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传播城市化专业知识为己任
2024年05月03日
星期五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农村文化建设也要用好“无形之手”
时间:2014-09-25 22:58:36  来源:人民日报  作者:朱磊 

  二十多年前,安徽社科院研究员辛秋水,曾经在大别山区进行过一场“文化扶贫”的试验,通过建设农村文化站,以文化与科技推动当地农民脱贫致富,帮助不少人改变观念,实现了小康。

  二十年后,笔者采访辛秋水时,老人感叹,“今天的农村,生活水平越来越好,倒是农村文化本身反而更需要扶贫了。”

  老人的担心绝非杞人忧天。以农村文化站为例,这个曾经的农村文化推广“主力军”,如今面临着资金匮乏、人员编制少、专业人才缺等问题,正日益边缘化。“并非不想干,可是待遇差,发展窄,导致队伍不稳定。人留不住,心更留不住。”一位基层文化工作者告诉笔者。

  农村的经济发展脚步飞快,对文化的需求呈现出多元化需求,可我们能提供的文化产品,似乎远远不能满足农民的需要。改变农村文化现状,亟须从体制机制上进行改革,以体制创新的活力,冲开农村文化发展落后的瓶颈。

  创新从何入手?笔记认为:一曰激发内力,二曰引入外力。

  激发内力,首先应从理念上重新认识农村文化建设的必要性,必须加大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和软件投入,理顺人财物的关系,通过各方面倾斜,鼓励更多“能人”和年轻人像大学生村官一样投身乡村文化建设,形成合理的年龄和知识层次。

  同时,还应该注重“送”“喂”与“种”“养”相结合,既要将优秀的文化作品送到田间地头,更应该多培养一些乡村“文化能人”,挖掘一批群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犹如扶持种养殖大户一样,通过财政支持、荣誉奖励、加强辅导等方式,来鼓励支持一批有能力有志愿的乡村文化人成为真正的文化“带头人”。

  当然,农村文化发展,仅仅靠政府之手难免捉襟见肘,这就需要引入外力,多管齐下,让市场之手发挥作用。笔者在宁夏固原隆德县采访时发现,当地将市场之手引入,把农村文化产品打造成“六盘人家”品牌,由专业人员推向市场。这一举措大大激发了农民的创作激情,一时间各类非遗、农民画、手工编织等土气十足的作品创作出现井喷,过去只能作为业余爱好的老手艺,不仅仅实现了继承与发展,更让不少农民尝到腰包鼓鼓的甜头,仅仅去年一年,“六盘人家”这一品牌已经实现了销售3000万元。其实,类似的例子各地还有不少。

  引入市场之手,同样可以创新多种模式,比如通过政府搭建基础平台,吸收社会力量参与,政府与社会两种力量通过整合,形成合力的“公办民营”。或者以社会力量为主体,公共财政予以补贴奖励,引导社会资本服务于农村公益文化事业,以达到公共财政投入最大化的目标,从而满足农村多层次的文化需求的“民办公助”。

  引入市场之后,政府方能腾出更多的人力与物力,加强监管与引导,做好力所能及的工作,从而实现农村文化的有序发展,让有形之手强化管理,让无形之手发挥好资源优化配置的作用,提升全盘活力。以内外兼修的方式,让农村未来的文化建设充满朝气。

相关新闻
友情链接:  国务院 住建部 自然资源部 发改委 卫健委 交通运输部 科技部 环保部 工信部 农业农村部
国家开发银行 中国银行 中国工商银行 中国建设银行 招商银行 兴业银行 新华社 中新社 搜狐焦点网 新浪乐居 搜房
中国风景园林网 清华大学 北京大学 人民大学 中国社会科学院 北京工业大学 北京理工大学 北京科技大学 北京林业大学 北京交通大学
城市化网版权所有:北京地球窗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service@ciudsr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