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传播城市化专业知识为己任
2024年06月02日
星期日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找回土地和她的诗意时光
时间:2015-11-02 12:04:32  来源:光明网  作者:邓海建 

  日前,国务院正式批复《全国水土保持规划(2015—2030年)》,这是我国首部国家级水土保持规划,是水土流失防治的一个重要里程碑,也是今后一个时期水土保持工作的重要依据。与之相关的背景是:据第一次全国水利普查成果,我国水土流失面积294.91万平方公里,占国土总面积的30.72%。可以说,中国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国家之一。(11月1日 澎湃新闻)

  有两个俗语,足以说明土地与人之间的依附关系:一方水土一方人,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历史上一切有关乡愁的抒情,无论是“为什么眼含热泪”,亦或是“五体投地的虔诚”,都承续着人类对土地的感恩之心、敬畏之情。遗憾的是,工业化与城镇化的洪流之下,土地越来越倾向于功利化表达着“财富之母”的工具理性。

  数据显示,因水土流失,全国年均损失耕地100万亩,黄土高原严重区每年流失表土1厘米以上,东北黑土地变薄,一些地方的黑土层流失殆尽,长江中游70%的湿地已经消失。水利部门的说法是——“水土流失是当前重大生态环境问题,大规模开发建设是导致人为水土流失的主要原因。”这里有两层意思:一则,在生态环境问题上,我们聚焦了雾霾与地下水,甚至关切了土壤里的重金属,但,很少在安全之外,会关注到土地的质量问题。污染固然生死攸关,流失治理一样刻不容缓。二则,人为造成的水土流失,基本就是拿土地换眼前利益的逻辑。耕地上盖的别墅、湿地上建的游乐场……我们见识得还少吗?结果呢,土地越来越贫瘠,越来越漏洞百出,梦想的版图离泥土越来越遥远、越来越不可亲近。在大大小小的城市,除了“土地财政”让人牵肠挂肚,有多少公共决策能抽身于地产开发与规划建设之外,对辖内土地秉持基本的敬畏之心呢?

  水土流失之殇,看起来,只是对土地没有多少情感。但缠绕其间的,是对劳动价值与产业要素缺乏有感情的认知。且不说三农问题与土地的纠葛,“一切财富出于土地”的价值判断,若不能内化为公共治理的信仰,那么,无论在分配公共资源的时候,还是在安排公平正义规则的时候,就不会有“向下”的目光。这不仅是个经济问题,还是个价值取向问题。不关心土地,自然不会保有“天地粮心”,自然对带着乡土味进城的民工及二代也就不会有同情心……这是一个势利而现实的逻辑链。表面上流失的醇厚的水土,在看不见的地方,流失的是乡土关系上的利益配置与均衡法则。

  在少数地方,耕地被动扮演着“失足妇女”的角色,在觥筹交错声色犬马中,无法心安,没有归处。从顶层设计的治理目标来看——到2020年,全国新增水土流失治理面积32万平方公里,年均减少土壤流失量8亿吨;到2030年,建成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水土流失综合防治体系,新增水土流失治理面积94万平方公里,年均减少土壤流失量15亿吨——数字上的目标也许并不那么难实现,但,流失在内心的土地情怀,以及曾洋溢在乡土之上的热血与热泪,可能并不那么容易被找回。

  是啊,习惯被拿去“典当”的土地,要在心口相传的诗歌里继续温暖抒情,这一段走心的路程,何止“路漫漫其修远”!

相关新闻
友情链接:  国务院 住建部 自然资源部 发改委 卫健委 交通运输部 科技部 环保部 工信部 农业农村部
国家开发银行 中国银行 中国工商银行 中国建设银行 招商银行 兴业银行 新华社 中新社 搜狐焦点网 新浪乐居 搜房
中国风景园林网 清华大学 北京大学 人民大学 中国社会科学院 北京工业大学 北京理工大学 北京科技大学 北京林业大学 北京交通大学
城市化网版权所有:北京地球窗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service@ciudsr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