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传播城市化专业知识为己任
2024年06月12日
星期三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治公交顽疾从请来“两位先生”开始
时间:2014-07-23 16:31:50  来源:中国网  作者:朱星光 
    据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两元”地铁坐到底,刷卡“4毛”上公交,这个曾经让人津津乐道的低廉票价将面临终结的可能。从本月3号开始,北京市开始就公交地铁调价公开征集民意,期限从7月3号到7月20号。在征集民意的这十多天里,市民们通过网站、微信留言等方式发表自己的看法和意见,同时包括北京市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各路专家学者也通过各种方式给出意见和建议。

    在牵涉与人们“衣食住行”方面相关的事,总是会引起广泛的讨论,成为一时的热点,别小看只是几块或几毛钱的变动,但因为其接触频率高、与生活息息相关而被放大了价值与影响。

    北京从2007年开始至今一直在公共交通领域执行低票价政策,考察该政策实施的时间点,便可知道这与2008年在北京召开的奥运会有直接的关联,为了保证奥运会期间公共交通的畅通以及城市空气质量达标,政府鼓励市民采用公共交通方式出行,因此无论是地铁还是公交,都开始执行“令人发指”的低票价,地铁无论怎么坐、坐到哪、坐多久,都统一为2元钱,而公交更是因为有了“一卡通”这种神器的存在,而成为坐一趟“4毛”甚至于“2毛”的旅途,就算不使用一卡通,上车也仅需要1元钱便可以随心所欲的乘用,奥运会结束后,该政策没有发生改变一直被延续至今。

    我们没办法知道这个政策是否达到了其设立时的初衷,但2008年北京的确给世界奉献了一届极为出色的奥运会,但显然,当初“急一时”的救火政策,如今却成了市政府的巨大包袱,急于摆脱。被近乎于免费的政策滋润7年的市民,自然也会对如今的“调价”有或强或弱的反弹,亦属正常。但如果细心的考察这7年的城市规划及政策发展,会发现其存在的巨大悖论。

    07年前,地铁票价分2元和3元两种,公交车是1元起步,分段计价。从这个价格上看,为了迎接奥运而推出的低价政策可谓幅度巨大,除了票价的调低,就是“一卡通”的全面使用,而废除了之前的月票制度。我们现在不清楚7年前进行价格调整时相关部门是否有过科学、严谨、民主、完整的决策过程,但既然是降价,市民何乐而不为呢?假如说当年的价格调整中,政治因素的考量压倒了经济上的比选,那么其后果到7年后的今天便渐渐得以显现。“降价容易涨价难”,不知道当年的决策者是否想过如今的决策者们所面临的“进退维谷”状态。

    另一个说不通的悖论在于,如果说市民们能够接受低价政策前的公共交通价格,那么07年的那次价格调整是否是必须的,就成为了一个疑问。从现在的情况看,完全可以做这样一个假设,即如果当年不进行价格调整而继续执行之前的价格一直延续至今,其中随着城市建设、运营成本增加及通货膨胀,采取渐进式的“调价”,对达到迎接奥运的目标是否有不可逆转的影响?如果没有根本性的影响,也即我们还是依旧会奉献给世界一届伟大的奥运会,却可以规避掉这7年来政府付出的巨额补贴及民意的汹涌翻滚,又何乐而不为呢?历史是不能假设的,但我们貌似也并没有从中得到有益的经验,许多城市在发展进程中不讲科学、严谨、民主、完整的决策程序,完全靠上级领导及上上级领导“拍脑门”式的决定或某种政绩观要求下的口号式运动,造成资源的巨大重复性浪费,也便屡见不鲜了。

    作为一个需要每天采用公共交通方式出行的普通市民,在参与意见征集或听证会时,应该算好这样一笔账:如今的“调价”究竟是为了“弥补”当年降价政策的“失误”还是为了适应城市新的发展形势?上文提到的悖论恰恰显示出,如果说现在的“调价”是因为现行价格已经不适应新的形势了,那么我们可否恢复07年低价政策执行之前的价格?能否重新采用类似的月票制度?如果新调整出的价格比07年前的价格还要高,是不是就已经可以充分的说明7年前的低价政策是没有经过正当决策程序而出台的?而7年后的再次“调价”是不是意味着市民将为这个政策及过去7年政府的“亏损”而进行反向补贴?还有一部分人认为市民是占了政府7年的“便宜”,现在应该偿还了,那么在限牌限购、税收未减、还在大力投资建设轨道交通的今天,政府究竟是缺钱还是不缺钱?抑或是就缺市民的票价钱?

    诚然,这次公共交通价格的调整已经是箭在弦上了,不是调整与否的争议而是调整多少的争议。但经过这一番“折腾”,我们应该认识到,在城市发展的过程中,涉及到公共领域的部分,无论是规划、投资、建设、还是政策的调整,都应该全程请来两位“先生”把关:德先生和赛先生。德先生保证官僚们不会为了或己或公的利益而短视,乱打枪、拍脑门之下出台一系列昏策,让后来者纠结、让市民买单;赛先生则从制度上保证了市民在全过程中的参与权和话语权,如果说我们的决策都是在这两位先生的全程陪同和监督下作出的,那么其失误率就可降到最低,就算是一段时间后被证明决策失误,承担这种失误的市民也会心甘情愿为其买单。
 
    治疗城市公共交通痼疾,从请来两位先生开始。
相关新闻
友情链接:  国务院 住建部 自然资源部 发改委 卫健委 交通运输部 科技部 环保部 工信部 农业农村部
国家开发银行 中国银行 中国工商银行 中国建设银行 招商银行 兴业银行 新华社 中新社 搜狐焦点网 新浪乐居 搜房
中国风景园林网 清华大学 北京大学 人民大学 中国社会科学院 北京工业大学 北京理工大学 北京科技大学 北京林业大学 北京交通大学
城市化网版权所有:北京地球窗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service@ciudsr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