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传播城市化专业知识为己任
2024年06月17日
星期一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城市实力不是用标签“贴”大的
时间:2014-11-01 17:36:09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作者:冯慧文 
  新华社记者近日调研发现,多地正掀起一股主要起降支线航班的“小机场”建设潮。然而,繁荣背后的实情是全国近八成“小机场”亏损,仅靠巨额财政补贴维持。一位地方官员称,机场好比摩天大楼、高铁站等地标,代表一个城市的档次和综合实力,有机场才算“区域次中心城市”,而且建得越大显得越有实力。

  航空业受气象条件影响较大,随着铁路提速和高铁发展,航空业具有优势的服务半径已从500公里开外扩大到了800公里。尤其是一些中短途航线,已经有不少因受高铁冲击而取消。在反腐重拳之下,公务出行制度日益规范,也使得一些航班受到了直接影响。

  “小机场”建设风潮,在近几年一直都有争议。仅今年引起广泛关注的就有两个:5月,湖北神农架机场正式通航,该机场位于海拔2580米的林区,为建机场削平5个山峰,填掉217个溶洞;两个月后,广西河池金城江机场在海拔677米的山地建成,有媒体调侃称“让我们期盼飞机的刹车有效吧!”

  数据显示,绝大多数“小机场”在运营当中都处于亏损状态。有的机场就像新华社的报道中所说,在建设和维护时吞掉了大量财政资金,但结果却“一天进港8人,出港11人”。如此冷清,不禁让人怀疑建设是否有必要。

  那些支持兴建“小机场”的人,给出的理由大多是基于经济效益的考量。据说一个“小机场”的建设费用只相当于3公里高铁,却能以1:8的比例带动区域经济的发展。但是,这仅止于“据说”,实际情形也许正如《中国科学报》引述的专家意见——“很难说建一座机场究竟对地方经济能够起到多大的促进作用,但地方政府对这个理论似乎深信不疑。”

  更值得深思的,是官员那句“有机场才算是大城市,机场越大表示越有实力”。细想之下,地方政府争着上项目,并不限于机场的建设,凡是能彰显“我是个大城市”的项目,很多地方政府都很乐意做。比如,宏大的城市广场、绚烂的音乐喷泉、设计独特的博物馆、广阔的开发园区等,都在一些中小城市当中迅速涌现。但是,有限的经济、文化实力和区域吸引力,难以支撑这些大项目得到持续利用。

  追求经济的进步和城市的发展当然是好事,但必须因地制宜进行科学规划,不能盲目求大。否则,即便有了让人觉得经济很发达的地标,也不能真正改善人民生活,反而会造成更大的浪费。拿“小机场”建设来说,当然不是一律都不好,也不是凡是不能盈利的就都不要建,要综合考虑当地的实际情况。

  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的务实精神,应贯穿在城市建设当中,而其他理由——比如为GDP、政绩、面子,都不应成为各种大拆大建的借口。城市不是被建大的,即使有了机场、高尔夫球场、开发区等“高大上”的元素,也不一定能改变城市的根本内涵。毕竟,一座城市真正的实力和经济发展水平,只有当地的市民最清楚。
相关新闻
友情链接:  国务院 住建部 自然资源部 发改委 卫健委 交通运输部 科技部 环保部 工信部 农业农村部
国家开发银行 中国银行 中国工商银行 中国建设银行 招商银行 兴业银行 新华社 中新社 搜狐焦点网 新浪乐居 搜房
中国风景园林网 清华大学 北京大学 人民大学 中国社会科学院 北京工业大学 北京理工大学 北京科技大学 北京林业大学 北京交通大学
城市化网版权所有:北京地球窗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service@ciudsr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