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传播城市化专业知识为己任
2024年06月16日
星期日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打造新区新城不可急于求成
时间:2013-08-27 12:04:08  来源:每日电讯  作者:刘鹏 

    近期,国家发改委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课题组对12个省区的调查显示,12个省会城市,平均一个城市要建4.6个新城新区;144个地级城市,平均每个规划建设约1.5个新城新区。但记者在多地调研发现,一些地方贪大求快,却没有考虑到地方实际能力和民生服务配套,不仅造成了巨大资源浪费,更潜藏着系统性风险。(8月26日《新京报》)

    多地惊现的“鬼城”就摆在眼前,惨痛教训不可谓不大。然而,一些地方政府依然热衷于建设新区新城。究其原因,一方面无非是对国家城镇化建设政策长期性、稳健性等认识不足;另一方面,则是地方GDP冲动、发展冲动和官员的政绩追求所驱使。

    给一些地方盲目打造新区新城“降温”,需要国家相关部门做好科学安排,严把审批关。但更重要的地方依然在于,各地方政府必须要有一个清醒的认知,要有对城镇化的正确理解,要事实求是,树立科学理性的发展观。至少,我们在规划打造新区新城时,需要先从以下三个方面多加考虑:

    其一,建不建设新区新城,要与地方的人口数量、流入流出实际情况相符。城市并不单纯是水泥和钢筋的建筑体,城市同时也需要有人,有了人的城市才是活的,否则城市只能算是一个死城、“鬼城”。因此,建设新区新城,起高楼盖大厦是一部分,但并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依然在于人。因此,各地切不可不切实际,不考虑人口数量、分布情况,盲目建设。比如一些地方的户籍人口数远远大于常住人口数,说明人口已经严重外流了,打造新区新城的念头和规划,还是趁早收起为好!

    其二,要有环境意识,长远意识。建设是立新,立新必然会破旧。比如一些地方建设新城新区时,选择了削山要地、填海填湖等,如果没经过科学论证,很可能造成严重破坏环境的恶举,是既“坑爹”又坑子孙后代的短视行为。因此,各地在建设新城新区时,有必要做好充分的环境评测工作,看看建设会对环境、地质等造成什么样的影响,建成之后,环境又如何保护,会不会发生自然的、地质的灾害等。如果通不过保护好环境、有利于环境这一关,新城新区的建设,即可一票否决!

    其三,要做好相关配套性建设。城市中,高楼大厦等组成部分是“硬件”,绿化、学校、医院等公共设施是“软件”,电脑如果没有了系统和软件,就是一个摆设,新区新城是同样的道理,如果没有了水电暖等公共设施、医疗、教育、养老机构等,城市又怎么才能“不缺少人气”?因此,建设城市绝不可急于求成,相应配套工程不可或缺,甚至有必要先于高楼大厦的建设而建设!

    “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城镇化是中国未来的发展之路,但城镇化不等于盲目与冲动地打造新区新城,不能急于求成。

相关新闻
友情链接:  国务院 住建部 自然资源部 发改委 卫健委 交通运输部 科技部 环保部 工信部 农业农村部
国家开发银行 中国银行 中国工商银行 中国建设银行 招商银行 兴业银行 新华社 中新社 搜狐焦点网 新浪乐居 搜房
中国风景园林网 清华大学 北京大学 人民大学 中国社会科学院 北京工业大学 北京理工大学 北京科技大学 北京林业大学 北京交通大学
城市化网版权所有:北京地球窗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service@ciudsr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