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传播城市化专业知识为己任
2024年04月30日
星期二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如何破解“不敢扶”的现实困境
时间:2015-09-11 09:52:35  来源:新快报  作者:张颖辉 

    一条“扶老太被讹寻证人”的微博消息引发热议,发布这条消息的是安徽淮南师范学院大三学生小袁,而事情就发生在校门对面的马路上。目前,受伤的老人因右腿骨折,正在医院治疗。老人家属称:她当时为什么陪我母亲去医院,她的同学还给我们垫付了2000元医疗费,如果不是她撞的,她和同学会这样做吗?(《新安晚报》)

    道德根植于现实,纵观以往类似“扶与不扶”的不愉快故事,在全社会道德水准显然有待提升之外,不容忽视的挑战在于现实环境有缺陷:其一,老百姓特别是低收入阶层缺乏社会保障的安全感,特别是老头老太收入低而缺乏医疗保障,摔倒受伤者往往急于抓住“救命稻草”;其二,法制环境缺乏明辨是非、惩恶扬善的严明秩序,做好人被诬陷往往有之,反咬一口的被救助者,即使在铁证面前被曝光,往往也被轻轻放过,廉价的讹诈成本纵容了讹诈的横行。

    因为缺乏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当肇事的主要责任人逃脱的时候,或者即使是自己意外摔伤,受伤者势必面临严峻的医治和康复费用压力,那些本来就贫困的被救助者及其家庭就容易产生道德动摇,会把救助者当作“救命稻草”扯住,于是就产生了那些恩将仇报的故事。当然,也有被救助者并不是因为救命钱的压力才出此下策,而是类似“碰瓷”式的恶意敲诈。

    弘扬见义勇为的社会风气,遏制见死不救的歪风邪气,法制必须同时动用“惩恶”和“扬善”两手措施。在惩恶的一面,对于诬陷者,必须像对待“农夫与蛇”故事中的毒蛇那样予以严惩。一经查实,不仅要其道歉还好人以清白,还要对其施以法律的制裁,让他们丢钱、丢人、坐牢,做到惩前以毖后。

    在扬善的一面,对积极救助搀扶受伤者的行为,在没有确切证据判定案情的前提下,开辟“疑罪从无”的绿色通道,可以制定相关“特赦”、“奖励”和“特别救助”法规,以确保见义勇为者“好心有好报”,确保见义勇为不会遭到误解或者诬陷,特别要确保因见义勇为而遭受的身体和利益损失,会得到社会明确的救助和回馈。

    “扶不扶”的道德困境,究其实质还是现实问题,必须通过现实环境的完善来解决。在破解这个难题的过程中,司法、执法部门要当好公正的裁判和主持人,不冤枉一个好人、也不放过一个坏人,让破坏公序良俗者无处藏身;民政和劳动等部门要为老百姓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让被救者摆脱救治费用的巨大压力,让公德和善心的成长少一分压力、多一份从容。

相关新闻
友情链接:  国务院 住建部 自然资源部 发改委 卫健委 交通运输部 科技部 环保部 工信部 农业农村部
国家开发银行 中国银行 中国工商银行 中国建设银行 招商银行 兴业银行 新华社 中新社 搜狐焦点网 新浪乐居 搜房
中国风景园林网 清华大学 北京大学 人民大学 中国社会科学院 北京工业大学 北京理工大学 北京科技大学 北京林业大学 北京交通大学
城市化网版权所有:北京地球窗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service@ciudsr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