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传播城市化专业知识为己任
2024年05月19日
星期日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城镇化十年进程反思
时间:2013-05-09 15:54:41  来源:人民论坛  作者:肖金成 
    大城市化还是小城镇化
 
  就世界各国的城镇化规模而言,发展大城市是城市化的主流。1980年代初至上世纪末,“小城镇,大战略”一直被倡导,但市场机制发生了作用,在这20多年中,大城市的工业化和人口聚集效应愈来愈明显,“小城镇,大战略”实际被放弃。然而随着大城市病愈发严重,房价高企,中国产业结构转型等因素,政策的天平似乎再次转向,小城镇又受到人们的亲睐。
 
  一般的理解,大城市化侧重于发展大中城市,人口、土地、资本等生产要素向大中城市集中;小城镇化侧重于发展中小城镇。新型城镇化,究竟优先发展大城市还是小城镇,恐怕不是一个二元对立的问题。
 
     小城镇确实是城镇化的重要载体,发展小城镇是加快我国城镇化进程的一个重要举措和重要的途径,但并非唯一途径,也不是最重要的途径
 
  时至今日,实施城镇化战略,加快城镇化进程已成为全党全国的共识,但对城镇化道路的认识及应采取的措施还不十分一致。从城镇化战略的提出到近十年来各地的做法,其间都有许多值得反思的地方。
 
  提高城镇化的质量就是要让农民进得来、留得住、活得好
 
  近十年来,我国掀起了城市建设的高潮,各地纷纷建立“融资平台”,圈了很多地,建了很多园区,城市和城镇的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城市规划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规划面积动辄几十、几百平方公里。很多地方对城市建设倾注了极大的热情,尤其是县一级政府,大都提出“大拆大建出大变”的口号,都想尽快改变县城形象,把很多财力用到城镇建设上,而且标准非常高,甚至超过了大中城市的标准。许多中等城市不是完善基础设施,而是建设大广场、大马路、大办公楼,有的市的办公大楼跟宫殿一样。忽视基础设施的建设与完善,将大量财力用在城市形象上,确实是一个误区。
 
  毫无疑问,借助于高科技,城市规划部门可以把世界上最美丽的城市搬到中国来,但这恰恰提高了城镇化的门槛,使农民很难进入到城市。我们提出加快城市建设,主要是指加强城市道路、供水、排水、污水处理、公共交通、医院、学校等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城市对人口的吸纳能力和承载能力。而不是说把城市建得越漂亮越好。漂亮的城市自然是大家乐意见到的,但漂亮的城市需要付出高额的成本。为什么一些城市的房价那么高?这跟我们把城市建设标准提高到一个不可思议的水平密切相关。城镇化的本质就是农民进城。未来我们还要有几亿农村人口转移到城市和城镇。现在确实有很多农民进城务工经商,但不是全家进城,是一个人进城。农民工总数有2亿多,这些农民工是城镇化的一部分,却是不完全的一部分,因为夫妻、孩子不在一起,农村现在有很多“留守儿童”,将来还会有很多“留守父母”,这就会带来很多问题,也会给城镇化蒙上阴影。推进城镇化,或者说提高城镇化的质量就是要让农民进得来、留得住、活得好,把这三条解决了,我国的城镇化就实实在在地推进了。
 
  城镇化的本义就是农村人口转移到城市和城镇的过程
 
  在城镇化战略提出之前,学者们撰文均提城市化而未提过城镇化。城市化这个概念是个舶来品,因国外没有城市和城镇之分,但在我国,城市与城镇按照一定的标准被互相区分,所以,将城市化的表述改为城镇化更准确。这同时也表明城市化与城镇化没有本质区别。城镇化的本义就是农村人口转移到城市和城镇的过程,不管转移到城市还是城镇,只要由在农村从事农业转变为在城市和城镇从事二、三产业,均可谓之城镇化。小城镇确实是城镇化的重要载体,发展小城镇是加快我国城镇化进程的一个重要举措和重要的途径,但并非唯一途径,也不是最重要的途径。一些人把城镇化和城市化对立起来,认为加快城镇化就是要发展小城镇,农村人口不要到大城市来,要到小城镇去,这样城市人可以过自己的小康生活,这种认识是十分错误的。
 
  城镇化是一个市场化过程,农民进城不进城是他的选择,不能靠强迫,到哪儿去也不是政府确定的。农民进入到大城市、小城镇,还是中等城市是他们自己的决定,哪里有就业岗位他们就会到哪里去。而能够提供就业岗位的,一是工厂,二是服务业。如果工厂和服务业都在大城市,却让农民到小城镇去,显然是不可行的。我们只能分析农民的选择,根据他们的去向做好准备,从而决定未来的城市规划。
 
  现在大城市出现了人口膨胀、交通拥堵、环境恶化等问题,不是因为我们主观上一味发展大城市造成的。相反,实际上我国的城市建设方针一直是严格限制大城市的发展,可能正是这种限制,使大城市的规划远远落后于实际,造成今天的局面。大城市的产业发展很快,需要劳动力,需要服务者,如果农民工不来,很多产业就发展不了,所以大城市的快速发展是一个客观的趋势,是阻挡不了的,我们只能顺应这个趋势来为其发展提供合适的平台,解决大城市发展中出现的种种问题。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就是要走以农民工为主体、以城市群为主要载体,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道路。
 
  让农民工全家进城是一个很大的难题
 
  我国上世纪80年代搞的农村工业化使大量乡镇企业在农村发展,短时间内解决了商品短缺的问题,但是也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如土地粗放利用、环境污染等。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只有把这些产业聚集到城镇来,或者聚集到大中小城市来,这些问题才能得到解决。一些人认为城镇化就是楼上楼下,只要农民住上了小楼,过上城市人的生活就是实现了城镇化。这条路事实上是走不通的,原因是农村“窝积”的人口太多,农民耕种的土地太少,农业比较效益太低。住在农村的农民要达到城市的生活水平,这个成本是农民所承受不了的。相反,产业和人口在城市集聚,土地、能源、交通等各方面都比农村节约得多,城市越大,公共设施的利用率也越高。因此,城镇化的重要特征是产业集聚和人口的空间转移。
 
  农民工的主要来源地是贵州、四川、湖南、湖北,以及河南,多数农民工是跨地区、跨省流动的。中央高度重视农民工问题,十二五规划正式提出要解决农民工的权益问题,但是解决跨省市农民工的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问题,让农民工全家进城是一个很大的难题。大城市以及东部沿海地区的政府和居民都期望年轻的农民来打工,贡献青春和活力,年老的时候再回到农村去,一些学者也有这种想法,所以,并未做好让农民工全家进入城市共同生活的准备。而我们最大的失误,就是在农民刚开始进城的时候,没有把社会保障体系建立起来。本来在农民工领工资的时候,个人拿一点、企业拿一点、政府拿一点,是可以把这个社会保障基金建立起来的,但是我们在这几十年没有干这个事,所以累积到现在难度就很大。
 
 
相关新闻
友情链接:  国务院 住建部 自然资源部 发改委 卫健委 交通运输部 科技部 环保部 工信部 农业农村部
国家开发银行 中国银行 中国工商银行 中国建设银行 招商银行 兴业银行 新华社 中新社 搜狐焦点网 新浪乐居 搜房
中国风景园林网 清华大学 北京大学 人民大学 中国社会科学院 北京工业大学 北京理工大学 北京科技大学 北京林业大学 北京交通大学
城市化网版权所有:北京地球窗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service@ciudsr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