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传播城市化专业知识为己任
2024年06月16日
星期日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城管外包”,执法权也能当商品?
时间:2012-07-23 10:17:27  来源:华西都市报  
    深圳的城管外包,一度被认为是创新机制,但由于部分成员涉黑被披露,所以也遭到了广泛的质疑。最近,根据深圳城管局法规处一负责人的说法,在两周左右的时间内可能会出台新的政策来取代原来的城管外包,或者先取消了再说,这样一来运行了5年之久的深圳城管外包的制度有可能退出舞台。(7月22日《中国之声》)

  终止或调整,多少意味着原有政策的遇挫,所幸及时的纠偏,尚能规避不少潜在的风险。现代社会,以政府财政购买社会服务,继而将之转化为公共服务提供给民众,早已是惯常的操作套路。具体到城管身上,似乎也可适用此类逻辑。只是考虑到,城管还肩负“管理”、“执法”的功能,那么其能否外包就得另费思量了。

  五年之前,深圳推行城管外包,不过为解决“人员编制不足”的棘手问题。所谓“机制创新”云云,如今看来,更像是事后的“修饰包装”。在城管自身结构紊乱、权限模糊的今天,城管似乎总不够用——他们享有宽泛的履职范围,而城市的市容和秩序等,也颇受重视。于是,膨胀的城管需求,导致了“业务外包”的出现。

  “城管外包”的直接后果,恐怕是以极低的成本,突破了行政体系对人数规模的限制。城管需求量大,只因职权臃肿:他们要保障市容整洁、秩序分明,在“市容本位”的逻辑下,暴力执法也频现。因为执法内容的扩充,城管也需要足够多的人力,去维持着强力型管理。相反的,提升市民的公共意识等,却被习惯性地遗忘。城市治理的着眼点,也便从“增强市民的自律他律”转移到“城管外包”上。

  此外,城管的外包,必然带来“执法权”的转移:一群未经充分筛选、严格训练、考核上岗的“社会人士”,轻而易举地获得了罚没、罚款、报批等权力。现实情况下,一方面“外包人员”只能从职能部门领取极微的薪酬;另一方面,他们却手握着能量十足的权力。那么,便存在这样一种风险,城管外包会否异化成,“外租执法权,并默许其人用以谋利,从而换取他们甘愿廉价服务?”当然,深圳相关部门的最新表态,不算太晚地回应了民众质疑。

  必须厘清,“城管外包”难言成功的尝试,某种程度上也迎合了现代社会管理模式的变革。公职机构的单维度管理,早已不适合千头万绪的现实。将更多“政府职能”剥离,甚至转给社会力量接盘,对促进就业、压缩成本、提升效率都助益良多。权力下放、收缩,是构筑现代型政府的基本趋势。可问题是,执法权不是可随意转让的商品,它应遵从基本的治理原则——由专业的公职人员来行使,用公信力来兜底,以避免执法“走火”。(然玉)

相关新闻
友情链接:  国务院 住建部 自然资源部 发改委 卫健委 交通运输部 科技部 环保部 工信部 农业农村部
国家开发银行 中国银行 中国工商银行 中国建设银行 招商银行 兴业银行 新华社 中新社 搜狐焦点网 新浪乐居 搜房
中国风景园林网 清华大学 北京大学 人民大学 中国社会科学院 北京工业大学 北京理工大学 北京科技大学 北京林业大学 北京交通大学
城市化网版权所有:北京地球窗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service@ciudsr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