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传播城市化专业知识为己任
2024年05月05日
星期日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洋妞城管是一股什么力量
时间:2014-09-21 22:37:14  来源:长江日报  作者:杨于泽 

  在湖南株洲市响石广场,有一名身材高挑的英国姑娘莉亚,每天挥舞着手上的小旗子,示意市民按交通规则过马路,并对接收到的“热辣”目光报以友善的微笑。莉亚会用中文说:“你好,请自觉遵守交通规则”、“我爱株洲,希望我们一起让这座城市更漂亮。”

  有市民表示:“有国际友人在,我们怎么好意思乱穿马路。”

  这种现象引来凤凰网“小编”的好奇心,他进行了一番分析研究,看出中国人热衷于与欧美接轨,于是“外来的和尚好念经”。“小编”还发现中国人人格分裂:一方面是“向外国人献媚是正道”,另一方面民族自尊心膨胀,“印象中文明守法的外国佬都来管咱过马路的事儿了,不为中华民族争口气简直枉为人”。

  这类冷嘲热讽说到底,是把问题归结为一个道德问题、人品问题,崇洋媚外、自尊心膨胀不都是道德与人品问题吗?几天前,九十岁高龄建筑学家吴良镛在人民大会堂作科学职业伦理报告,6000名研究生中有几个人打瞌睡,舆论也是一片道德谴责。一切都归结为道德,解决的办法也是道德谴责和道德训导。

  如果我们把道德理解为价值理性,这些价值的实现肯定需要工具理性,也就是需要一些可操作的手段、方法。康德提出“道德律令”的时候,就阐述了方法论问题。中国儒家有世界上最高的道德标榜,但是缺乏工具理性,于是沦为鲁迅笔下的伪善。

  公民的道德观念必须依靠教育,而教育有一个方法问题,事实上教育又跟实践密不可分。且不说我们的公民道德课一直付诸阙如,就算各级学校有道德教育,也就是开展说教,写几条标语,大家喊一阵口号,就完事了。

  有一个重要的差异,欧美有发达的伦理学,而中国连大学都瞧不起这门学问。比如中国有七八百所法学院,其中只有中国政法大学有法律职业伦理学课程;而在美国,伦理学是法学院仅有的几门必修课之一。医学伦理学,在西方也是一门很显要的课程,而在中国,也是刚有人在倡议开设。没有关于道德的理论之后,道德就只能是无头的苍蝇。

  这两年国内很多人知道,美国哈佛大学教授桑德尔主讲的政治哲学、伦理学公开课风靡世界,在哈佛每堂课都有上千听讲者。桑德尔吸引人的主要原因,是他与听众积极互动,他能够调动人们积极思考我们身边的伦理问题。

  城市居民是否乱穿马路或者闯红灯,这是一个公德问题,而道德离不开认知主体与实践主体。桑德尔风靡中国告诉我们,对道德的认知不仅仅是被灌输某些道德观念,我们每个人应当作为主体参与讨论。参与讨论的人,接受道德观念的可能性肯定比仅仅被强加道德命令的人要高,他的主体性被激发,参与道德实践会更自觉。

  中国人喜欢乱穿马路不假,但道德谴责于事无补。在遵守规则的问题上,没有生而知之者,也没有一知即能奉行到底者,我们亟须引入工具理性。一名英国姑娘劝阻株洲人乱穿马路,就像禅宗的棒喝,使人们直面公德问题,这算是一种特殊的对话以及对主体的唤醒。

  在公共生活中,道德的认知、内化与实践没有捷径可走。英国姑娘莉亚走后我们怎么办?不在道德谴责之外找到一种系统方法,光是对中国人冷嘲热讽,问题肯定无解。

相关新闻
友情链接:  国务院 住建部 自然资源部 发改委 卫健委 交通运输部 科技部 环保部 工信部 农业农村部
国家开发银行 中国银行 中国工商银行 中国建设银行 招商银行 兴业银行 新华社 中新社 搜狐焦点网 新浪乐居 搜房
中国风景园林网 清华大学 北京大学 人民大学 中国社会科学院 北京工业大学 北京理工大学 北京科技大学 北京林业大学 北京交通大学
城市化网版权所有:北京地球窗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service@ciudsr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