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于学习、重视干部教育培训,是我们党和政府治国理政的宝贵经验。2009 年,长沙县人民政府提出以 “产城融合” 为主的新型发展思路后,长沙县委组织部门意识到转型关键在于人的观念转变。为使一线干部尽快掌握新型发展理念,组织部采用成建制、案例地、研修式的教学组织,将学员工作中遇到的疑惑,结合实地考察、专家授课与座谈研讨等方式逐步具象化、清晰化。通过高强度、高密度的研修,重点提高基层干部运用理论指导实践、解决问题、推进工作的能力,将重大战略细化为可操作的战术动作,将知识力变成了生产力、战斗力,在较短的时间形成全县上下一股劲,共同奋斗的良好局面。

  改革开放 30 多年,长沙县经历了由农业大县到工业强县的巨大转变。与全国各种类型的经济功能区一样,长沙县和长沙经开区在产业高速发展的同时,城市功能没有得到同步提升,产城分割的局面造成了生产超前,消费滞后;工业发达,服务落后;机械扩张,内涵不足;园区蔓延,城市逊色; 经济高速增长,社会文化停滞等一系列 “园区病” 。产城之间、城乡之间的矛盾越发突出。2008 年,长沙县委县政府明确提出 “产城融合” 的发展战略,希望从转变发展方式的高度来提升全县未来的发展质量。

  干部群众私下讨论: “说起农业生产,全县的干部都是专家; 提到工业生产,一半干部能够侃侃而谈; 到了城市建设和服务业发展,估计只有一小部分人能说明白。” “产城融合不就是要搞房地产吗 ? ” “现代服务业多搞几个商场就好了” “长沙县和经开区产城都有了,早就一体化了” “要开始搞拆迁了吗 ? ”

  长沙县作为一个由乡村社会一夜成长起来的新生城市,对于产城融合这个新理念,对于如何塑造一座杰出的城市,无论是干部还是群众,都没有足够的知识储备,没有做好完全的准备。促进人的观念转变成为推进产城融合新战略实施的关键,提高基层干部认识和工作能力,成为推动深化改革的重要难点。

详细>> 

  传统的干部培训,往往存在以下几个难以避免的问题。

  一是理论学习与实际工作脱节。授课者不了解学员所在区域状况,讲课没有针对性。理论学习与实践中的问题脱节,特别是联系本地区、本部门的实际较少,对学员困惑的问题不了解,学习内容比较空洞,没有很好地发挥出培训 “授人以渔” 的作用。

  二是教学任务组织分散。教学安排以条条为主,缺乏系统整合。一个单位的干部被分别派到上海学自贸、北京学国贸、广州学外贸,今天去新加坡,明天去西柏坡。学成回来以后互相讨论都难以进行,甚至有时观念相左,个人能力与团队战斗力提高无法同步提升。

  三是授课内容缺乏系统。不同的专家仅就自己的学术兴趣和专业领域授课。课程组织看似面面俱到,但缺乏内在的系统性。

  四是培训方式落后。培训方式大多数以课堂教学为主,教学的互动性不强,没能很好地体现出参训人员的主体地位。学员在课堂上提不起精神,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难以调动学习积极性,效果难以保证。

  五是异地考察走马观花。异地培训中没有结合学员本地实际,仅作为培训地的重点项目参观和 “市容考察” ,与教学内容脱节,甚至仅仅是 “车上看看、景点转转” 。

详细>> 

  在重大战略推进的关键阶段,尽快统一思想,形成凝聚力,用培训推动战略转型,成为组织部门思考的重点。
   
   1. 针对明确目标设计研修方案

  县委书记、经开区党工委书记杨懿文要求县委办、组织部和综合开发研究院共同制定培训方案,并亲自审定具体实施方案和培训人员名单。明确以县委组织部为主办方、研究院为教学主体的架构安排。综合开发研究院以城市化研究所和培训中心为主形成专门的教学组,参与课程的组织安排。城市化研究所是长沙县产城融合战略研究的具体编制单位,在与长沙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和组织部门深入沟通后,针对干部思想转变和工作方法提升,形成了具有明确目标的研修方案。明确以珠三角先发地区的实践案例为参照,围绕 “树立一个怎样的城市理想”和 “如何实现城市理想” 两大培训目标,开展两轮为期一周的封闭式研修活动。

   2. 在案例地开展研修

  产城融合对于园区推动型城市建设是一个全新发展模式。每个人对于这种思路都有着自己的不同理解: “工业园区不搞产业建设而搞城市建设是不是本末倒置” “是不是就是要搞房地产开发,就是配些商店超市” “路不修宽怎么能叫城市” “土地大企业都不够,怎么能用来发展中小企业” “征地农民货币安置那么有钱,自己会变成城里人” 对于产城融合的意义和具体做法不理解,甚至出现抵触。

  教学组认识到, “百闻不如一见” “耳听为虚,眼见为实” 。为了系统展现产城融合的思路和方法,教学组结合长沙县的实际情况,认真选择了深圳蛇口、深圳华侨城、佛山顺德广东工业设计城三个案例,采用 “在案例中教学” 的方式,实地调查讨论的方式进行培训,并将这种新型的培训方式称为 “研修” 。三个案例从不同阶段向学员展示了园区经济向城市经济发展的卓越过程和鲜活景象,完善学员对发展思路的理解和认识,并为自身区域的发展找到了一个可以参照的奋斗理想和学习榜样。

  3. “定制” 研修课程

  1) 遴选 “行家” 讲专题

  新战略的实施对长沙县政府人员尤其是产业基地和街道办一线的工作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由于缺乏相关的城市建设经验,新战略如何在各部门工作中推进,传统产业区如何完善城市功能,新的园区该如何建设产业新城,成为困扰着各级干部职工的主要问题。在理论清晰的条件下,具体的工作指导变得更加重要。

  为了更有效地解答学员心中的疑惑,综合开发研究院强化了师资的力量准备。由资深研究员李津逵担任课程学监, 城市化所曾真所长、 王英杰、明亮、宋华等研究人员担任学习辅导老师。分别从规划建设到操作运营各个方面,邀请了蛇口工业区原规划办负责人、雅克兰德设计机构吴文媛女士, 原华侨城控股股份有限公司旅游管理总监、 锦绣时代总监周志辉先生,原深圳市宝安区国土局办公室主任、鸿荣源房地产开发公司前总经理周旭先生,广东工业设计城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广东顺德北镇人民政府经济发展办公室副主任邵继民先生,南海狮山规划局李志刚局长等担任专题讲座的主要讲师。形成了一个由专家学者、创业实践者、政府部门领导和企业家组成的 “行家型” 教学小组。

  2) 集体备课

  为了能够清晰贯彻研修的目标,整个教学小组开展了多次集体备课,向各位师资介绍长沙县发展现状,产城分割的问题和产城融合的目标,明确了各自专题需要解决的问题。 然后在课件编写过程中连续不断讨论修改,形成完整的课程理论体系。

  3) 组织师资考察长沙县

  研修在案例地, 针对的是长沙县。仅有学员了解蛇口华侨城是不够的,还要让师资先期了解长沙县。为了让师资更准确地把握长沙县目前遇到的问题,教学小组分两批组织所有讲师前往长沙县进行实地考察。考察中,县委书记、县委常委、组织部部长、县委办公室主任亲自接待介绍培训意图,并由规划局等部门负责人介绍具体情况。在为期四天的考察中,各位讲师深入园区和乡村,对长沙县星沙产业基地和泉塘街道办进行细致的调查, 与两地领导班子进行深入沟通, 切实掌握了学员在实际工作中的困惑。这次考察为调整完善教学方案和更有针对性地组织教学做好了准备。

  4) 编写系统的辅助教材

  教学组统一编辑了辅助教材。 其中包括整个课程完整的书面辅导材料、课程目标和研修重点、专题讲座讲义纲要、长沙县产城融合战略简述、珠三角产城融合案例合集、城市学经典著作摘要、重要政策选编和城市规划及城市发展涉及的名词解释。整个辅助教材后来成为各位学员推动工作的重要工具书。

 

详细>> 

  “这次研修取得了意想不到的作用,效果出奇的好。 ” 县委书记杨懿文这样评价产城融合研修班。而参加研修的学员也纷纷表示,这种 “上午观摩考察,下午培训讨论,晚上现场体验并完成作业的创新性课程设计,虽然使每天都紧张忙碌,但感觉充实而兴奋” 。大家反映: “从来没有这种方式” “讲方法论比讲结论好” 。正在迅速开发进程中的星沙产业基地的同志们说: “如果晚半年再开这个研修班,恐怕就来不及了。 ”学员的感受证明了案例地教学、互动体验式研修方法的成功。第一期的六十位学员返回工作岗位之后不仅成为了产城融合的具体实践者,更成为产城融合理念的传播者。县委县政府在星沙产业基地促进产城融合的政策得到坚定的推进,泉塘街道传统工业区提档升级也扎实推进,社区居民对城市的满意度迅速提升。泉塘街道党工委书记陈小虎说: “我们急切地想到深圳再去一次,最羡慕的就是那种无界限的学习氛围。 ”这种研修模式成为长沙县干部培训的法宝,在接下来的几年内,又先后举办了园区建设、城乡统筹、乡村建设、社区治理等多个专项研修班,累计覆盖十余个基层乡镇街道、园区管委会和多个政府职能部门,累计培训干部学员 400 余人。组织部门将研修项目作为长沙县深化改革的“黄埔军校”,参加研修的干部逐渐成为心怀同一个梦想,推动长沙县深化改革的中坚力量。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