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传播城市化专业知识为己任
2024年05月16日
星期四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乡村学校撤并为何要“慎重稳妥”?
时间:2015-11-30 10:35:20  来源:光明网  作者:光明网评论员 

    昨天,中国政府网公布了国务院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完善城乡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的通知》。通知要求,慎重稳妥撤并乡村学校,努力消除城镇学校“大班额”,保障适龄儿童就近入学。

  中国自古就有“子产不毁乡校”的说法。今时的乡校当然非彼时的乡校,但,作为承载农村孩子青少年时期教育义务的载体,乡村学校有着厚重而现实的多元价值。乡村学校不仅是文化心理意义上的乡愁安放之所,亦是义务教育阶段彰显“就近入学”原则的基础保障之一。

  说这些的意思,并不是说乡村学校非要长命百岁。人员减少,结构变化,乃至在轰隆隆的历史进程中,“离乡返城”必然也会成为教育资源优化配置的大势所趋。于是,2001年正式开始的一场对全国农村中小学重新布局的“教育改革”如约而至。具体说来,就是大量撤销农村原有的中小学,使学生集中到小部分城镇学校。数据显示:从1997年到2010年的14年间,全国减少有小学371470所,其中农村小学减少302099所,占全国小学总减少量的81.3%。

  扔掉百家衣,穿上新棉袄。按理说,这是时代的进步。不过,步子迈得太大,甚至在撤并的时候不讲究辩证法,这就成了农村义务教育不可承受之重。2011年甘肃正宁校车惨案,表面看是校车安全的症结,实质仍指向农村撤校并点之虞。而有关类似的担忧与警惕,体现于教育部先后于2006年、2009年、2010年印发的文件,要求各地避免盲目撤并学校。及至2012年9月,国办也下发了《关于规范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调整的意见》,首次明确提出“坚决制止盲目撤并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暂停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撤并”。这是中央政府对抑制过热的农村学校布局结构调整而采取的“急刹车”。

  于此观之,今日“慎重稳妥撤并乡村学校”的提法,既然是对纠偏思路的承续,更是对城乡义务教育均衡的再思考。

  乡村学校的撤并为何要“慎重稳妥”?一是从过往经验来看,农村教育资源调整容易陷入数字导向,而忽略了学情现实。用学者的话说,近10年来,农村学校布局结构调整被具体政策实践者单向度的当作“撤点并校”。比如山西省《关于全省中小学校布局结构调整的意见》(2002)规定“十五期间农村中小学总校数减少15%~20%”;辽宁省《“十五”期间农村中小学教育结构布局调整工作实施方案》(2004)规定“至2003年初中减少10%,小学减少22%,教学点减少50%以上”。这样的减少,固然有据可循,但最基层的地方部门在执行的时候若数字政绩优先,结果只能是苦了家长和孩子。二是盲目撤并的后遗症需要正视并纾解。2013年国家审计署的公告称:在撤校并点后,1185个县的调研样本中,初中、小学的服务半径增幅分别为26%、43%,平均达到8.34公里、4.23公里,而西部地区270个县的初中、小学服务半径增幅则更大,分别达到47%、59%,平均为14.35公里和6.09公里。此外,在1185个样本县中仅有288个县配备有校车,仅占调研县的24%。过快过狠的“撤并潮”,并未有足够的公共服务为之兜底。因此而带来的农村家庭教育成本激增、城镇学位负担过重等次生问题,同样成为社会的困扰。

  撤并或许是个大趋势,但如何在这个趋势中确保程序正义,这是无法规避的现实问题。“慎重稳妥”这四字原则,要在操作中不至于跑偏,须做好三个层面的功课:一是撤并方案的制定、论证、公示、报批等,要多听村民的意见,不能搞“一意孤行”;二是禁绝通过撤并来“省钱”的教育经费支出思路,乡村学校该投入的还得一如既往得以保障;三是严肃审计考核,落实问责机制,对于乱撤乱并的地方作为,必须“一票否决”。

  慎重稳妥撤并乡村学校,事关中国的教育公平大计。在全面深改的背景下,优先保障农村孩子的义务教育权利,这是功在千秋的时代课题。

相关新闻
友情链接:  国务院 住建部 自然资源部 发改委 卫健委 交通运输部 科技部 环保部 工信部 农业农村部
国家开发银行 中国银行 中国工商银行 中国建设银行 招商银行 兴业银行 新华社 中新社 搜狐焦点网 新浪乐居 搜房
中国风景园林网 清华大学 北京大学 人民大学 中国社会科学院 北京工业大学 北京理工大学 北京科技大学 北京林业大学 北京交通大学
城市化网版权所有:北京地球窗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service@ciudsr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