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传播城市化专业知识为己任
2024年05月18日
星期六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预防暴雨成灾应做“最坏预设”
时间:2012-07-23 10:23:00  来源:华西都市报   作者:李晓亮 
    近日,来袭,让多个城市深受内涝、交通瘫痪之患。北京更是遭受了61年未遇的强降雨,截至7月22日凌晨2时,北京全市平均降雨量164毫米,城区平均降雨量212毫米。据报道,目前有10人在北京大雨中丧生。截至22日1时30分,各山区县共组织近一万五千人转移。

  21日,北京城一天内,气象台连发五个预警,暴雨级别最高上升到橙色——这也是北京市气象台自2005年建立天气预警制度以来,发布的首个暴雨橙色预警。这些官方气象预警层面对暴雨给出的制度性反馈,而当日出行被困,前不着村后不着店,进退尴尬,被“泡”在雨中一时回不了家的京城民众,一定有自己更具象更切肤的感受。公共应对上,北京启动今年首个二级应急响应;机场方面,表示将最大限度减少航班延误;防汛方面,千人出动抢排积水;交管方面:7000名交警全员上路。还有一派出所所长在救人时不幸身亡。

  而除了这些公共管理层面的多方联动紧急响应,市民自发的援救行为更是可贵。中国人的公共情怀在灾难中,特别是自然灾害面前,总是体现得淋漓尽致。在此前的地震、洪灾等地质灾难面前,八方驰援的大爱已无须赘述。在这次京城暴雨中,民众也广施援手:微博上,有单位或市民发帖称愿意敞开门,提供免费食宿条件,给附近受困民众暂避或借宿。对于有车辆被淹搁浅,司机受困的,民众自发组织营救,拖车救人,紧急送医。对因航班延误取消造成的首都机场约8万滞留旅客,一些网友自发组织免费救援车队,接送滞留乘客。

  如此民间爱心接力,我们看了很多,民间第一时间织起的爱心大网,温情涌动。民间救济,也是对公共管理完善的倒逼。都说“下水道是城市的良心”,怎样让下水道等公共设施更牢固,及时排患,尤为关键。

  每逢下大雨。“到城市看海”,变成民众最无奈的打趣。北京内涝,位于团城的建成于600年前的明代集雨排水涵洞就会被媒体翻出来。到22日上午,身处暴雨中心的北海团城却无一例积水报告。古代排水系统都还在完美“服役”中,现代巨资兴建的基础社会为何屡屡在一场暴雨中被淋得狼狈不堪,原形毕现?这值得我们深思。

  有网友在微博上说:“21日暴雨以及今日善后有几个地方不能释怀:一是预警机制没真的预警;二是应急机制启动缓慢;三是机场高速对自发接滞留旅客的车收费;四是政府机构、公共建筑没开门为被困者提供庇护;五是很多暂时停在路边的车被贴上了违章停车的罚款单。”这也表明,公共服务在关键时刻还不尽如人意,亟待改善。

  雨灾无常,那些坊间大爱、官民抗灾,固然感人,可感动不能代替公共预防机制的“亡羊补牢”——预防措施,理应“做最好的憧憬,做最坏的打算”。如果那些排水系统“不堪大用”,紧急救灾机制动辄失灵,那雨灾到来我们也只能“阿弥陀佛”了。只有公共设施不断改善,少些“祸上添堵”,才能避免天灾后面是人祸。

相关新闻
友情链接:  国务院 住建部 自然资源部 发改委 卫健委 交通运输部 科技部 环保部 工信部 农业农村部
国家开发银行 中国银行 中国工商银行 中国建设银行 招商银行 兴业银行 新华社 中新社 搜狐焦点网 新浪乐居 搜房
中国风景园林网 清华大学 北京大学 人民大学 中国社会科学院 北京工业大学 北京理工大学 北京科技大学 北京林业大学 北京交通大学
城市化网版权所有:北京地球窗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service@ciudsr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