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传播城市化专业知识为己任
2025年08月16日
星期六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平泉做靓“四张名片”向中等城市迈进
时间:2010-08-18 16:25:50 

   cedaa3026ee58149a216df5eb969b238.jpg 

正在崛起的山水园林之城——平泉做靓“四张名片”向中等城市迈进     

    在省政府批准的城市总体规划中,平泉县被确定为承德市发展的唯一一个中等城市。为此,该县按照全国一流中等城市创建标准,确定了 “三省区交界处中等山水园林城市”的发展定位,以“六创联动”为总抓手,做靓辽河源头、契丹发祥、中国菌乡、华夏炭都“四张名片”,从城市规划、建设到城市管理、经营立体式攻坚,从城市形象、气质到城市文化、内涵全方位提升,有力地促进了城市的崛起。

    画龙点睛,聘请名家高起点规划

    按照山水园林之城、文化魅力之城、宜业宜居之城的建设标准,科学制定规划,严格执行规划,确保城市科学有序健康发展。一是不断完善城市规划体系。先后投资800余万元请“大院”、聘“名家”,高起点、大手笔规划城市,拓展发展空间,拉开发展框架,确定了“两轴、三区、五极”的城镇网络体系及“南进、西扩、北移、中疏”的多中心组团式城市发展战略,规划了中心城区、北城区、南城区三个分区,建设相对独立、功能齐全、互为补充的城市单元;投资550万元聘请清华大学规划设计院进行了城市形象、数字城市、城市绿化景观、城市道路、城市照明、城市公共安全6个专项规划设计,延展了规划控制范围和深度。二是强化规划管理。实行规划和建筑设计方案专家咨询制度,建立了规划设计机构信息库和规划设计专家库,与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天津大学等高校联系,聘请中国工程院院士组成规委会专家顾问组,对规划设计方案咨询、建筑设计招标、征集实行比选,推进规划的科学民主决策。在此基础上,扎实推进城市规划数字化管理系统建设,通过城市规划的数字化管理,加强对规划审批行为的管理监督,有效减少规划审批行为的自由裁量权,确保城市建设在规划蓝图的指导下依法有序进行。三是执行规划体现刚性。坚决维护规划的严肃性、权威性,不断强化“规划即法、执法如山”的观念,坚持“一套班子研究、一个出口发布、一支笔审批”,在执行规划上体现刚性,严格遵照规划方案进行建设,确保规划不走样。《城乡规划法》颁布后,及时组建了城乡规划局和乡(镇)村规划管理所,实行县、乡(镇)、村三级规划一体化管理,建立城乡规划行政责任追究制度,将高标准规划落实为高标准建设,确保竣工一个项目,成就一处精品,坚决维护规划的刚性和权威性。对违反城市规划和未经批准擅自开工建设的严肃查处,严格追究责任。力争到2020年,城区城市建设用地规模由现在的7.8平方公里扩展到16平方公里,城市人口由现在的11.3万人扩展到20万人口以上,城市化率达到50.4%。

    腾笼换鸟,运用市场机制盘活城市资源

    坚持“城市建设市场化、资金筹措多元化、资源利用商品化、基础设施社会化”原则,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扩大对外开放规模,拓宽融资渠道。一是用土地换资金。将各种城市用地全部纳入县土地储备中心,形成统一规划的土地一级市场,对储备的土地实行公开招投标,筹集建设资金,通过土地收储、置换、招拍挂、政府拆迁净地出让等形式,实现土地增值1.5亿元,加大了城市建设的保障力度。二是用资源换资金。积极探索城建投融资和城市经营管理办法,整合国有、公有资产,注册成立了泉盛投资开发有限公司,努力构建城市投融资长效机制,推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三是建立城市多元投融资机制。坚持开门搞建设,大力吸收工商资本、民营资本以及市外资本,参与城市开发建设,逐步建立政府投资启动,民营资本为主体,银行贷款为补充的多渠道投融资机制,政府每年要安排一定数量资金,用于土地熟化,为引进资金创造条件,积极引进投资者对城市主要区域和重大项目进行整体规划开发建设。“十一五”以来,共引进资金10亿元,盘活闲置资产3.5亿元。

    显山露水,建设宜居宜游宜业之城

    按照“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的要求,大力实施城市“绿化、亮化、净化”工程,不断培育和完善城市功能,提高服务水平和聚集吸纳能力,把县城建设成具有较强吸纳和辐射功能的中心。一是着力打造宜居之城。采取“拆墙透绿、见缝植绿、破硬建绿、垂直挂绿、普遍种绿”的形式进行植绿攻坚活动,计划三年新增“绿体”面积310公顷,人均拥有绿地27平方米;以路灯、桥梁、广场、店面、沿街建筑亮化为主体,建设风格各异、交相辉映的城市亮化景观带,主次干道实现亮化全覆盖。投资2740万元建设日处理城市垃圾150吨的垃圾无害化处理场和44个垃圾中转站,机械化清扫率达到22.1%,城区垃圾全部实现了垃圾容器化;建设的日处理能力3万吨的污水处理厂已正式投产,废水排放达到一级A标准;热电联产集中供热三期建设,新增入网面积25万平方米,城区集中供热率达到90%。昔日的“脏乱差”正在向“地绿天蓝、水清城洁、人和景美”转变。同时,该县探索建立了“全覆盖、无缝隙”的管理体系,投资170万元在县城80多个重点部位安装了视频监控系统,加快城市管理的机械化、精细化、数字化进程。二是着力打造宜游之城。按照“文化提升产业,产业弘扬文化、文化与产业互促共兴”的发展思路,规划实施了总投资45.5亿元的辽河源契丹文化、中华菌文化、山庄老酒文化、活性炭文化四大文化产业园区,深入挖掘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突出辽文化、清文化与现代文化的有机融合,通过遗迹复建、仿古建筑、历史文化街区、文化主题广场等精品工程的建设与命名,充分展示平泉历史,彰显城市文化特色。先后启动实施了清八沟大街历史文化街区保护项目;开工建设了泽州园及其内部的苏颂碑林、辽塔等景观;围绕延续红山文化、契丹文化历史文脉,建设占地1.7万平方米的市民广场,将雕塑、亭阁、浮雕群、文化柱、喷泉和花坛绿地融为一体,独具地方特色。三是着力打造宜业之城。坚持“以城带乡”,在县城周边谋划实施了占地26平方公里的红山循环经济产业聚集区,并规划建设红山生态工业园、机械制造产业园、长城精细化工产业园、绿色食品加工产业园、活性炭产业园和华北物流园六个功能区,吸引一大批科技含量较高、人员资本密集、绿色生态环保型项目在园区集约摆布,项目全部投运后可新增就业岗位1.5万个,吸引3.5万农村人口向县城集中。坚持“以城哺乡”,全面启动“农村面貌三年大变样”,从“五乱”治理、面源污染治理和植绿攻坚入手,大力改善农村环境,与新农村、新民居、文明生态村、农村危房改造相结合,投资4800万元高标准建设了2.5万平方米的府右农民新居,并根据实际情况分期分批打造“城郊建设型”、“生态旅游型”、“商贸流通型”、“工矿产业型”、“产业带动型”新民居示范村。目前,该县在继续巩固全国文明县城创建成果的基础上,双拥模范县率先通过了省级验收,保持五连冠的荣誉,力争2010年通过国家级验收。在省级卫生县城的基础上,2011年申报国家级卫生县城,确保2012年通过。国家级环保模范县城、园林县城、生态文明示范城,力争在2013年全部通过国家级验收。

相关新闻
友情链接:  国务院 住建部 自然资源部 发改委 卫健委 交通运输部 科技部 环保部 工信部 农业农村部
国家开发银行 中国银行 中国工商银行 中国建设银行 招商银行 兴业银行 新华社 中新社 搜狐焦点网 新浪乐居 搜房
中国风景园林网 清华大学 北京大学 人民大学 中国社会科学院 北京工业大学 北京理工大学 北京科技大学 北京林业大学 北京交通大学
城市化网版权所有:北京地球窗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service@ciudsr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