县城购买商品房或自建住房,439人为个体工商户或经营公司。

  马山是典型的大石山区,2002年被国务院确定为全国新阶段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2012年,马山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683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4865元,在经济基础如此薄弱的地方,真正贫穷的人得不到政策照顾,反而是有车有房的人被扶贫,这样的现象让人愤懑,却又并不陌生。有钱人住保障房、吃低保等,底线保障被蚕食的现象时常见诸报端,在政策落实过程中,权力主宰了资源分配,是否受到政策眷顾取决于个人的权力背景,这类现象本质上都是腐败行为。它们之所以发生都有着各自的背景,如今要问的是,为什么扶贫领域也会出现这样的问题?

  这次扶贫腐败现象出现的一个重要背景是扶贫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过去扶贫总体而言是粗放式的,扶贫大抵以地区为单位,上级政府下拨扶贫资金,制定专门的扶贫项目,这种扶贫被证明效率不高,一种常见的后果是,很多贫困地区因此产生政策依赖,年年扶贫年年贫,贫困县舍不得“脱贫摘帽”。与粗放式扶贫相对应的是精准扶贫,它要求明确“谁是贫困居民”、“贫困原因是什么”、“怎么针对性帮扶”等基础性问题,通过精准识别和精准帮扶,从而提高扶贫效率。随着扶贫工作的深入,精准扶贫无疑极为必要,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扶贫开发“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成败之举在于精准”,精准扶贫的初衷是解决扶贫工作遇到的现实问题,从决策技术的角度看,精准扶贫较之粗放扶贫显然更进步。

  然而,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这一次广西马山县曝出的扶贫腐败现象提示我们,精准扶贫也存在变数,数字弄虚作假、挤占乃至侵吞浪费国家扶贫资源这类过去常见的问题如今再次出现。当然,不能因为这些问题而否定精准扶贫,一项好的政策如果在执行环节把握不到位,结果可能事与愿违,在精准扶贫过程中,其关键环节在于识别贫困居民,当地之所以出现冒充现象,显然是这一环节出了问题。问题背后权力的影响显而易见,如何才能避免权力的干预?这看似是一个宏大的话题,其实,放在扶贫问题上却不复杂,因为认定贫困居民并不困难,如果信息公开和后续监督工作到位,腐败风险会非常大。

  三千多人冒充贫困居民,扶贫过程出现如此严重的腐败让人不可思议,其他地区在精准扶贫过程中是否存在类似的腐败问题?可以肯定的是,如果没有严格的监督,精准扶贫极易出现腐败。面对这样的腐败现象,问责涉事官员是一方面,除此之外,对于如何推进精准扶贫也是一种启示。

相关新闻
友情链接:  国务院 住建部 自然资源部 发改委 卫健委 交通运输部 科技部 环保部 工信部 农业农村部
国家开发银行 中国银行 中国工商银行 中国建设银行 招商银行 兴业银行 新华社 中新社 搜狐焦点网 新浪乐居 搜房
中国风景园林网 清华大学 北京大学 人民大学 中国社会科学院 北京工业大学 北京理工大学 北京科技大学 北京林业大学 北京交通大学
城市化网版权所有:北京地球窗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service@ciudsr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