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传播城市化专业知识为己任
2024年06月03日
星期一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记住乡愁不意味着抗拒城市
时间:2015-02-09 21:13:43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作者:虞金星 

  编报纸副刊,常能读到的来稿,是怀念乡土的散文与随笔。春夏秋冬风花雪月,甚至随着节气农时,都有相应的累累篇章,既绵绵不绝,又循环往复。这些作品里,写得最多的情绪,是“逝去的美好”,山好水好人情好。尤其是离开乡土偶尔归乡者,笔下总免不了透露城不如乡的意味。

  这或许可以算是广义的“乡愁”,乡村人怀念过去的乡村,离乡人怀念现在的乡村。但又不免是过于笼统的“乡愁”。天南海北无以计数的作者,笔下那么多乡土的美好,读来读去,无论面目还是情绪,似乎都显示不出它的天南海北、各人各性来。

  散文随笔,常被看作是写作者心灵最真实最直接的坦露。但这样的“乡愁”,却逃不开被想象美化的成分。真的诉说起来,无论是记忆里的乡村,还是现实里的乡村,并不总是令人怀念的。有人用这样的问题追问过:“你愿意长居乡村吗?”答案未必是乐观的。被这雷同的“乡愁”拒斥的,还有一个更广大、对时代影响更深刻的现实:蓬勃裂变中的城市,风起云涌的城镇化。

  显然,并不能对乡愁笼统视之。乡愁并不是被美化的想象勾引出来的,而是与现实相互激发出来的。“离开了它,你会想念”,这才是乡愁。而想念并不是不加辨析的,会想念、所想念的,当然是那些值得想念的好。这好固然有共通的标准,但在不同人的生活经历里,应该会呈现出不同的面貌。就像热播的纪录片《记住乡愁》里,每个村落,都有它自己不可替代的故事,每个村落都有它自己的文化特色和精神内核。千村,并不一面。

  记住这样的乡愁,并不意味着抗拒城市、回避城镇化的时代潮涌,更不意味着绕开对这些时代内容的书写。相反,它是对这时代潮涌的善意提醒,对应该跟进与更新的书写方式的着重提示。

  时代的乡愁,应该是层次丰富、面貌生动的,应该是与城镇的生活场景相互烘托、相互促进的。

相关新闻
友情链接:  国务院 住建部 自然资源部 发改委 卫健委 交通运输部 科技部 环保部 工信部 农业农村部
国家开发银行 中国银行 中国工商银行 中国建设银行 招商银行 兴业银行 新华社 中新社 搜狐焦点网 新浪乐居 搜房
中国风景园林网 清华大学 北京大学 人民大学 中国社会科学院 北京工业大学 北京理工大学 北京科技大学 北京林业大学 北京交通大学
城市化网版权所有:北京地球窗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service@ciudsr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