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传播城市化专业知识为己任
2024年05月06日
星期一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短命建筑——城市化之殇
时间:2011-10-09 09:50:16  来源:城市化网  作者:李涛 

    城市化的快速推进,城市面貌日新月异,而与亮丽景观相伴的,却是高楼大厦出人意料的“短命”。这不仅造成巨大的资源浪费和环境破坏,城市记忆也随之流逝。在此,我们不禁要问,大量“青壮年”建筑为何“非正常死亡”?中国国际城市化发展战略研究委员会委员、北京工业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副院长陈喆一针见血地指出:城市规划建设指导思想缺乏长远战略眼光;对政绩工程和GDP的盲目崇拜;巨大的商业利益。三者相结合,造成目前大量不该拆的房屋被拆除!他呼吁,别让短命建筑成为中国城市化之殇!

“青壮年”建筑 的“非正常死亡”

2005年8月,重庆永川市地标建筑——渝西会展中心被整体爆破,投入使用仅5年;
2006年10月,青岛市地标建筑——青岛大酒店被整体爆破,建成仅20年;
2007年1月,曾经西湖边的最高楼——浙江大学原湖滨校区3号楼被整体爆破,建成仅13年;
2007年2月,被誉为中国足球的福地——沈阳五里河体育场被整体爆破,建成仅18年;
2008年2月,被上海市民誉为“外滩最佳观景点”的——“亚洲第一弯”被整体拆除,建成仅为11年;
2009年2月,曾经的亚洲跨度最大的拱形建筑——沈阳夏宫被整体爆破,建成仅为15年;
2010年2月,南昌的著名地标——五湖大酒店被整体爆破,建成仅13年;
2010年5月,位于北京建国门黄金地段、建成刚20年的地标——凯莱大酒店宣布将停业拆除;
…………

    查阅近六年来的新闻报道,记者整理了这份不甚完整的建筑的“死亡名单”。令人忧虑的是,除了上述那些引人关注的地标性建筑以外,还有大量普通民用住宅,甚至包括一些保障性住房,要么在尚未建成之际,要么就是在建成后不长的时间内就因为各种原因被提前拆除。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副部长仇保兴不久前表示,我国是世界上每年新建建筑量最大的国家,每年新建面积达20亿平方米,但建筑的平均寿命却只能维持25—30年。而根据我国《民用建筑设计通则》,重要建筑和高层建筑主体结构的耐久年限为100年,一般性建筑为50—100年。

    同时,另一组数据显示,英国、法国、美国的建筑统计平均使用寿命分别为132年、85年和80年。城市里“百年老屋”随处可见。 

    目前,我国那些正处在建筑寿命“青壮年”的建筑非正常“死亡”,已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有学者感慨,“我们有5000年的历史,却少有50年的建筑。”

    中国国际城市化发展战略研究委员会委员、北京工业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副院长陈喆表示,很多建了不到二十年的房子被炸掉,有的建成后还未使用就被拆掉,这些仍然能够长久使用的建筑变为废墟,不仅造成巨大的资源浪费,对环境也会造成巨大的破坏。   

    正是在这场轰轰烈烈“拆了建、建了拆”的运动中,中国在建筑领域又创造了两项世界第一——在消耗了全世界最多的水泥和钢材的同时,也生产出全球最多的建筑垃圾——每年接近4亿吨,建筑垃圾的数量已占到全国垃圾总量的30%—40%。“‘短寿命’与资源高消耗并存,已成为我国建筑产业的一大通病。”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副总建筑师张琪这样告诉记者。

    同时,一幢幢“短命”建筑还会造成大量的物力和财力浪费。武汉外滩花园小区建成仅4年,便被定性为“违反国家防洪法规”并被强制爆破,造成直接经济损失达2亿多元,拆除和江滩治理等方面的费用更让政府付出了数倍于其投资的代价。

    建筑过于“短命”也造成了城市记忆的缺失。“我们现在能找到的历史悠久的建筑,全部是古人留下来的文物,建筑寿命这么短,我们怎样靠建筑来保存民族发展进步的记忆?”中国房地产协会某负责人曾这样说道。

谁是“凶手”

    “土木之工,不可擅动”自古以来就是中华民族重要的建筑思想,在先进建筑材料、建筑技术层出不穷的今天,为什么大量的“青壮年”建筑用不了多久,就面临被拆为废墟的命运呢?

    陈喆坦言,不可否认,我国当前处在经济快速发展阶段,城市建筑的新陈代谢速度快有一定的合理性。同时,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带来了不可避免的旧城改造扩建,也成为部分建筑短命的重要原因。即便如此,相比欧美等国,我国现有建筑的寿命依然偏短。

    在中国国际城市化发展战略研究委员会委员、北京大学社会学人类学研究院副所长于长江看来,建筑质量往往不是这些建筑被爆破或拆迁的主因,尤其是那些投资较大、社会关注度高的地标性建筑,很少有因为质量问题而被强制拆除。

    不过,他同时也提醒,在民用建筑领域却经常存在由于质量问题而被拆迁的楼房。如今年7月,郑州8栋安置保障房封顶两月因质量问题拆除。

    陈喆分析认为,建筑功能不完善,并不一定要拆,可以通过改造、维修完善建筑功能和舒适度。之所以选择一拆或一爆了之,其背后还有很多深层次原因。

    首先,规划本身不合理、不科学,缺乏远见和持续性。坦率的讲,有些时候,我们规划本身患了“近视”,缺乏长远的站略眼光,但归根结底,“根”还在“政府想法太多上”。一届政府一个想法,规划改来改去。以致有人戏称:“规划规划,纸上画画,墙上挂挂,橡皮擦擦,最后全靠领导一句话。”这其实是规划设计的大忌! 

    其次,一些地方在城市建设指导思想上急功近利,大拆大建,形象工程、政绩工程和开发商的商业利益相结合,造成不该拆的房屋大量被拆除。

    此外,随着各地的土地价格快速上涨,拆迁置换带来的巨额卖地收入,使得有些地方对已建成的建筑更是“痛下杀手”。

    建成仅13年的浙大湖滨校区3号楼被拆,其置换出的土地以24.6亿元的天价整体出让用于商业开发。位于武汉的首义体育培训中心综合训练馆,投入使用仅仅10年,便被拆除。其理由是,该馆位于即将动工的辛亥革命博物馆和纪念碑之间,不得不为耗资200亿打造的“辛亥革命百年纪念计划”而“献身”。

拿什么拯救你

    有调查显示,近70%的人表示自己所在城市有过“短命建筑”,也就是说,中国绝大多数城市都有“短命建筑”。而且,与国外上百年的建筑寿命相比,我国的建筑平均寿命仅25-30年,实在让人汗颜不已。

    面对各地“青壮年”建筑正在用浓烟和瓦砾上演的一场场非正常“死亡”,我们该如何来拯救它们?

    陈喆表示,要防止“青壮年”建筑“英年早逝”,首先在于维护规划的严肃性,城市规划建设应树立可持续理念,同时在规划设计时应做好充分的研究、论证。“哪些建筑该拆,哪些不该拆,不应该是某一个人或俩人说了算,应该有明确的标准规范。”只有这样,才有可能杜绝一些“拍脑袋”工程的出现。

    同时,他还强调,拯救“短命建筑”,还必须发挥法律的作用。尽管我国《民用建筑设计通则》规定,重要建筑和高层建筑主体结构的耐久年限为100年,一般性建筑为50年至100年。但这样的规定没有明确禁止人为破坏建筑寿命,也就对地方权力部门缺少约束力。法律不明确不完善或不落实,某些权力部门必然无所顾忌。 

    因此,相关部门应尽快出台政策法规,明确建筑拆除的条件和法定程序,严厉禁止没有质量问题的建筑被提前拆毁,切实做到建筑拆除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并对违规拆除建筑的责任人追究相关责任。

    于长江则建议,拯救“短命建筑”,除了要充分发挥法律的作用外,还应充分发挥政协和社会公众的监督作用。具体而言:

    首先,在建筑项目规划审批阶段,要广泛征求政协和社会公众的意见建议,让每一项规划每一幢建筑都严格按照法定程序审批,审批环节要有公示,要经得起质疑。

    其次,在拆除每一幢建筑之前,要有公开透明的论证机制,要有公众参与。他说,在欧美等发达国家,若想拆除一栋建筑,由包括建筑、规划、文物、文化等行业的权威人士组成委员会,将共同论证决定是否允许拆除该建筑。而对于重要建筑的拆迁,甚至还要举行听证会。我国现在缺乏这样的模式,仅做到对挂牌的文物保护单位拆迁实行“一票否决”。

    “总之,只有多管齐下,让法律规范、建设主管部门管理和社会监督都硬起来,短命建筑”的混乱才可能终结!”陈喆如是说。

相关新闻
友情链接:  国务院 住建部 自然资源部 发改委 卫健委 交通运输部 科技部 环保部 工信部 农业农村部
国家开发银行 中国银行 中国工商银行 中国建设银行 招商银行 兴业银行 新华社 中新社 搜狐焦点网 新浪乐居 搜房
中国风景园林网 清华大学 北京大学 人民大学 中国社会科学院 北京工业大学 北京理工大学 北京科技大学 北京林业大学 北京交通大学
城市化网版权所有:北京地球窗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service@ciudsr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