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传播城市化专业知识为己任
2024年04月28日
星期日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城市防涝体系建设体现政府职能
时间:2013-04-04 22:47:49  来源:长江商报  作者:熊志 

    与其说是要求地方政府在十年间完成下水道管网设施的系统改造,倒不如说是为政府角色转型下达了一个具体指标,重拾服务伦理,而不是服务于政绩的考核或者官员的升迁。

    国务院办公厅近日发出通知,要求在2013年汛期前,各地区要认真排查隐患点,采取临时应急措施,有效解决当前影响较大的严重积水内涝问题。2014年底前,要在摸清现状基础上,编制完成城市排水防涝设施建设规划,力争用5年时间完成排水管网的雨污分流改造,用10年左右的时间,建成较为完善的城市排水防涝工程体系。

    逢雨必涝,几乎已成为不少城市的通病。国务院在雨季前下发通知,对本年度的防涝工作作出要求,并提出了建设城市防涝工程体系的进度安排,同时辅之以排水防涝工作行政负责制,将防涝纳入政府绩效考核体系,首次明确了城市防涝体系建设规划的时间表。

    城市内涝问题,被喻为“城市型水灾”。将水灾的概念引入城市,实际上揭示了其性质:内涝问题首先是城市建设规划问题,是城市化命题。我们必须优先意识到人的因素,然后再谈其自然性。强调这点,既是因为不少先进国家有着优秀的治理经验,更是突出在防治内涝上人的责任:人对于人与自然张力的把握,对于自然风险的化解,并将这种风险意识带入城市的规划设计之中。

    城市积水内涝不是新问题,但近年来特别突出。对于这种局面,当然不能简单归因于现在城市的规划建设完全不合理,缺乏预见性。很大程度上,现在所遭遇的内涝问题,其实是在偿还前期城市规划留下的历史欠账。只不过前期规划的不完善与降水间的矛盾,到了今天才达到临界点,内涝问题更加凸显出来。现在即使有更合理的规划理念,要贯彻实施,也需要时间过渡,这是城市规划的特性所决定的。城市的这种相对稳定性,并非喻示着城市管理者可以消极作为,恰恰相反,它是对城市化过于激进的提醒,也是在提示,今天的规划,将成为明天不可更改的历史,城市管理者必须怀着建构历史的意识来精耕细作。

    精耕细作式的管理,当然不只是需要对整个城市规划技术性的驾驭,更是一套城市建设的伦理坐标。以前的防涝体系,之所以每每在N年一遇的暴雨下崩溃,关键不在于技术或者标准,而在于城市地表上下两个维度被割裂了。地表之上,高楼大厦、工厂道路等,容易被政绩评价体系所识别,处在建设规划的优先序列,城市无限向上拓展向外延伸,地下规划被忽视。在这种模式下,城市地下排水管网建设服务于城市地表上的规划建设,排水系统与地面规划不具有同步性。这一方面为城市规划带来了历史欠账,另一方面使地下管网建设不具备系统规划的可能。要重新系统规划,不可能将整个地面的空间结构推倒重来,两相兼顾,操作的难度之大,可想而知。这是考验城市管理者的难题。

    地下排水防涝建设从属于地面规划,其实是政府的服务意识从属于功利意识,由此,城市内部的空间,被撕裂为两个截然不同的场所,城市被切割,被分而治之。城市地上地下之间的对立,就好比摩天大楼与贫民区的对立,它本质上不仅是规划问题,更是责任问题,是政府角色问题。因此,对于国务院的时间表,与其说是要求地方政府在十年间完成下水道管网设施的系统改造,倒不如说是为政府角色转型下达了一个具体指标,重拾服务伦理,让城市的上下空间架构,服务于人的诗意栖居,而不是服务于政绩的考核或者官员的升迁。

相关新闻
友情链接:  国务院 住建部 自然资源部 发改委 卫健委 交通运输部 科技部 环保部 工信部 农业农村部
国家开发银行 中国银行 中国工商银行 中国建设银行 招商银行 兴业银行 新华社 中新社 搜狐焦点网 新浪乐居 搜房
中国风景园林网 清华大学 北京大学 人民大学 中国社会科学院 北京工业大学 北京理工大学 北京科技大学 北京林业大学 北京交通大学
城市化网版权所有:北京地球窗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service@ciudsr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