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传播城市化专业知识为己任
2024年06月03日
星期一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城市化是推进法治的重要条件和契机
时间:2014-10-05 22:58:48  来源:中国青年网  作者:杨俊锋 

  近几年,在全国各地走动多了,难免有这样的观感:越是小地方,法治状况往往越差,县城及县以下则更糟,权势者或恶霸横行现象非常普遍,人们更习惯于用拳头或关系而不是法律来解决问题;而相比之下,反差明显的是,越是大城市,法治程度则相对就越高一些。对上述差异,想必多数国人都多少会有所感触。然而,其背后的原因又是为何?

  在我看来,在上述表象之下,其实隐藏着某些规律性的内在机理。这主要体现在:

  第一,法律的实施须臾离不开公权力作为后盾,而城市通常也是公权力的中心所在。这就决定了,越是小地方,距离权力中心越远,法律实施的成本就越高,法律的作用自然也就越薄弱。在这种情况下,法律之外的机制,如暴力或人情自然也就比法律更为管用。当年美国的西部,也同样是法律无力之地,解决争议不是靠法律,而是比“谁拔枪更快”。而相比之下,越是中心城市,公权力与法律发挥作用的成本就相对越低。

  而且,城市越大,违法行为包括违法滥权行为的监督制约的机制和力量,也往往同样更为丰富有力。这首先是因为城市不仅是权力的中心,也同样是监督性机制的中心。而且,越小的地方则越封闭,而城市中传媒和信息更为便捷,违法现象很难被捂住。

  可能还有一个相对隐秘、微妙的因素是:越是大城市生育率越低,因此城市家庭基本上都是小家庭,而很少像农村那样,某些家庭或家族可能会有更多的男丁。如此一来,在城市中人们的暴力实力大致是平衡的,而很少会有某一方具有压倒性优势的现象。因而,人们发生争议或纠纷时,往往更愿意通过法律解决,而不是诉诸暴力。

  第二,熟人社会V S生人社会。很明显,越是小地方,熟人社会的色彩越重,从而找关系比诉诸法律更方便;而且正是因为小地方熟人社会的色彩更重,利益关系就更为盘根错节,法律就自然难以公正地执行。此外,熟人社会的另一个重要特点是人们更看重“面子”。在这种情况下,更容易出现“面子”因素压倒法律标准的现象。

  而在城市中,人的流动性和异质性要比乡村强烈得多;越是大城市,熟人圈子的影响力就显得越小。因此,城市总体而言是一个陌生人社会,托关系自然就相对更难。如此一来,人们解决纠纷和冲突便只能更依赖法律— 从社会学与历史的角度观之,法治本来就是调整陌生人社会的争议和纠纷的产物。

  第三,观念与文化的差异。大而言之,法治是现代社会的产物。城市不仅因为以陌生人为主并从而决定了更需要通过法律解决争议,同时也由于城市人口集中,人们行为的外部性更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更为复杂,关系和伦理自然也难以有效调整这样复杂的社会关系。

  而且,本质而言城市是经济发展的产物,城市的经济水平通常要比农村更高,同时城市有着更高的教育、文化水平,获得和接受新的知识和观念也更为便捷。就法治而言,这都无疑意味着,人们的法律意识通常更为强烈。而相比之下,越是小地方,人们的法律观念显然就越弱,越难以懂得通过法律来解决问题。

  城市化是一个国家现代化的内在要求,也是其重要标志。从历史上看,城市化对任何一个国家都影响巨大。可以断言的是,城市化不仅仅意味着人口集中,以及意味着经济效应的提升,同时也意味着新的生活方式和观念,并将深刻地改变社会制度。城市化客观上更为需要法治,并同时也为法治建设提供了有力的社会条件— 而在一个农业国家,是难以建成成熟的法治的。上述结论可以从社会学和历史的角度找到坚实的证据,而并非戴着有色眼镜去看待城市和农村。

  当下我国正处于前所未有的城市化进程之中。这一过程不仅迫切需要法治来予以规范和保障,而且也为推进法治建设提供了重要的契机。

相关新闻
友情链接:  国务院 住建部 自然资源部 发改委 卫健委 交通运输部 科技部 环保部 工信部 农业农村部
国家开发银行 中国银行 中国工商银行 中国建设银行 招商银行 兴业银行 新华社 中新社 搜狐焦点网 新浪乐居 搜房
中国风景园林网 清华大学 北京大学 人民大学 中国社会科学院 北京工业大学 北京理工大学 北京科技大学 北京林业大学 北京交通大学
城市化网版权所有:北京地球窗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service@ciudsr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