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传播城市化专业知识为己任
2025年08月21日
星期四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河北平泉力促文化与产业互促共兴
时间:2010-08-18 12:02:26  来源:中国经济网 

c5db7258dff9c5f422cf2b492377ecf4.jpg

   一个区域的发展,有很多竞争要素,包括生产要素的竞争,经济发展软环境的竞争,最终要提升到一种文化的竞争上。”这种感悟,出自河北省平泉县委、政府一班人在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实践中。面对文化产业这种新的经济业态,他们不断深入发掘本县自身的文化资源,确立了全新的发展战略——打造“辽河源头、契丹祖地、中国菌乡、神州炭都”这四张城市名片,走出一条“文化提升产业、产业催生文化、文化与产业互促共兴”的县域文化产业发展的路子。

    打“辽”牌唱“文”戏,重塑契丹祖地辉煌

    来到平泉,你会首先感到浓郁的辽金文化气息。因为这里是契丹人的始祖发祥地。县境内的国家森林公园辽河源头、契丹祖地马盂山下至今保留有辽南院枢密副使陈国公窦景庸墓地,和已发掘的辽景宗耶律贤皇后萧绰太后的女儿大长公主墓等诸多的墓藏遗址。全县境内160多处古遗址,近1.3万件馆藏辽金文物,足见辽金文化积淀深厚。

    铁蹄铮铮,旌旗拂塞。透过千年历史烟云,这里曾闪动过大辽“女皇”萧太后的英姿绰影。当年,正是这位女政治家与北宋订立了名垂史册的“澶渊之盟”,换来了辽宋百余年的和平相处。这期间,苏颂、欧阳修、王安石等诸多宋朝使臣都曾驻经平泉,留下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及令人遐思的历史故事。

    面对这些得天独厚的历史文化资源,用科学发展观武装起来的平泉人,明心见性般的找到了感觉。县委书记刘文勤说,“经济欠发达,文化不能欠发达,思想更不能欠发达”。他们决心“打辽牌、唱文戏”,让一段封尘千余年的历史,一个古老而神秘的契丹民族,成为一张熠熠闪光的城市名片,摔先推出。

    于是,一座占地330亩,投资1.2亿元的辽文化主题公园“泽州园”,在平泉镇西拔地而起。园内建有契丹文化一条街,有以宋代驿站“就日馆”命名的辽金历史博物馆和国内一流的菌文化博览中心,还建有辽塔及宋朝宰相苏颂纪念馆等16个景点,今年8月已向游人开放,值得一提的是中国契丹文化研究中心同期设在泽州园内。走进这个辽代风格建筑,充满辽金文化内涵的公园,游人如同走进契丹故里。北望那高高的马盂山,那悠悠的辽河源,似看到大辽朝的旗幡神帐,似听到契丹人的鼓角铮鸣,一股赴辽河源头踏寻契丹祖地的强烈愿望油然而生。进而达到让文化这个“灵魂”与旅游等产业这个“载体”在融合中相互提升和共赢的目的。

    据了解,泽州园仅仅是打造“四张名片”,实施四大文化产业园区中的辽河源契丹文化产业园区里的龙头工程。另外三个文化产业园区是:中华菌文化产业园区、活性炭文化产业园区、山庄老酒文化产业园区,共35个文化产业项目,总投资45.5亿元。确立到2010年全县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全县GDP的比重超过5%的发展目标。

    种种发展迹象表明,平泉要吃文化这碗饭了。

    给产业注入文化是一门学问,它可激活传统产业无限的生命力

    在平泉流传着这样一种说法:一流企业卖文化,二流企业卖技术,三流企业卖产品。看来,给产业注入文化,用文化元素换钱,成了平泉人的时尚追求。其中一个关键词就是“注入”。比如说,过去买1元钱的东西,精神文化上的愉悦为0,现在买1元钱的东西,其中有5角钱或更多钱里涵盖了文化成分,会让你在精神上感到非常愉悦。用官方语言表述,这叫做科技创新与文化创意结合,以满足消费者精神和物质的双向需求。

    拿活性炭产业来说,平泉县是目前国内果壳活性炭最大的生产基地,有活性炭生产企业43家,年产活性炭5万吨,占全国果壳活性炭产量的60%。然而,这项产业在没注入文化元素之前,主要以生产活性炭颗粒为主,用于净化水、空气和去除异味等功能直接投放市场,每公斤纯利润只有一元钱。注入文化元素之后,让活性炭的实用功能与现代文明、绿色环保、文化创意有机融合制做成具有审美、鉴赏、收藏价值的室内饰品、工艺美术品后,每公斤活性炭颗粒销售价约合人民币400元。从经营“工业”活性炭到经营“活性炭工艺美术品”几字之差,却让传统产业摇身变为创意文化产业,纯利润提升100多倍。可见,文化的注入,可激活传统产业无限的生命力。从而,可以得出这样一个公式:杏仁生产属第一产业——杏仁深加工、杏核皮烧制活性炭属第二产业——活性炭颗粒制作成工艺品及活性炭观光旅游业属第三产业。显然,这样一个不断头、无废弃物的产业链条,是文化注入出来的。

    为了“注入”,他们首先树立开放的人才观,形成一套“不为所有,但求所用”的开放式人才管理办法。一方面借智发展,吸引北京、深圳等大城市高端人才参与进来。同时还与中国传媒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签署了长期合作协议,为他们发展文化产品,提供指导、规划、人才培训等。另一方面采取走出去培训与就地轮训的方法,用足用好本地人才资源。

    为了“注入”,他们在资金短缺和基础设施落后的情况下,采取一手利用市场吸引社会资本投入;一手将上级支持项目和资金打捆使用,投入到最要需投入的地方。此外,每年县里从财政开支中挤出500万元,专项用于引导发展文化产业。

    更重要的“注入”,则是全民性的文化产业意识的注入。就食用菌这项产业来说,平泉所以称之为中国食用菌之乡,名列全国十大食用菌主产县第三位,不仅仅是因为平泉拥有占世界1/3的滑子菇产量和年产近20万吨的食用菌总产量,更主要的是因为中华菌文化已经注入到平民百姓的思想意识之中。 

 

    “一斤香菇相当于7斤瘦肉的营养”这话竟然出自这县卧龙镇小庙村一位名叫崔宝茹的普通农家妇女口中。

    “《白蛇传》里的盗仙草,那仙草也是一种蘑菇(食用菌),你知道吗?”一个名叫王燕燕的小学生反问记者。

    在平泉男孩娶亲女孩出嫁,双方都以建两处蘑菇大棚作为嫁妆、聘礼,成了一些地方的时尚婚俗。看来,这小小的蘑菇所带给平泉人的或许不仅是财富的增长,更重要是观念的更新和文化的传承。

    在一次蘑菇宴上,县文化旅游局局长秦凤彬说,我们的中华菌文化产业园和菌文化博览中心,称得上是世界一流水准。目的是挖掘现代人吃出健康、吃出美丽、吃出文化的“绿色营养”饮食文化的特色。打造成种菌、产菌、加工菌、观菌、赏菌、食菌的产业集群,全方位展示食用菌文化平台。据了解,目前,菌文化博览中心、菌类加工工业园、科研培训中心等7个项目已经建成,完成投资达3亿元。

    在领导政绩和群众福祉面前,他们毫不犹豫地选择后者

    文化产业周期长,见效慢,风险大,一两年内很难有收益。尤其是欠发达地区,把钱投到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的文化产业中,显然不如开一座矿山见效快。如果解决不好为谁发展,怎样发展的问题,很容易重蹈“先污染、后治理”“先发展、后规范”的旧辙。

    当初,平泉在确立“中国菌乡”这张城市名片时,就曾遇到过这个问题。因为食用菌生产对财政贡献很低,是一项富民不富县的产业。那么,致富兴县这个“宝”,到底该不该压在“蘑茹”上?对此,县委书记刘文勤讲了这样一段话:平泉是个山区农业大县,农业人口占70%,如何让这部分人不断地增加收入,提高生活质量和生活水平,应该是我们县委、政府的责任,是我们执政理念最重要的一个方面。如果光追求有效支撑财政增长的产业,而不注意抓能够让大多数农民普遍增收的产业,就有可能造成发展中的畸形。一方面整体的经济实力很强,一方面老百姓的生活水平上不去。这实际与我们党的宗旨,与我们执政理念都是背道而驰的。

    2005年夏季的一天,县委书记刘文勤走进农民王玉普家的食用菌大棚,只见王玉普夫妻俩正垂头丧气地蹲在地上发愁。原因是他们借钱建起两座菌棚,头一批产品就失败了,长出的蘑菇“歪瓜咧枣”卖不上价钱,而且产量还很低。王玉普的妻子冲着刘文勤委屈的说:“这么多钱扔进去了,拿啥还人家……”说着说着眼泪流出来了。细一了解,问题出在菌种上。临走时,刘文勤拉住王玉普的手深情的说:“别着急,这事包在我身上。”

    回县后的第二天,刘文勤办了两件事,一件是派人给王玉普家送去一批新菌种。一件是迅速查看了几家菌种厂。发现,多数菌种厂还是没有摆脱一家一户小作坊式的干法。温度上不去,消毒不严密,菌种根本没保障。心想,全县食用菌生产这么大个摊子,如果“根”出问题,不知会有多少个王玉普。于是,他决心从“根”抓起,规范菌种生产,提高整个产业链条工厂化、现代化生产水平,经过多方努力,成功引进了林盛菌业龙头公司。在此后的这些年里,不仅菌种成了当地菇农的放心产品,而且平泉食用菌品质全国驰名,成为了广大消费者的放心食品。与此同时,从这一年起,县里每年从财政上挤出300万元扶持食用菌生产发展,帮助农民建立400个标准化食用菌示范园区。同时,还着力提高龙头企业深加工增值水平。目前,全县从事食用菌产品、原辅料加工及产品保鲜的企业40家,菌农户平均增收14万元,人均增收1700元,占农民人口的46%。

    一位从教40余年的退休老教师,站在县政府门前刻有“人本民先”的石碣前,流下了激动的泪水,他在给该县县委书记刘文勤同志的信中写道:“老百姓从心眼儿里感谢你们,永远忘不了你们。”

    一位资深的老记者要给刘文勤以“文化书记”为题写一篇长篇通讯,却被他婉言谢绝。他说:“这是我们班子同志们的共同心愿目标,我们只想给老百姓办点事,只要能得到老百姓的认可,足矣。”

相关新闻
友情链接:  国务院 住建部 自然资源部 发改委 卫健委 交通运输部 科技部 环保部 工信部 农业农村部
国家开发银行 中国银行 中国工商银行 中国建设银行 招商银行 兴业银行 新华社 中新社 搜狐焦点网 新浪乐居 搜房
中国风景园林网 清华大学 北京大学 人民大学 中国社会科学院 北京工业大学 北京理工大学 北京科技大学 北京林业大学 北京交通大学
城市化网版权所有:北京地球窗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service@ciudsr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