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传播城市化专业知识为己任
2024年05月12日
星期日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殡葬改革需以人性化方式推进
时间:2013-04-04 22:52:44  来源:金羊网  作者:木须虫 

    清明节前夕,墓园土地问题再次引发关注。日前民政部发布的“殡葬绿皮书”指出,北京、上海、广州等大型城市很多公墓都出现墓地紧缺,开始限售墓位。据统计,上海公墓面积仅剩下2000亩左右,为买墓地,部分市民在墓园半夜排队守候。(4月2日《新闻晨报》)

    大城市墓地紧缺应该说充满必然,动辄过千万人口,土地供给本就困难,而相对于土地占用一次性,人口具有再生性,哪怕墓地占有的面积再小,假以时日必然也会突破极限。因此,对于城市殡葬来说,墓地紧缺的形势只会越来越严峻,根本的出路必然是走节约型和“零占地”的殡葬道路。

    问题很突出,办法也不缺少。比如,树葬、海葬等绿色环保殡葬形式以及壁葬寄存等节地模式,事实上都可行。但是,效果并不理想。譬如,上海市壁葬寄存既节约土地,又节约支出,使用率都不高;而上海、广东等地开始对海葬等给予奖励,目前的效果还没有显现出来。当然,公民观念的转变需要一个周期,不可能一蹴而就。

    城市墓地紧缺期待殡葬观念转变,但是需要转变观念的不止是居民本身。首先,墓葬是一个风俗,入土为安的观念根深蒂固,有一定的惯性,必须承认它的长期性。其次,墓葬也是衡量社会公平的一把尺子,厚葬甚至墓地的奢豪,某种意义上延伸了公民财富地位的比拼,“死且不平等”,助长了墓地差异化、大型化的风气,单纯靠居民意识的自我提升,是难以改变的。第三,墓葬之于亲属与子女,有根的意义,承担着追思逝者,教育后代的功能,作为文化传承的载体,亦需要方式上的替代或者改良。

    城市墓地紧缺挑战的其实是城市管理的难题,倡导居民移风易俗是正道,但是管理富于人性,能够助推观念转变才是关键。一方面,要强调居民殡葬权益的平等性。既让墓地回归公益地位,有序控制墓地规模,节约型墓地要占到绝大比例,尤其需要根治以赢利为目的的墓葬催生出来的攀比风气;另一方面,要增强城市的归属感。把城市当做居民共有的家园来打造,积极为树葬、海葬创造条件。比如,规划发展一批公益林与公益岸线,完善管护机制和祭奠条件。此外,还可以以城市的名义建立逝者信息库,收录逝者的相关信息、生平事迹、殡葬方式、落葬地点等等,供后人查询与祭拜,把居民与城市的历史联系起来。

相关新闻
友情链接:  国务院 住建部 自然资源部 发改委 卫健委 交通运输部 科技部 环保部 工信部 农业农村部
国家开发银行 中国银行 中国工商银行 中国建设银行 招商银行 兴业银行 新华社 中新社 搜狐焦点网 新浪乐居 搜房
中国风景园林网 清华大学 北京大学 人民大学 中国社会科学院 北京工业大学 北京理工大学 北京科技大学 北京林业大学 北京交通大学
城市化网版权所有:北京地球窗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service@ciudsr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