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传播城市化专业知识为己任
2024年06月16日
星期日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中国将启动大规模土地审计 被期待根治地方土地依赖
时间:2014-08-25 11:48:28  来源:经济参考报  作者:于璐 

  据报道,从8月中旬开始,国家审计署将对过去6年地方土地出让收支、土地征收、储备、供应、整治、耕地保护及土地执法等情况进行审计。此次审计是继社保审计、地方债务审计之后的第三次大规模全国性审计。

  不少博友表示,希望此次审计公开透明,并对相关问题一查到底。同时以土地审计作为开端,建立土地财政管理的长效机制,根治地方政府土地财政依赖症。

  切勿蜻蜓点水走过场

  “2014年上半年,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达到了21129亿元,同比增长26.3%。如此规模巨大的一笔收入,而且是被公认为的问题频发领域,竟然从未进行过审计,确实让人难以理解。”博友“谭浩俊”说,伴随着专项审计工作的展开,相关的改革将进一步加快。

  “这次波及全国的土地‘大审计’应当做到公开透明,这不仅有利于公众监督,也有助于防止暗箱操作。”博友“吴睿鸫”表示。

  博友“吴其伦”则表示,希望审计部门能真正掀起一场审计风暴,而不是蜻蜓点水式的走过场;同时希望本次审计不仅能够揭开人们心中的疑团,也能够让那些玩弄土地于股掌之上的官员受到应有的惩罚,更能够为政府完善土地供应提供科学、清晰的决策依据。

  还有博友指出,希望此次土地审计找准主攻方向,并对相关问题一查到底。

  倒逼地方“去土地财政化”

  有博友表示,审计署首次对土地财政“摸家底”式的大审计,将有效推动地方土地财政治理。

  博友“吴其伦”列举了土地财政依赖的几大危害: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中国经济出现虚假繁荣的发展势头,导致产业结构严重失衡,令地方政府与开发商结成利益共同体,激发房地产市场矛盾。

  “土地财政大审计将倒逼地方政府‘去土地财政化’。”博友“匡贤明”认为,要在目前高度依赖土地财政的现状下尽快去土地财政化,既要防止地方政府继续依赖土地生财,也要防止过快转型带来地方治理的危机。大审计拓展了去土地财政化的空间,但也要清楚地看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还需要彻底切断土地财政的根子。比如,加快地方政府向公共服务主体的回归,弱化甚至取消对基层政府经济增长的指标考核;同时,尽快推进财税体制改革,构建地方主体税种,使各级政府的财力与支出责任相匹配。在大审计的同时加快推进这些改革“去土地财政化”的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就完全有可能取得实质性的突破。

  建立长效机制引入公众监督

  有博友表示,土地审计只是土地财政管理的第一步,要想根治地方政府土地依赖症,还需建立土地管理长效机制和配套措施。

  博友“聂日明”认为,审计不是土地财政管理长效机制。光靠专项审计,不仅解决不了眼前的问题,对地方政府也很难构成持续性的监督作用。土地财政的规范管理要建立长效机制,将土地财政等同于一般预算的管理规范进行管理是第一步。同时还要参照“三公”的预决算编制与公开制度,引入公众监督。

  博友“吴睿鸫”表示,财权与事权的严重不匹配问题也需解决。国家需站在财税的视角,来理顺中央与地方财税与事权,加快费改税的进程,启动税收制度变革,使地方政府拥有与事权相匹配的财权,从而回归到市场监督者和“守夜人”的本位。

相关新闻
友情链接:  国务院 住建部 自然资源部 发改委 卫健委 交通运输部 科技部 环保部 工信部 农业农村部
国家开发银行 中国银行 中国工商银行 中国建设银行 招商银行 兴业银行 新华社 中新社 搜狐焦点网 新浪乐居 搜房
中国风景园林网 清华大学 北京大学 人民大学 中国社会科学院 北京工业大学 北京理工大学 北京科技大学 北京林业大学 北京交通大学
城市化网版权所有:北京地球窗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service@ciudsr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