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传播城市化专业知识为己任
2024年06月03日
星期一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经济发展农民利益受损 新乡村治理筑中国稳定之基
时间:2011-09-26 15:54:20  来源:半月谈 

      近代以来,工业文明席卷中国,传统的乡村生活方式、治理方式受到巨大冲击。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实现乡村治理转型,成为摆在人们面前的一个挑战。

  近年来,乡村的变化更是不断加剧、加深:延续了数千年的农业税取消,农业生产、农民生活开始获得政府补贴;城市化、工业化加速发展,农民大量进 城;农村土地被大面积征用,招商引资在给地方带来发展的同时,也使得污染下乡,利益纠纷增多……这些变化,正在深刻改变着乡村治理的基础。在不少农村地 区,改变所引发的治理失效,为矛盾冲突提供了土壤。在加强社会管理、化解社会矛盾的大背景下,适应乡村的新情况、新变化,调整、转换乡村治理方式,实现乡 村善治,显得尤为迫切。

  当前,在探寻新乡村治理方式的过程中,尤其应该深刻认识到,仅仅依靠对农民多予少取的惠农政策,并不能完全有效地化解乡村矛盾;乡村的发展方 向、存在形态也不可能完全以城市社区为模板。所以,我们提出新乡村治理,就是要在过去一些好的乡村治理政策措施的基础上,探讨乡村治理改革的新视野、新思 路、新途径,以筑牢国家稳定之基。

  乡村新观察

  “新农村建设起步了,可村里人太少了”

  一场秋雨,让吕梁山上的核桃树、枣树等,显得更加青翠,即将成熟的果实,寄寓着农家沉甸甸的希望。

  开车行驶了十几里山路,来到吕梁山深处山西省临县玉坪乡玉荐村所辖自然村——长青村时,已是下午4点。打开车门,入眼处阡陌纵横,一派初秋风 光。然而,与以往儿童喧闹玩耍、鸡犬悠然觅食的村庄不同,长青村被笼罩在一种深深的寂静之中,散建于山间、坡上的一些农家窑洞,有的已经破落坍塌,洞前的 院落有的已被种满了作物。

  清冷的秋雨中,作物的生机和村庄的寂静,给记者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

  在同来的当地干部指引下,记者找到了长青村53岁的支书刘晋福。老刘正在家里吃饭,按照山里人的习惯,这是当天的第二顿也是最后一顿饭。

  刘晋福早年丧妻,平常和一直打光棍的二弟一起生活。不过这一天,家里变得热闹起来——在市里打工的三弟夫妇在中秋节前回来了。

  刘晋福说,现在长住村里的有60多人,其中20多位是65岁以上的老人。“年轻人只有过年过节才回来,也只有那时候村里才热闹点。平常都是冷冷清清的,连个说话的人都找不见。”说着,老刘轻轻地叹了口气。

  靠近临县县城的城庄镇阳宇会村虽然地理位置优越,但也面临着与长青村同样的问题。村干部马占奎说,平常留守在家的主要是小孩和60岁以上的老人。

  阳宇会村是山西省新农村建设试点村。记者在村里看到,村户间的道路都已硬化,道旁绿树成荫;广场上,篮球架、大戏台等文体设施一应俱全;学校、 卫生室、便民店等公共设施齐全。然而,即便已是上午10点左右,除了几个上学的孩子、出门溜达的老人以及在便民店前下象棋的几位村民,偌大的村子里再也看 不见其他人。72岁的村民高香莲对记者说:“新农村建设起步了,可村里人太少了。”

  寂静的村庄、紧锁的房门、独居的老人……在山西吕梁山区的临县、静乐县以及太行山区的平顺县、武乡县等地农村采访,记者不时能看到类似的场景。

  数据或许更能说明问题:临县白文镇桐村共有1200多人,常年和临时性外出打工人员近800人;静乐县神峪沟乡大山头村在册人口220多人,实际常住人口只有11户29人,其中大部分是老年人;平顺县虹梯关乡碾凹村在册人口近80人,常住人口不到20人……

  在大山头村,随处可见村民常年外出后留下的坍塌窑洞,村里没有人声,不见人影,似乎只有那几条游荡的狗,还能证明这儿确实居住着村民。这个行政 村没有村级组织活动场所,没有文体活动场所,也没有卫生室。村民看病、买日常物品都要步行4个小时的山路到20公里外的镇上。即便是平常磨面,也得用驴子 驮到七八里外的另一个村庄。等待剩余时光的耗尽,似乎成了留守的10余位老人的全部生活。

  曾经被人们捧在手心、辛勤耕种的土地,随着青壮年劳力外出以及留守老人年龄的增大,许多也已渐趋荒芜。大山头村原有1200多亩耕地,现在村民 耕种的只有100多亩。远处的山上还能依稀见到耕地的田垄,只是如今已长满了数尺高的野草。在阳宇会村,离村稍远一些的两三百亩耕地现在也已荒芜。

  一些村干部说,由于年轻人大都出去了,村里的公益事业很难开展,比如想搞道路硬化、亮化工程,基本找不到劳力。刘晋福说:“我们也想给村里干点儿实事,但老年人思想转变不过来,还有人说自己是快要死的人了,折腾那些事干什么。发动不起来,出工不愿意,出钱更不行。”

  养老也成了新的难题。高香莲老人说,孩子们出去是为了挣更多的钱、过上更好的生活,也是为了让他们的孩子上更好的学校,有更好的前途,作为老 人,当然理解,也支持。这些年农村发展得挺好,老人们在家生活也很方便,只是想到将来还是有些担心。“现在还能相互照顾,年龄再大点就不行了。孩子在外挣 钱,不可能回来照顾我们,村里乡里又没有养老院,到时候怎么办呢?”

 “农民现在进步了,可村干部的工作难度增大了”

  中秋小长假的第二天下午,江苏海安胡集村54岁的老支书胡仁福有那么点“小郁闷”:村里修公路,工程队的人不小心将沿线村民家种的一小片黄豆毁坏了,双方闹起来。胡仁福到现场做了半天工作,嘴都说干了,到傍晚才勉强调解好纠纷。

  “这种小矛盾在以往,村干部一句话就搞定了,现在居然要费那么大劲。”老胡的情绪一时难以平复,边说边摇头,“你说这修公路也是为了村民出行方便,村里为争取镇上支持不知费了多少心思,可到头来还得求着村民!”

  胡集村是一个有5000多人的农业村,这几年道路建设跟不上需求,村民提出要修几条路。村里没钱,让村民集资很多人又不肯;村两委打了很长时间 报告,好不容易才得到镇里的扶持。可自从今年7月道路开工,老胡和其他5名村干部就没少“求人”——修路涉及农户拆迁,一些农户提出就是给补偿也不愿意 拆,因为房子拆了不方便。结果,到现在工程一直是断断续续的。

  老胡的牢骚,不是个例,许多地方的村干部都有同感。山东省章丘市旭升村支部书记术沛河坦陈,现在农民进步了,权利观念增强了,经济上也更加独立了,这本是好事,可村干部工作的难度因此大多了。

  从山东平阴县城驱车到东阿镇乔楼村时,已是下午4点多。汽车从柏油路拐进村里的土路,扬起一路灰尘。迎接我们的村支书高德溪看上去很精神,但谈起村里的情况,他多少有点无奈。

  “现在农村不好管了,各家过各家的日子。村里5个干部,整天忙着治安维护和矛盾调解,再就是村民看病、孩子上学等事情,事情办不好村民会有意见,所以只能尽量争取让大家满意。”高德溪说。

  乔楼村是个纯农业村,全村182户612口人。住在村东头的谢秀芹说,她平常极少去村部,“就算有非常重要的事,也是路过村支书家时,顺道过去说一声就行了。平时都不打什么交道”。

  取消农业税,无疑是中国农村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一次革新。它所带来的,不仅有广大农民负担的减轻,还有农村社会生态的悄然变化,广大农村土地上的一个重要群体——村干部的权威,也伴随着“催粮要款”时代的远去而面临挑战。

  在南京市江宁区的万安村,清瘦的村委会主任王叶刚猛吸了口烟,眨巴着眼睛,向记者讲述了他当村干部16年的感受。

  “现在与过去不同了,集中村民办个事真不容易,有时候还真得求着他们。大到修桥修路,小到清理垃圾,都要给点报酬。”王叶刚说,去年9月开工的 长江引水工程,要求全村每6户一个水表,放置水表的池子要安置在其中一户人家的房子边。结果有两三户不同意安置,村干部费了九牛二虎之力,还找来与这几户 人家关系好的人做工作,最后才办成。

  行走各地,记者深深感受到,中国的乡村如今所发生的变化,可谓前所未有——乡村再也不是宗族式的乡村、集体农庄式的乡村,也许,一个“散”字,可以道尽乡村社会生态的巨大变迁。

  村庄散了。很多地方尤其是东部,乡村合并造就了不少动辄数千人的超级大村。村子大了,村民不知道村干部是谁,村干部也不知道村民住哪里。

  人散了。产业分工使得农村不再只有纯农民,还有工人、农民工、小商贩、企业家等等,他们与基层组织的联系不像以前那么紧密,乡间流行的语录是“有田有钱不靠你,不偷不抢不怕你,外出挣钱不理你,出了问题要找你,解决不好闹死你”。

  经济纽带散了。以往,“催粮要款”是村干部最主要的工作,也是一种权力,农村税费改革后,村干部由“收钱”转为“发钱”,尤其是粮食直补等惠农资金如今都通过一卡通、一折通等直接发放到农户手中,农村干部与村民的经济纽带就更少了。

  江苏太仓一位退休村主任感叹,税费改革是天大的好事,但现在农村工作缺少抓手,政府与群众、干部与群众之间关系相对比较游离。一些致富能力不 强、公信力不高的村级组织很难谈得上有凝聚力,更别说威信。“人心不齐,修条路、办个厂什么的都很难,出现矛盾后也不能很好地解决。”

“生活好了,邻里间却陌生了”

  虽然在行政区划上属于岳阳湘阴县管辖,但界头铺镇离长沙市区只有30多公里。宽阔笔直的公路两旁,时不时可以看到“对接大长沙”之类的巨幅广告,离镇上不到两公里的地方,已经划出了一大片区域,集中了一些从长沙市区搬迁过来的小厂。

  从界头铺镇往金华村是一条乡间水泥路,路边稻田里的晚稻再过些日子就要收割了。车行5公里左右,转个弯,一个小山塘边上,就是易志军的家。“又是整整一年多没回来了”,走进屋里搬了把椅子,坐在家门口的樟树下,易志军叹了口气。

  易志军在长沙买了一套房,村里的房子平常只有父亲和小孩住。10年前他外出打工,赚的钱越来越多,回家的次数却越来越少。离家10年,村里的变化很大,而易志军感触最深的,是一种说不出来的陌生感。

  村里的房子越修越漂亮,水泥路也通到了各家各户,但儿时的朋友大多已远去,有的进了城,有的到外地打工去了。在村里,很多人见了面好像认得,却叫不出名字。“这次回家是带孩子到城里上学,以后回来的次数会更少了。”易志军淡淡地说着,语气中流露出一丝惆怅。

  “村里人外出打工,确实比在家里赚得多,但也让人和人之间的关系不再那么融洽了。”村民易朝晖说,这几年,村里离婚的多了,大多数都是男人在外面赚钱后不要原来的老婆了。“村里的老人都觉得这很不好,一下子出了好多陈世美。”

  58岁的易正春是易朝晖的叔叔,儿子在天津打工,媳妇和孙子跟着进了城,女儿则嫁到了镇上,开了一家服装店,只有他和老伴一直在家务农。老两口住的一幢两层小楼,显得空空荡荡。

  “人和人确实疏远了。”易正春说,以前每到农忙时节,四邻八舍都会互相帮忙,主家称肉打酒,忙完了农活,大伙聚在一起吃顿饭、喝几杯酒,气氛很融洽、很快乐。“现在不同了,邻里间互相帮忙的少了,耕田、打药、插秧都得请人、雇工,一个工50多块钱。”

  湘阴县界头铺镇金华村只是全国许多乡村的一个缩影。在湖南、江西等地农村采访时,记者同样有一个强烈的感觉——在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双重冲击下,传统乡村的“熟人社会”正在“陌生化”。

  一些基层干部告诉记者,在来自城市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的浸染下,传统乡村那种邻里守望、互帮互助的纯朴乡风正逐渐消逝,农民的思想观念、生活习俗正在向城市急剧靠拢。

  “突出的表现在人情关系日益金钱化,社会关系逐渐陌生化,代际关系逐渐疏离化。”丰城市袁渡镇政协联工委主任邹毛如说,现在要组织村民开个会很难,大家都忙着办自己的事,人都凑不拢,有时乡里组织村民们开个会,没有“误餐费”,好多人都不愿意来。

  “经济发展了,一些农民的精神面貌却下降了,只讲个人利益,不讲集体观念。”湖南省宁乡县道林镇农民杨跃进告诉记者。上世纪90年代末,杨跃进曾是宁乡县著名的减负组织者,发动过不少群众反贪减负。如今,杨跃进是一名村民小组长。

  “如今别说组织那么多人,组织几十个人修条路都很难。”杨跃进说。作为组里的负责人,他多次想组织农民在组里修条机耕路,但有几个农民就是不同意,“本来路修好了大家受益,但只要一提到出钱出力,许多人就死活不同意。”

  陌生的乡土、远去的乡情。在乡村行走,记者的胸中不时涌动一种淡淡的伤感。也许现代化的大潮下,传统的乡村终将远去,可在记者的心头,依然期盼能看到袅袅炊烟,听到悠扬牧歌。

[!--topsoarnews.page--]

“地方经济发展了,有的农民利益却受损了”

  沈良发坐在村头,不时望一望身边正在建设的工地。机器轰鸣声不绝于耳,这声音打破了村庄的静谧,也打破了他内心的平静。

  现年57岁的沈良发是长江岸边安庆市宜秀区大桥办事处沙桥村农民,过去全家依靠2亩多耕地维持生计。5年前,当地政府引进的一家企业落户村里, 以每亩1万元的价格征走了他家1亩多土地。前年,随着工业园区的扩展,又一家饮料企业进驻村庄,他家剩余的耕地也以每亩1.28万元的价格被全部征走。如 今,全家8口人虽然都是农村户口,居住在村庄里,却已身无寸地。

  “两三万元的征地款,只够一家人一两年的生活。政府虽然帮助买了保险,但标准很低,男的年满60岁、女的年满55岁才能领取每月100元的养老金。现在物价越来越高,这么低的养老金以后日子怎么过啊!”沈良发对记者说这番话时,脸上挂着几分忧郁。

  失去土地以后,沈良发的孩子们拖家带口外出打工,在城市漂泊,而他夫妻二人只能赋闲在家,守着村中的房屋。“我们说是农民,没地;说是工人,没岗。现在是农不农,工不工。”

  记者与村民攀谈了解到,这个村约有一半的土地被征收,不少家庭全部失去土地。从沙桥村口放眼看去,一边是现代化厂房和脚手架高耸的建设工地,一边是破落的村庄和三三两两聚在一起闲聊的农民。

  当地一位干部表示,工厂的进驻改善了基础设施,带动了经济发展,还使得不少村民获得了就近工作的机会,真不明白一些人为什么要反对。

  记者在采访中感觉到,在当下乡村,利益正在分化。在同一件事情上,由于利益诉求不同,地方政府与民众之间、民众互相之间,都会存在不同的看法和判断。

  中部地区某县有着丰富的矿产资源,当地的一家矿山企业每年缴纳的税收多达2亿元,一度占到全县财政收入的四成,企业还为当地解决了数十人就业,不少村民也因矿而富。说起矿产资源开发带来的收益,地方政府领导如数家珍。

  不过记者在现场采访时看到,运矿的卡车从村里经过时尘土飞扬,沿街两边房屋都积满了黄土,村里的道路也被压得崎岖不平。

  由于这一矿山的尾砂坝存在安全隐患,从去年年初开始,当地政府决定对坝下的200多名村民予以移民搬迁,尽管事前地方政府做了细致的工作,但村民对搬迁安置存在不同看法,怨言纷纷。

  一些村民说,企业开采矿山赚了个盆满钵满,政府财政收入大幅增长,有的人靠着矿山也发了财,可我们这些村民并没有真正得到实惠,相反,我们的稻田、生活用水被污染了,路被压坏了,最后还闹得要背井离乡,这事搁谁身上心里都不好受啊!

  这样的冲突并不鲜见。在记者采访的村庄中,不少是靠兴办矿厂,发展加工、养殖等产业致富的,但村民受益严重不均。一位村干部坦言:“经济是发展了,但有的农民利益却受损了。”

 “应多为群众服务,但弯还没转过来”

  最近正值村两委换届,安徽省蚌埠市固镇县连城镇城南村支部书记曹凤平告诉记者,他已经62岁了,下一届想退休。村两委班子共有7人,有5个都不想再当村干部了。他说,除了待遇低,工作量大,还有更让他们为难的事情。

  “考核把我们压得喘不过气来!”曹凤平说,他当了35年村干部,税费改革前,整天收费收税,干群矛盾十分突出。税费改革后,干群关系有所缓解, 村干部的工作重心也要转变,多为群众服务,但现在弯还没转过来。村干部疲于应对镇里下达的各种指标任务,如果完不成就会被“一票否决”或扣工资。

  以下是曹凤平的自述:

  城南村共有3800多人,是一个不太富裕的农业村,但镇里给村里下达的指标任务却很多。

  一是招商引资任务。今年镇里给城南村下达的招商引资任务是2000万元,村干部交500块钱保证金,如果完不成就扣钱。我们这个农业村没有资源和区位等优势,根本无法完成,只得认罚了。

  二是计划生育抚育费征收任务,即超生罚款。按照规定,这项费用应该由政府部门征收,村里没有行政执法权。但镇政府给村里下达考核任务,完成有奖,完不成就扣工资。抚育费的征收标准是二胎6万元,三胎11万元,根本就收不上来。

  三是妇检指标。镇里规定,下达妇检通知当天,参检率要达到90%,10天之内参检率必须达到98%,完不成就罚村干部的钱,漏检一例扣10块钱。可现在村民外出打工的多,就算当天通知,人家马上往回寄检验单,有时10天也到不了。

  四是招工指标。县里企业用工短缺,也给村里摊派招工指标。但由于工资太低,农民不愿干,村里就不得不贴钱帮企业找农民工。

  五是农业保险指标。农业保险是商业行为,本当自愿,但上面也下任务,要求村里要达到98%的入保率,成了强制保险。在实际操作中,因受灾后赔付不到位,有的农民坚决不入保。

  还有令我们村干部头疼的事情就是收费。原有的税费项目没了,但新的收费项目又来了。如上级要求村民每人交5元的综治费,用于巡逻队员的工资和购 买器具。但老百姓交了后,仍难避免偷盗等案件发生,于是来年就不愿交。为了收齐各种费用,我们必须三番五次挨家挨户跑,磨破嘴皮,操作不当还可能引发矛 盾。

  记者在多省农村调研发现,曹凤平的经历有一定的普遍性。乡镇干部们也坦承,“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乡镇为了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只得依靠 村干部。安徽省蚌埠市固镇县刘集镇镇长路军说:“一般乡镇都有数万名群众,乡镇工作人员不过几十人,如果没有村干部,根本忙不过来。”

  不过一些村干部在忙于完成乡镇政府下达的任务时,却忽视了对村民的服务工作。不少村民反映,现在村干部上门宣传政策的少了,导致大家对于如何享受国家的惠民政策,如办理低保、残疾人补贴等,都不是太清楚,村干部应该多做些政策宣传。

  湖南省常德市政法委副书记饶南丙说,新时期农村干群矛盾更多地体现为一种需求冲突,要化解这一矛盾,一方面需要上级政府进一步转变作风,根据老 百姓的需求,更科学地确定地方发展的目标及对村干部的工作要求;另一方面,村干部也需要提高自身素质,提高带领群众致富、完成工作任务及服务村民的能力。

新乡村治理路径探究

  近年来,随着工业化、城镇化步伐的加快,农村劳动力、土地等资源要素大量外流,加之农村税费改革的巨大影响,乡村社会经济结构正在发生深刻变 化。半月谈记者在晋皖湘赣鲁苏等多地农村采访感到,乡村很大程度上已不再是我们一贯印象中的乡村,它在经济基础、社会生态、人际关系等方面都出现了新的特 征。在这些乡村里,既有的矛盾有所缓解,但新的问题又浮现出来。在此背景下,基层干部群众和有关专家认为,应当加快探索适应新形势的新乡村治理模式,以推 动农村经济社会良性发展。

  适应乡村多种变化 治理需要崭新思路

  记者在多省农村采访时,基层干部群众普遍表示,新时期农村矛盾冲突和干群关系有所缓和,根本原因是中央一系列惠农政策发挥了效益。

  近年来,中央在全面取消农业税之后,又采取了粮食直补等多项补贴措施支持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并实施新农合、农村低保、义务教育免费、新农保等 政策,切实提高了农民生活水平。无疑,目前乡村出现的新的治理难题,需要“多予少取”的惠农政策继续发力,但仅限于此已经不够了。

  湖南省常德市政法委副书记饶南丙表示,随着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的发展,我国农村正加快向现代多元社会变革,农民身份和生存状态发生很大变 化,利益诉求也呈现多元交织趋势。特别是税费改革后,农民对基层组织的依附感弱化,呈现一种松散状态,村庄集体意识逐渐淡化,给乡村治理带来了新的挑战。

  专家表示,为适应乡村新形势,一种新的、更加全面的治理方式亟待建立。

  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副秘书长赵树凯认为,新的乡村治理方式不是自上而下的强制性行为,而应是一个上下互动的管理过程,主要通过合作、协商、建立伙伴关系来管理公共事务。在这个过程中,多种类型、不同层面的社会力量在协同合作基础上实现共治。

  在这种治理方式下,并不是所有公共品都要政府来供给,诸多公共品可以由社会组织甚至私营部门来提供,如在教育、卫生、环境等领域,社会组织都可 以发挥重要作用。在新农村建设中,有许多事情,也可以充分调动民间力量,而不必什么事情都由政府来操办。由民间组织出面,让农民自己操办,成本低,效率 高。

  赵树凯说,新乡村治理就是要建立政府与乡村社会的新型关系。这种新型关系的核心,是革新基层政府运作,激活农民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让多种社会力量成为发展的主体,让这些主体在伙伴关系的基础上协同共治。这其中,政府仍将发挥重要作用,但不再是唱独角戏。

  及时回应群众关切 干部应向服务转型

  安徽省蚌埠市固镇县城关镇张桥村村民张忠良说,现在村里干群之间没有什么大的矛盾,不过希望村干部能给村民提供更多服务。本村村民希望干部能帮 村民办几件事:一是村里的变压器太小了,村民家里的大件电器越来越多,700多户人家不够用。自己养了100多头猪,有时候电机打不上水。二是希望村里搞 一些符合农村实际的规划,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三是国家的惠农政策,比如办理低保、残疾人补贴等,村民都不知道,村里应该多做这些政策的宣传和告知工作, 特别是现在外出打工的多,常年在外的人更不清楚相关政策。

  张忠良的感受和希望在新时期的农村正在成为一种普遍现象。饶南丙生动地说:“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是干部找群众办事;90年代,是群众找干部办事;到了现在,一些群众是要求干部办事,老百姓看到干部服务不到位就会产生意见。”

  不过,基层干部和相关专家表示,当前基层政府及村级组织在回应群众关切、转变观念搞好服务方面还存在一些实际困难,主要表现为乡镇政府责权严重 不对等、村级组织存在“泛行政化”倾向等,导致基层干部忙于应付经济发展指标和上级交办的行政性事务,而对新时期农民在矛盾调处等社会管理、公共文化服务 方面的要求很少能够顾及。

  山西省社科院社会学专家李小伟等人认为,新形势下加强乡村治理,除了要求基层政府和村级组织自觉转变观念、适应群众要求、加强服务之外,还应当 加快乡镇机构改革步伐,推动其由行政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可以借鉴城市行政服务大厅模式,根据农民实际要求和地方实际统筹设立办事窗口,提升乡镇政府为农 服务的能力和水平。村级组织则要更好地代表农民利益,发挥为农服务及在管理村级事务方面的作用。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一些地方建立的为民服务全程代理制度,受到群众欢迎。如近年来安徽亳州市谯城区推出了政府“为民服务全程代理”工作模式, 将农民生产和生活中遇到的难题列成211项,分门别类之后,由基层政府及村级组织为群众无偿代理、全程服务。过去的“干部动嘴、群众跑腿”,变成了如今的 “群众动嘴、干部跑腿”。

  挖掘乡村治理资源 提升村民自治水平

  化解乡村矛盾与冲突是各个时期乡村治理的重中之重。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教授郑风田、山西省长子县信访局副局长牛素红等人认为,化解 矛盾的办法主要包括司法渠道、政府与村级组织主导的调解机制,以及乡村内部的民间调解机制等。在现阶段,可以利用程序化的现代司法体系来化解乡村冲突,但 对于农民群众遇到的一些比较琐碎的实际问题,这种办法有时效率低、成本高。此外,在当前农村社会管理和基层治理存在一些不足的情况下,在个别地方,由基层 政府主导的调解方式也受到部分农民排斥。

  记者采访发现,目前,我国部分地区已经发展出一些民间纠纷解决机制,能够充分利用本土资源和地方性知识,解决一些小规模纠纷和矛盾,受到农民欢 迎。湖南省常德市石门县不久前有一条路压坏了,农民的橘子运不出去,群众意见很大,乡镇党委也没办法,最后还是当地的柑橘协会牵头把人请进来,想办法把货 拉出去。协会还找到市委书记,请求其号召大家吃“爱心橘”。

  2009年10月,太原市晋源区成立了以退休村干部刘春根为首的7个老党员、老干部组成的华晋太汾专业合作社调解委员会,并得到区司法部门的指 导与帮助。两年多来,已成功化解30多起较大的经济纠纷、缠访案件,日常还口头调解多起邻里纠纷,并在村庄宣传党的政策,对化解农村矛盾起到了积极作用。

  专家认为,在加大法制宣传力度、引导培养农民法律意识,增强政府解决基层问题的能力、更好地为农民提供服务的同时,加强乡村治理的一大重要思 路,是充分挖掘乡村社区的本土资源,提升农村自治水平,提高农民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能力,通过民间调解机制来化解村庄内部的矛盾和冲突。当前应当重视和 培育农民较易接受的专业合作社等农村经济组织、乡民理事会等民间纠纷调解组织,做好引导和监督工作,提升村民自治水平。

  整合多方形成合力 共同维护农村稳定

  农村社会的稳定是国家稳定之基,因此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郑风田等专家认为,当前我国基层维稳体系还存在多头受理、条块分割、力量分散等弊端,出事后看似谁都管实际却没人管。因此加强新时期乡村治理、维护农村社会稳定,应当整合司法及其他相关部门的矛盾排查和冲突处理资源,打造党委领导下的维稳“全科医生”。

  小店区位于山西太原城乡接合部。2007年12月,小店区委整合街道乡镇的综治办和司法、信访、法庭、派出所等行政司法资源,挂牌成立街道、乡 镇综合治理工作中心,并在各个街道、乡镇设立矛盾纠纷联调窗口,随时接待群众来信来访。对政策性强、涉法涉诉的重大信访案件,由综治工作中心牵头,协调公 安、司法、法院、检察院、国土等部门联合调处,变“平面调解”为“立体调解”,将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有机融合,形成了多位一体、多元联动的“大 调解”工作格局。2010年全区各级调解组织共调解民间纠纷3407件,调解成功率为95%,其中运用大调解工作机制调处矛盾纠纷76件。

  2009年7月,山西恒大绿洲地产公司拖欠小店村土地补偿款1.8亿元,村民聚众围堵工地。小店街道办事处迅速启动联合调解机制,经公安、司法、法院、国土等部门及时调解,最终使问题得到妥善解决。

  小店区政法委书记张建平说:“立体调解工作格局使大量矛盾纠纷在基层得到妥善化解,有效防止了矛盾激化,减少了不稳定因素和群体性事件。”

  对群众反映突出、带有普遍性的复杂疑难问题,湖南省洞口县推行部门联合接访,县乡两级定期召开民情汇报会,县乡主要领导主持联合办公会协调有关 部门统一解决。洞口县委书记黎仁寅说:“推行部门联合接访,有利于形成上下联动、齐抓共管的工作合力,使一大批重大疑难信访案件得到妥善解决。”

  湖南省社科院新农村研究中心主任陈文胜认为,新时期农村稳定工作呈现出新的特点,上述地方创新信访维稳机制,整合行政司法资源,以群众工作统揽信访维稳工作,这种维稳思路是一种新的、有益的探索。

相关新闻
友情链接:  国务院 住建部 自然资源部 发改委 卫健委 交通运输部 科技部 环保部 工信部 农业农村部
国家开发银行 中国银行 中国工商银行 中国建设银行 招商银行 兴业银行 新华社 中新社 搜狐焦点网 新浪乐居 搜房
中国风景园林网 清华大学 北京大学 人民大学 中国社会科学院 北京工业大学 北京理工大学 北京科技大学 北京林业大学 北京交通大学
城市化网版权所有:北京地球窗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service@ciudsr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