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传播城市化专业知识为己任
2024年03月29日
星期五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农民工负面情绪需要制度化排解渠道
时间:2013-03-25 16:02:04  来源:千龙网  作者:杨朝清 

    近日,中国人民大学心理学系与工众网联合发布的报告称,超八成农民工表示对未来有信心,有57.9%的农民工自我认定社会地位为底层,其中底层认同的农民工孤独、寂寞、无聊等情绪感受超过50%。(3月24日《新京报》)

    不论是第一代农民工还是新生代农民工,漂泊都是生存状态的底色。为了让自己和家庭过上更好的生活、实现向上的社会流动,农民工像候鸟一样在城乡之间往返来回。农民工进城务工,不仅是从农村到城市的地理迁徙,也是社会身份和精神身份的双重置换。对于他们而言,流动不是目标,也不是他们想要的生活方式,而是某种意义上的工具。

    在农民工身上,投射着“四个世界”的集成影像。农民工进城之前的生活圈子是他们的“乡土世界”,进城之前想象的城市生活是他们的“想象世界”,进城后生活于其中的客观现实是他们的“城市世界”,而对城市真实生活的不断适应就是他们的“实践世界”。换言之,农民工的负面情绪是一种精神断裂,是城市与乡土、想象与现实对比导致的心理落差。

    在理想的图景里,城市积聚着丰厚的资源、无穷的机会和数不清的财富;这一切,对于农民工无疑具有巨大的吸引力。当农民工虚高的心理期望遭遇现实,相对剥夺感在所难免。不论是工资水平较低、社会保险参保率偏低,还是对居住状况和生活环境不满意,抑或是文化生活单调乏味,都会导致消极情绪的产生。

    农民工的负面情绪,追根溯源,在于利益诉求没有得到充分满足。中国社科院社会学研究所副研究员王俊秀认为,伴随着农民工群体在年龄、受教育水平、生活经历的结构性变化,如今“收入”并非影响农民工幸福感的因素,而是他们需要参与,需要融入,更加关注自己的社会地位和发展,这些都是新的影响因素。

    因此,正视农民工的负面情绪,需要正视农民工的利益诉求,探索制度化的排解渠道。一方面,政府和用人单位要重视农民工的生存感受,既要满足农民工衣食住行的生活需求,也要重视农民工尊重、认同的心理需求,同时关注农民工公众参与的需求;另一方面,要大力加强文化建设,提高公共文化覆盖面,丰富农民工的业余生活,建设“安全阀”以排解农民工累积的负面情绪。

    数以亿计的农民工告别乡土、挥别亲人,在一个又一个陌生的城市里,用汗水和劳动,书写着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弥补农民工的心理裂痕,消除农民工的精神失落,让农民工“活得更有尊严”,既是对农民工权利的伸展和彰显,也是城市基于感恩的一种回馈与补偿。

相关新闻
友情链接:  国务院 住建部 自然资源部 发改委 卫健委 交通运输部 科技部 环保部 工信部 农业农村部
国家开发银行 中国银行 中国工商银行 中国建设银行 招商银行 兴业银行 新华社 中新社 搜狐焦点网 新浪乐居 搜房
中国风景园林网 清华大学 北京大学 人民大学 中国社会科学院 北京工业大学 北京理工大学 北京科技大学 北京林业大学 北京交通大学
城市化网版权所有:北京地球窗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service@ciudsr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