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传播城市化专业知识为己任
2024年04月19日
星期五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蔡立力:大城市周边特色小镇的机遇与抓手
时间:2017-09-16 16:08:29  来源:城市化杂志  作者:崔 跃 整理 

7f23f88556e05d426d9771eaee3d779d.jpg

  蔡立力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教授

  城市化委员会乡村建设专委会常务副主任

  从上世纪80年代的小城镇大战略到前几年国家提出的重点镇发展和各地特色镇的示范建设,我国一直在探索小城镇的发展之路。近年来浙江省致力于特色小镇的培育创建工作,取得了很好的经验,为我国小城镇的发展提供了一种特色发展模式,也促进了经济转型升级和新型城镇化建设。

  浙江特色小镇是按照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结合自身特质,找准产业定位,科学进行规划,挖掘产业特色、人文底蕴和生态禀赋,形成“产、城、人、文”四位一体有机结合的重要功能平台。

  为了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特色小镇、小城镇建设的精神,推广浙江小镇建设的经验,住房城乡建设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三部委出台文件决定在全国开展特色小镇培育工作。

  我国各地的小城镇所处的区域发展条件不尽相同,在全国培育特色小镇重在推广浙江特色小镇建设的理念,总结归纳主要反映在五个方面:特色发展应是未来我国许多有条件的小城镇的主要发展方向;特色小镇应集聚人才、技术、资本等优势要素,实现小空间强集聚、小平台强产业、小载体强创新;特色小镇能盘活小城镇建设用地,完善小城镇的基本功能,提升小城镇宜居环境。特色小镇有利于探索和创新小城镇的投入、规划和建设机制;特色小镇通过政府的支持和引导是可以培育的。
在这些背景下,就今天的话题,我与大家主要分享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

  一、特色小镇培育的条件与要求

  到目前为止,特色小镇建设仍是一个新事物,处于探索发展过程。尽管各地从实际出发,创新理念、思路、路径和方式,不固守一种模式,呈现出多样化特征。但是,培育的特色小镇需要具备一些条件并符合一定的要求。

  其一,列入培育名单的特色小镇应具有一定的区位优势和发展基础。一般来说,应位于大城市周边或具有快捷便利的交通条件,产业基础相对较好,有一定的历史传承,无论是在沿海地区,还是中西部都应有一定的经济规模。

  其二,要成为全国特色小镇,应符合产业有优势、风貌有特色、发展有成效、动力有保障等要求,并具有特色鲜明的产业形态、和谐宜居的美丽环境、彰显特色的传统文化、便捷完善的设施服务和充满活力的体制机制。

  其三,特色小镇培育必须坚持突出特色、市场主导、深化改革的基本原则,实现特色产业、特色文化、特色旅游、优质社区、智慧生态五位一体的功能融合,保持和彰显特色小镇的特色,尊重小镇现有格局,不盲目拆老街区,保持小镇宜居尺度、不盲目盖高楼,传承小镇传统文化,不盲目搬袭外来文化。

  其四,要避免认识上的偏差,准确把握特色小镇的培育方向,做到特色小镇培育与特色产业发展相结合、与新型城镇化相结合、与服务“三农”相结合,防止出现一哄而上、千镇一面、形象工程、政府大包大揽、生搬硬抄和房地产化等现象。

  二、大城市周边培育特色小镇的机遇

  从上述特色小镇培育的条件与要求来看,我国大城市周边发展特色小镇显然具有很好的条件和优势。

  伴随过去30多年快速工业化和城镇化,我国大城市都不同程度地存在产城分离和城市病,解决这些问题,需要有新的形式、新的载体去重新找到一种发展方式。同时未来满足加快乡村城镇化和中产阶级消费升级的两大需求,是我国供给侧改革的最主要方向,同样需要有新的形式、新的载体去找到一种途径。

  “特而强”“聚而合”“小而美”的特色小镇恰好从产城融合方面符合了新发展阶段的新需要,为大城市或城镇群提供了一种发展方式,从城乡结合的角度为解决未来两大需求给人们提供了无限遐想的新空间,为新型城镇化提供了一种可选择的模式 。

  1、培育特色小镇的优势

  因为拥有良好的区位条件和相对便捷的交通联系,显而易见,大城市周边是城市外溢作用的最大收益地区,也是为城市居民提供高品质服务的最佳成本洼地。相对中心城市而言,大城市周边的小城镇不仅具有较低的交通、建筑等人均能耗和优良的空气、山水等生态环境,而且还能提供远比城市多样化的特色生活。在欧美等发达国家,大城市周边的小镇就是城镇化的高端,一种悠闲舒适、生态健康生活的代名词。

  作为中产阶级集中居住地、高收入人群的集聚地、最优质的旅游客源地,大城市为其周边地区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消费市场。以有机农产品市场为例,大城市和城镇群是有机农产品的主要消费地区,其中的高收入群体,对有机农产品需求巨大。我国主要面向大城市的有机农产品常年缺货达30%,有机食品仅占食品销售额的0.1%,与发达国家的2%相差20倍,2015年我国有机农产品消费额达到500亿元,未来十年,还将以30%—50%的速度增长。

  同时,大城市要素的外移辐射为其周边地区提供了丰富的特色要素资源。随着大城市的产业、资金、人才等要素向低成本地转移和创新、文体等要素向郊区辐射,在沪杭、京津、广深等大城市地区已经形成了诸如块状经济、商贸物流、会议商务、休闲旅游、都市农业、康养运动等特色要素的集聚。

  2、培育特色小镇的成效

  上述发展优势和基础,使得大城市周边能成为特色小镇的集中培育地、最易成功地和多形态的创新地。

  从已公布的两批全国特色小镇名单和各省市的特色小镇创建名单来看,分布最多的主要是大城市周边地区。第一批公布的127个全国特色小镇中,大城市近郊镇占30%,城市远郊区镇占27%。浙江分三批共公布了114个省级特色小镇创建对象,除两次考核中被降格的6个外,仍保留的108个省级特色小镇创建对象中,杭州市大约占到五分之一。

  大城市周边的特色小镇也最容易创建成功。根据浙江省第二次特色小镇创建考核结果,位于杭州市近郊的余杭梦想小镇和玉皇山南“基金小镇”率先成为两个命名的省级特色小镇。经过仅仅两年多时间的创建,余杭梦想小镇作为低成本的互联网创业小镇和“互联网创业青年+风投资本”的大孵化器,被誉为创业者心中的圣地。而往日名为“玉皇村”的一个普普通通的城中村,今天已经摇身一变成为上海、北京和深圳之外,中国最大的对冲基金聚集地。

  大城市周边发展比较好的特色小镇还有不少。如北京郊区的古北水镇,以综合性特色休闲国际旅游度假目的地为目标,经过近几年的发展正在成为北京夜游时尚新地标,吸引越来越多年轻人及国际友人前来度假休闲。长沙浏阳的大瑶镇以花炮产业为主导,已是世界上最大的花炮及材料集散中心。佛山顺德的北滘智造小镇,致力于构建“智能制造+智慧家居”双智特色产业体系,已成为在顺德、佛山、广东和全国具有影响力的工业设计创新的集聚地。

  受城市的聚集和辐射作用,大城市周边分化为近郊和远郊两类空间。城乡结合的近郊区作为复合化、城市化地区,城乡功能要素交织,经济社会相对发达,而相对传统的远郊区较多地保留了传统农村、农业的空间特点,生态环境较好。这两类空间形态为创新丰富多样的特色小镇类型提供了条件。目前来看,大城市周边的特色小镇大致有五种空间模式:产业社区型(如杭州的云栖云计算小镇)、镇区主体型(如绍兴的黄酒小镇)、嵌入镇区型(如佛山顺德的北滘智造小镇)、镇域一体型(如长沙浏阳的大瑶烟花小镇)、村庄主体型(如北京密云的古北水镇)。

  三、大城市周边培育特色小镇的抓手

  在大城市周边培育和创建特色小镇,我认为重点应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1、有效规划——重在多元一体

  培育特色小镇需要有效的规划引领和指导。然而,从全国特色小镇申报的材料中发现,相当多的特色小镇规划以传统小城镇规划内容为主,普遍缺乏有效指导作用,主要存在两个方面的缺陷。
一是传统城市规划色彩较重,缺乏特色小镇发展的理念。如产业基础强而特色不鲜明、外延过度的用地规模扩张、产镇分离的空间功能布局、尺度偏大的镇区空间格局、传统空间文化风貌未得到保护等。

  二是低质量的小城镇规划难以满足体现特色小镇的发展建设要求。如特色产业有方向但不强大、基本延续外延式发展模式、特色产业项目无法落地、忽视对空间文化风貌研究、各项设施建设安排较简单、重大项目建设投资缺计划等。

  为培育创建特色小镇提供有效的规划供给,重点应在于多元一体地融合编制“概念策划、空间规划、项目计划、资金筹划”等内容。有效的特色小镇规划既要有针对特色产业和业态的精准定向概念策划,也要有从总规、控规到城市设计和景观设计的多层融合空间规划,还要有注重项目库和行动方案制定的发展建设项目计划以及指导投资、开发、运维的资金筹划。对一个面积不大、一般只有1-3平方公里用地范围的小镇,只有统筹各种规划要素,一次性融合编制策划、规划、计划、筹划等多元内容,才能突出前瞻性、协调性和实施性,从而提高规划的有效性。

  注重项目行动计划保证多元一体地融合编制特色小镇规划,必须创新编制工作机制。首先要打破规划设计机构中常规以专业项目组为单元的团队架构,采用跨界多专业组合、多团队协作的合作模式。其次建立政府跨部门与企业、社会协同支持的机制。在这种合作模式和支持机制下,转变思维、理念、方法、内容及工作机制,促进规划技术手段的同步创新,实现特色小镇规划的多元一体、多规协调、多层融合。

  跨界多专业、多团队合作:针对特色小镇规划的目标多元性和内容复合性特点,规划编制需要在团队的组织模式上进行创新,打破规划设计机构中常规以专业项目组为单元的团队架构,采用“跨界”的多专业组合、多团队协作的合作模式。跨部门的合作与协同支持:从政府管理角度,特色小镇的规划建设涉及发改、规划、建设、旅游、财政等多个部门,需要跨部门的紧密合作与协同支持。政府、企业、社会的协同:在规划实施过程中,由于特色小镇创建实行“政府引导、企业主体、市场化运作”的模式,政府、企业、社会的协同也同样不可或缺。规划技术手段的同步创新:转变思维、理念、方法、内容及工作机制,创新探索规划技术手段。基于特色小镇规划的综合性与落地性要求,要读懂宏观背景、读懂市场需求、做实基础调研、做透业态分析、做深空间设计。

  2、产业发展——特在聚点创新

  与城市具有较多核心竞争要素不同,特色小镇的核心竞争力应在于集聚一点上创新发力。根据著名的“10倍速变化”理论,如果在影响小镇的众多因素之中找到关键要素加以创新诱发巨变,竞争和超竞争就会出现,小镇实力就会在短期内增长至原来的10倍。所以,聚点创新是特色小镇培育的根本特色所在。

  产业是特色小镇的立镇之基,培育具有行业竞争力的“单打冠军”是特色小镇的发展目标,因此,特色产业是特色小镇成功的关键要素,只有在产业上聚点创新,才能形成小镇的核心竞争力。也就是说,特色小镇产业发展应特在聚点创新。只有在短时间内聚在一点上发力,以新理念、新机制和新技术、新模式来推进特色小镇的产业集聚、产业创新和产业升级,特色小镇才能实现更强的集聚效应和产业叠加效应。

  浙江特色小镇的特色产业发展就在于依靠体制机制创新来培育行业的“单打冠军”。如杭州余杭梦想小镇,通过政府企业联合投资和建立“3+2租金优惠”、“零成本孵化期”、“全程金融服务”等创新机制,成为了“互联网+”的众创高地和众创小镇模式的一个实验先锋。实际上,在政府引导、企业为主、市场化运作的运行方式下,浙江特色小镇创建对象都被要求建立企业集聚的三大平台:龙头企业组成的产业资源大平台、小微众创企业的孵化成长大平台、覆盖全产业链的配套服务大平台。

  在全国特色小镇培育名单中也不乏在产业发展上聚点创新的成功案例。如湖南浏阳大瑶镇,围绕花炮产业“安全生产、储存”关键点,推“三新三化”(即新体制、新观念、新水平,规模化、专业化、集约化)等方面的创新,实现了从以花炮原辅料和成品生产为核心向全产业链做大做强转型。再如贵州安顺市西秀区旧州小镇,创新全面实施“1+N”镇村联动机制,坚持“以镇带村、以村促镇、镇村融合”,全力推进1个“特色小镇”带动多个“美丽乡村”建设,成功地实现了“旅游+生态+文化+美食”的融合发展。

  在大城市周边培育的特色小镇应该是立足一个特定产业创新发展的产业小镇,而且优先培育的应是高端产业小镇,在高等教育、科研、金融、智能制造、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等方面都要有所布局。围绕确定的特色产业方向构建由核心产业、支持产业、配套产业形成的特色产业延伸环,成为中国新时期产业升级的重要载体之一。发达国家有很多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金融、高科技等产业,就是在大城市周边小镇上聚集创新发展的,如美国纽约周边的格林尼治对冲基金小镇、加州旧金山湾的门罗帕克风险投资基金小镇等。

  以历史文化、自然风光或者葡萄酒庄等农副食品加工为特色的文旅小镇,也应去占领服务产业或产业品牌的高端环节,其旅游特色、产业品牌、服务品质在全国乃至国际上应有一定的影响。当然产业特色小镇也可以围绕特色核心产业(非大旅游范畴)去实现产业和旅游真正融合发展,加强有如健康养生、会议培训、婚纱摄影、手工艺品生产和体验之类的旅游业的衍生或配套服务。

  3、空间建设——小在感知精美

  与城市规模化的功能空间建设不同,特色小镇的空间特色在于“小而精”和“精而美”。因此其空间建设应小在感知精美,通过营造小尺度的宜人空间和多功能融合的空间布局体现特色小镇精致和精美的环境、风貌、场所和生活,并给人留下强烈的魅力感知。具体说就是在顺应自然山水环境的整体格局中,体现小镇的有机布局、和谐风貌,在尺度宜人的街巷街坊空间中,展现小镇的文化特色和精致生活。

  首先,特色小镇要塑造有感知的特色环境和风貌,应加强对山、水、林、田的保护,严禁肆意开山采石,损毁山林,破坏自然环境,开发建设要尊重山水格局,契合地形地貌,延续空间肌理,秉承传统建筑特征,塑造和谐统一的整体风貌,使小镇建设布局与外部环境浑然一体。

  我国不少历史文化古镇的特色环境和风貌堪称小镇布局和建设的经典。如安徽的西递和宏村小镇,其“布局之工、结构之巧、装饰之美、营造之精、文化内涵之深”,充分体现了天人合一的布局理念,被称为“中国画里乡村”。

  要形成有强烈感知的特色环境和风貌,小镇规划建设应控制好山水视线通廊,做到临水望山、张弛有度;确定合理的路网密度,建立疏密有致布局结构;各功能用地应适度融合,要利用公共服务用地串联各街坊;镇区傍水而建时,建筑界面与岸线应走向一致,整体布局要秩序井然;依山而建时,天际线要低于山体轮廓线,呈现出小镇与山体的和谐之美。

  其次,要使特色场所成为特色小镇空间魅力的感知点。滨水地带、街坊巷道、活动广场、园林绿地和公共建筑等空间都是展现小镇特色的最佳感知场所。其规划建设应体现尺度适宜、多元利用、形式多样、精致美观、重神轻体、特色鲜明、灵活布局、方便可达等要求。

  以无锡灵山小镇·拈花湾为例,其生态景观、街道景观、院落景观、室内景观都尽力体现“禅”的核心诉求。从石板街道、店铺客栈、活水沟渠到围合庭院、退台式建筑,无不呈现出质朴、精致的禅意,体了核心禅文化内涵。

  特色场所的规划建设应采用现代与传统融合的设计手法,实现自然景观与人工建筑的浑然天成。如顺应原有水系形态,沿河道布局绿地、小广场及活动场所,营造丰富多样的滨水公共活动空间;结合绿地广场建设特色空间,为地方特色文化提供展示与传承的空间场所;依托文物古迹、特色商业、传统民居、古桥庙阁等历史空间开拓绿地广场空间,打造居民文化生活的核心节点,等等。

0fa5ff37fc7586d09143ef121801f355.jpg

  最后,特色生活是特色小镇最富感知魅力的场景,既是小镇宜居生活的落脚点和归宿点,也是小镇“小而精”和“精而美”特色的集成体现。

  如奥地利著名的哈斯塔特小镇,坐拥湖光山色,优雅的教堂、古老的旅馆和美丽的村舍构成了风格统一的画卷。狭长的小镇上,随处可见的木头制品、木制路标和建筑物上的木雕饰展示着精致而细腻。加上多种主题广场、商业步行街、沿湖步道、会所及教堂、主题体验馆等一系列齐全的风情设施,无不给人一种浓郁纯正的奥地利浪漫风情生活的感知。作为奥地利的旅游胜地,每年至少吸引80万游客来到这个仅有923名居民的小镇游览。

  为创意独有的特色生活,小镇空间规划建设应合理确定居住用地规模和建设强度,新建住宅宜以低层、多层为主;应推行开放式街坊布局形式,营造开放、共享、交流、包容的住区环境,增强小城镇的活力和亲切感。同时,街坊内部以巷路相连,注重公共交往空间的打造,增加居民交流交往,促进传统邻里关系的延续。

  从本质上来说,培育建设特色小镇,尤其在大城市周边的特色小镇,就是要创造与城市不同的独特生活方式,创新一种“比城市更温馨、比农村更舒适”的生活形态。

相关新闻
友情链接:  国务院 住建部 自然资源部 发改委 卫健委 交通运输部 科技部 环保部 工信部 农业农村部
国家开发银行 中国银行 中国工商银行 中国建设银行 招商银行 兴业银行 新华社 中新社 搜狐焦点网 新浪乐居 搜房
中国风景园林网 清华大学 北京大学 人民大学 中国社会科学院 北京工业大学 北京理工大学 北京科技大学 北京林业大学 北京交通大学
城市化网版权所有:北京地球窗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service@ciudsr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