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传播城市化专业知识为己任
2024年06月16日
星期日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中国式留守:有多少空房在呼唤
时间:2011-06-20 14:40:14  来源:杭州日报  
    备受关注的春运将从明年1月19日开始。因为农民工返乡,届时我国将迎来全球最大规模的人口迁徙。其实,在他们身后,还有一个包括妇女、儿童和老人在内的庞大留守群体,人们戏称之为“386199部队”(注:38,即妇女;61,即儿童;99,即老人)。

  据国家民政部统计,我国目前有8700万农村留守人口,其中4700万留守妇女,相当于韩国总人口。她们大多劳动强度高,安全感低,精神备感空虚。如何处理好城市化与农村建设的关系?城乡统筹中需要注意哪些问题?省社科院调研中心主任杨建华、浙江工商大学公管学院教授马良昨日走进本报《财经三人吧》,畅谈了我国留守人口的症结及应对之策。

  吧主:大量农民工进城,不仅导致了大量留守人口,还影响了农村经济建设。房子空了,耕地荒了,夫妻感情淡了,问题孩子多了,这个群体已逐渐成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新难题”。长远来看,大量留守人口的出现,将带来哪些社会问题?

  杨建华:我重点说说农村留守妇女的情况。在计划经济年代,受行政权力限制,夫妻双方分居两地者多,现在行政权力少了,市场的因素却多了。青壮年劳动力进城了,留守妇女们除了要在家里撑起“一片天”外,还要承受着独守空房的煎熬,夫妻之间缺少了感情交流,于是,出轨的多了,离婚的也多了,由此带来对家庭和孩子的伤害也很大。除此之外,“不完全城市化”还有很多“潜伏问题”,比如,留守儿童得不到良好的教育和父母的关爱;留守妇女要承受高强度的劳动和巨大的精神压力;留守老人也不能老有所养。

  马良:最近我在做一个农村留守问题的课题。据我了解,一些留守家庭实际上是名存实亡,丈夫外出打工,几年不回家,在这漫长的等待中,夫妻感情缺失,家庭功能失衡,小孩子长大了甚至不认识爸爸。杨教授刚刚讲的是农村建设问题,其实城市化进程中也有很多矛盾,在当前“不完全城市化”阶段,户籍制度、社会保障制度、教育公平制度等都没有跟上,进城农民工很难真正融入城市,城里人既离不开农民工又排斥农民工,很容易造成原住市民与进城农民之间的矛盾,使多数农民工缺乏归属感,产生一种“过客”心态,也不利于城市化进程。

  看现状

  一些留守家庭实际上名存实亡

  吧主:这两天,在杭的外来务工者都掐着回家的日子。丈夫回家,留守妇女盼望已久。对“386199”这个特殊的群体,我们该如何正确看待?

  杨建华:农村留守问题已逐渐引起社会重视,全国2亿多农民工不远万里来到陌生的城市,为城市建设奉献他们的青春,这势必造成一个巨大的留守群体,包括女人、孩子和老人,这是城市化建设中的一个必然产物。这几年来,新农村的路宽了,小洋楼盖起来了,农民的存款也多了,但正当农民快要跨入小康大门时,农村留守人口问题出现了。于是,我们看到了这样的场景:丈夫外出打工,妇女留守在家,既要照顾老人又要照顾小孩,理想中的幸福与现实的残酷让人悲喜交加,一面憧憬着美好未来,一面又经历着现实的折磨。

  马良:我国有一个很有趣的现象,那就是每年有一次“春运”,这恐怕也是全球最大规模的人口迁徙。在我看来,这是城乡差距造成的:一方面,城市对农村有拉力,农村青壮年劳动力会涌向城市“淘金”,但由于种种原因,他们无法真正“进城”,他们在城市中没有落户的条件,享受不到良好的教育,医疗也得不到保障。总之,他们无法享受到城市社会资源,所以就有了留守人口,也就有了地球上每年一次的最大规模的人口迁徙。从结构上看,这是一种不协调、不公平的城市化,城乡二元结构直接制约着社会结构的优化。

  谈原因

  “386199”群体是城市化的必然产物

  侃措施

  宏观微观层面上都应有所作为

  吧主:“386199”群体是城市化进程中的产物,且还可能引发一连串的社会问题。面对这些“中国式留守”,我们是不是就束手无策呢?

  杨建华:目前,城市户口的利益链条越来越短,农村户口的利益链条越来越长。调查显示,79.6%的农民不愿将户籍转为城市户口,他们认为城市户口没有用,生活成本和住房价格居高不下,且生活环境还不及农村,而20.4%愿意转为城市户口的农民的人主要是想让孩子在城里上学,接受更好的教育,争取更多的就业机会。现在的问题是,进城门槛高,城乡二元结构依然存在;进城生活成本和住房价格太高。那么,要解决这一难题,就要打破城乡二元体制,放低中小城市的进城门槛,降低城市生活成本,增加农民收入,同时,跟进户籍制度、社会保障制度、教育公平制度以及财富分配制度等制度性变革。

  马良:依我看,让打工者回家也不现实,也有悖于城市化进程的一般规律。留守妇女问题出现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农村经济的落后。仔细观察不难发现,留守妇女问题较为严重的地区,大多是经济欠发达地区。因此,加快发展农村经济,无论对于改变农村面貌,还是解决留守妇女问题,都是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当务之急,也是“脱贫”的必经之路。杨教授从宏观层面说了一些改革的对策,这是短时间内解决不了的。其实从微观上来看,也应该有所作为,比如,让农村引进社区建设和公共服务体系投入,让留守群体之间形成有自治力的小团体,将留守人员的资源整合起来,相互帮助,这样应该有立竿见影的效果。当然,解决留守人口问题,单靠农民工自身的力量很难完成,需要政府和社会加快针对农民工的政策和制度建设。

  “关注观点背后的逻辑和智慧”

  《财经三人吧》视频见杭州日报网www.hzrb.cn财经产经频道

  一个留守妇女的困惑

  “一看见婆婆盯着我看的神情,就浑身不自在”

  王秋芳提着大扫帚站在院子中间清理着地上的垃圾。

  她是这个家中的“顶梁柱”,丈夫自从收割完地里的麦子就去海南打工了,家里就剩下婆婆和一双儿女。婆婆长年身体有病,两个孩子正在上学,里外她得“一肩挑”,谁也指望不上。

  除了逢年过节,王秋芳每天都在忙碌,地里的庄稼、孩子的学习、婆婆的病情、村里的红白喜事等,都得她操心。丈夫回家的次数她掰着指头都能数清。每当繁星闪耀的夜晚,总有一种莫名的寂寞涌上心头。

  村子里,要数她家的房子最气派了,这都是他们夫妻俩用汗水一滴滴挣回来的。扫完院子,在给饲养家畜拌饲料的同时,她还得扯着嗓子喊两个孩子起床,“看看都几点了,太阳都照屁股了”。给婆婆熬好中药,她便下地里去了……

  王秋芳作为一家之“主”,她希望能做一个尽孝的媳妇、能干的妻子、称职的母亲。

  农闲时,王秋芳打算跟村里的姐妹们就近出去打短工,可婆婆是想着法阻挠。一开始,她还以为婆婆是好意,怕她出去上当受骗,后来才弄明白,原来婆婆每天都到外面打听她每天的行踪,在监视她。

  “现在一看见婆婆盯着我看的神情,就满身不自在,简直就成了家里的‘犯人’。”

  (来源:山西日报)

  农民工的“被窝子”值得关注

  在广东,政府曾关注过农民工“被窝子”问题,却引起了轩然大波。

  实际上,这不值得大惊小怪。据统计,去年全国有1.3亿外出务工的农民工,其中有5000万为已婚男性。由于城乡二元体制在,农民工游离在城市边缘,妻子儿女不能待在身边。老公常年在外,对农村留守妇女来说,这无异于是“守活寡”。也难怪近几年,农村家庭的离婚率和犯罪率逐年增长。

  归根结底,农村留守妇女问题还是个农民工问题的后遗症以及延伸, 还是属于“三农”问题。只有把农民工所有问题解决了,理顺关系,留守儿童、留守妇女的问题才会水到渠成地迎刃而解。

相关新闻
友情链接:  国务院 住建部 自然资源部 发改委 卫健委 交通运输部 科技部 环保部 工信部 农业农村部
国家开发银行 中国银行 中国工商银行 中国建设银行 招商银行 兴业银行 新华社 中新社 搜狐焦点网 新浪乐居 搜房
中国风景园林网 清华大学 北京大学 人民大学 中国社会科学院 北京工业大学 北京理工大学 北京科技大学 北京林业大学 北京交通大学
城市化网版权所有:北京地球窗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service@ciudsr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