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传播城市化专业知识为己任
2024年05月05日
星期日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城市化委员会系列论坛之五:中国城市化与绿色建筑
时间:2008-10-13 09:24:44 

b23398008a07938c53c29eb5b647495b.jpg

中国国际城市化发展战略研究委员会系列论坛之五

中国城市化与绿色建筑

论坛嘉宾:
王秉忱:国务院参事、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环境中心主任;
郝军: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节能中心副总工程师;
陈音:当代节能置业集团首席知识官;
吴镝:中国勒泰投资集团常务副总裁;
王一儒:弗朗•赫麦(北京)卫浴有限公司总经理、北京浙江企业商会副会长;
刘成:北京中联环洁通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
邵念强:北京成业行房地产投资顾问公司总经理;
余焕新:北京金鹰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
杨林:三磊设计有限公司博士。

论坛主持:
中国国际城市化发展战略研究委员会秘书长、《城市化》执行主编 蔡义鸿

城市化中的环境污染不容忽视
王秉忱:须妥善解决水环境污染问题

    我早在1995年夏天与另外两位国务院参事一起到太湖进行考察调研,发现太湖水质已受到氮、磷与有机物的严重污染,远远超过国际湖泊富营养化浓度标准,湖水腥臭,直接影响沿湖广大居民的生活与健康。我们在调研基础上提出“太湖水体污染严重,亟待加强治理力度”的国务院参事建议,强调指出:太湖流域是我国经济十分发达地区,太湖不仅是苏、浙、沪三省市的重要水源地,也是无锡、苏州以及沿湖城镇的饮用水源。

    近15年来,随着经济建设的迅速发展和人口的过快增长,使水体污染状况日趋恶化。我们在建议中向国务院领导同志反映了太湖的污染现状,分析了太湖水体污染的原因和太湖污染治理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了几点对策和建议。国务院领导同志对这份国务院参事建议非常重视,要求国务院有关部门认真研究,进行治理规划,采取措施加以解决。

    然而,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污染的严峻形势有增无减,去年夏天太湖流域蓝藻提前大爆发的事件令世人瞩目。我与国务院参事石定寰,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许靖华先生和中国科学院院士曾毅先生去年专程去无锡与苏州对这个问题进行了考察和调研。我对以太湖水体污染为例的我国水环境污染形势深感忧虑。今天,距我1995年去太湖调研已经时隔13年了,问题却远未解决,确实应再次大声疾呼:在我国城市化的进程中必须把防治水环境污染问题妥善解决。

郝军:城市化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

    改革开放三十年,城市化进程非常快,经济高速增长,如果客观地看,可能我们是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如何通过合理的、可行的、经济可承受的技术手段(即经济适用技术),保证在城市化进程中,减少对环境的索取、以及对环境的影响降到最低,而且尽可能保证我们的环境是可再生、可持续的,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艰巨任务。基于这种理念,我们要改变一些行为方式、工作方式。比如规划,一个摊大饼式的规划模式,在今后城市化进程中,是不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城市规划模式?

    其实有很多像这样的问题值得我们思考。因为这将带来交通的压力,比如北京很明显,三、四环以内的工作圈与生活圈分得过于明显,白天大家工作往三环涌,下班则往三环以外分流,每天延续这样的交通模式,实际上是不符合绿色规划的理念要求的。这可供专业人士、相关部门探讨。在行为模式上,清华大学有一个关于建筑能耗尤其空调能耗的调研,搞了约三年了,对比欧洲、美国,发现我们的单位建筑能耗比美国低,原因是美国人的需求要比中国人大,他们的采暖不分季节,供暖全年365天都可以用。以中国人口规模、经济状况、资源条件,我们是否具备这样的生活方式?这是摆在我国城市化进程中非常重要的问题。

陈音:要解决人口生活城建给环境带来的问题

    所有发达国家,包括环境治理取得良好效果的国家,都是在完成城市化的进程中解决保护环境问题的。几年以前已有中国学者定量分析了中国大城市、中小城市和农村地区对资源的利用效率,人口和经济活动对环境的负荷。结论是大城市对资源利用效率最高,在同样经济发展水平下对整体生态环境的压力最小。部分农村地区的环境状况较好往往是人口密度低,经济发展滞后造成的,实际上分散居住对环境造成压力会更大。所以中国问题不是要不要城市化,城市化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需要解决的是城市化过程中人口增加,生产活动,城市建设给环境带来的问题。

吴镝:要把人文环境放在城市环境保护中

    城市应该是更宜于人生活、更宜于人生存的地方,中国这么多一线、二线、三线城市在城市化进程中,都存在旧城改造问题。我发现一个普遍现象:我们旧城改造以后,已不再是给人改的,而是给车改的,所以必然带来废气的排放,必然加大城市的空气污染。

    然而旧城改造以后,它们原来的味道就没有了,消失了,也就是说城市的人文环境、城市的历史记忆随着改新全部被铲平了,取而代之是欧陆风格的建筑、大马路、大广场,例如内蒙古西部地区的乌海市的广场就大得很。如果让所有老百姓都开上车,城市的污染难道不是更大了吗?其实我们的城市管理者,在推进城市化的进程中,一定要把人文环境营建放在城市环境保护更高位置予以重视。

余焕新:城市化进程中要重视策划和发展

    城市化进程中要重视策划,在我们国家新的领域策划这个行业不受人重视,而且收费特别高。我调查四个策划公司,一个项目最少30万,最多几百万、上千万,这个不符合我们国情;同时,城市化发展中还要重效率,要算帐,要重视发展。

    我们国家在大气环境这个问题上,我认为国家总是有政策、有标准、有条例、有很多很多的东西,现在是该落实治理的时候了,但在这个问题上的研究,我们的研究所、研究院仍然很缺乏。

蔡义鸿:中国不要走法国的弯路

    我们近期采访了原法国驻华使馆文化参赞白立德先生。他现在中国下海经商了,采访时他谈到一个问题,法国城市化进程走过很多弯路,当时为了法国城市建设,从其他地区引进了很多人口,形成了各个民族的聚居点,这个聚居点与世隔绝,不向外面交流,结果现在出现了社会动乱。因为这个问题,法国正在付出代价,在还五十年前的帐。白立德先生希望中国不要走法国的老路。其实,现在我们国家也有同样问题,在许多城市有“浙江村”、“安徽村”、“重庆村”等等,大多都是在城乡结合部,时间长了会不会形成贫民聚居区?这个问题我们必须要提前考虑,因为在深圳的城中村和棚户区的改造过程中,就遇到了很大的困难与挑战。

城市管理要引导房地产发展
陈音:社区是城市有机组成部分

    城市建筑与城市环境问题密切相关,大家都很关注绿色建筑、建筑节能,但要真正解决城市环境问题只讨论建筑是不够的。许多重要的问题如能源、交通、污染治理、水资源管理等都需要从更大的尺度,用城市规划的手段解决问题。这也是当代万国城第三期我们申报的是LEED-ND(绿色社区)认证而不是LEED-NC(新建建筑)认证。我们把社区作为城市的有机组成部分来考虑,希望它成为城市中积极的因素而不是城市环境的负担。社区有完备的配套设施,能够减少社区居民出行,从而减少了城市交通系统的压力;混合社区的设计使得社区能够提供商业空间,文化休闲设施,创造了就业岗位。这些构想已经不只是建筑技术层面的问题了,更涉及到城市形态的探讨。

    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在快速城市化进程中,可以有很多学习借鉴的案例,发达国家走过的弯路我们可以不走。但是中国城市化进程又和世界上任何国家有所不同,我们每年20亿平方米的建设规模,每年有超过一千多万人口移居城市,这在世界上也是前所未有的。如果还有很多问题我们没有想好、没有科学的城市规划,很多大广场,大马路,形象工程一再出现,这实在是非常可惜。

吴镝:旧城改造要提高容积率

    我感受最深的就是中央提出的集约节约用地的问题。我认为在旧城改造的区域一定要提倡高容积率的理念,温哥华在城市中心地域,就建设了高密集度高容积率的不动产物业。基于对高容积率的认识,尤其在旧城改造的黄金地段我认为适合做城市综合体的不动产物业。

    可是在我们开发的过程中,我们城市的规划管理部门也许还达不到市场化的认知高度,例如本来容积率可以到2.0,它却只定1.8,它还没有真正意识到集约节约利用土地的重要性。

邵念强:城市管理更重细节和执行力

    提高城市管理水平不仅仅要引入新的理念和技术,更重要的是管理细节和执行力。比如垃圾处理问题,整个过程管理很粗糙,很多小区在门口放三个垃圾箱,大多数市民素质很高,在家里把分类完的垃圾放到不同的垃圾箱里,但是我发现收集处理垃圾的人就不管了,全是黑色的垃圾袋往车里一扔,怎么知道那个袋子是可以回收的呢。合理的做法应该给垃圾袋分颜色,从家庭到回收,再到运输、处理,每一环都要严格管理,才能达到要求。看起来这是个小的问题,但是对城市影响非常大。我看到朝阳区政府因为垃圾臭味正式向居民道歉,海淀区也有垃圾臭味问题,管理不到位,就会影响城市发展,影响市民生活品质。我们的城市管理水平有很大提高的空间,不用金钱,也不用高科技,就是把管理理念执行到位,把细节处理好,垃圾问题解决好了,城市一半的问题就解决好了。

    房地产与城市化关系、城市化与建筑关系内容很多,我们是专门研究这些问题的机构,做了很多工作,我们在国内做开发项目的投资顾问,经常带投资商去看当代在北京做的MOMA系列绿色节能项目,我认为他们走在前面,做得很好。

王一儒:住宅产业的发展应选择资源节约发展模式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水资源危机日趋严重,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建设节水型城市,对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根据国家相关统计报道,全国656座建制城市中有400 座不同程度缺水,110座严重缺水。正常年份全国城市缺水60亿万m3。2000年由于我国北方地区春、夏连旱,严重影响了城市供水。据国家防洪总办公室统计,今夏已有100多个县级以上城市被迫限时限量供水。据不完全统计,我国由于缺水所造成的经济损失每年都达到千亿之巨,水已成为制约我国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因素之一。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发展,这些情况还会日益严重。因此,根据人们住房需求和实际状况,我国城市建设发展中住宅业的发展就应该选择资源节约发展模式卫浴工材作为住宅设施的一部分。当然,这仅仅靠少数卫浴企业努力显然是不够的。

城市化发展离不开绿色建筑
王秉忱:要高度重视地源热泵技术问题

    大力发展绿色建筑,是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的重要职责。在近几年对开发利用地热资源问题进行参事调研的基础上,我看好利用地源热泵技术开发浅层地热能的大方向。我和一些同志正在全国大力推进这项工作,目前发展形势非常好,但也有些具体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解决。

    我国的地源热泵技术应用虽然发展迅速,但也凸现了应用中的许多问题,应当引起高度重视并加以解决。首先是地源热泵技术应用存在多头管理,缺乏监督机制;已出台的国家标准《地源热泵系统工程技术规范》和即将出台的行业标准《浅层地热能勘察开发技术规程》,虽有较强的指导作用,但仍然需要制定与出台一些操作性更强的技术要求和实施细则。

    其次,地源热泵技术是暖通空调技术与水文地质条件密切结合的综合技术,两者缺一不可;由于各环节技术发展不平衡,不同专业人员对于地源热泵系统认识不同,产生一些错误的理解和概念,加之从业人员不了解水文地质条件,而导致工程失败或形成低效率运行。

    再次,已建的大部分地源热泵工程均未建立地下水与岩土检测系统,不掌握地源热泵运行过程中对地质环境产生的影响;目前,地源热泵技术已相对成熟,但是相关的土壤热传导机理、地下水开采与回灌等技术仍存在诸多问题。最后,大部分地源热泵工程均未进行岩土热物性参数的测试,而是利用其经验数值或其他地区的参数;地源热泵系统和传统的中央空调系统及其他供暖系统有较大区别,特别是地下水系统有着严格的操作流程,从业人员要严格按照规程规范操作,以免影响运行效果。

    能源和环境问题已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问题,而建筑能耗在我国能源消耗中占有很大比重,我国建筑节能需求日益迫切,节能减排任务艰巨。我们必须加倍努力解决有关地源热泵工程中的一些技术理论和实际问题,为合理利用地源热泵技术,科学开发利用浅层地热能做出新贡献。

郝军:要关注浅层地热能利用问题

    真正绿色建筑实际它并不是绿色的视觉效果。有些国家的评价体系实际上逐步演变成一种技术的堆砌,你做到多少项技术就打多少分,没有系统的综合平衡,容易在绿色建筑实施过程中产生一定的误导,以为采用了新技术就一定是绿色建筑。在绿色建筑实施过程中,必然提到所谓技术。

    节能减排中的浅层地热能利用问题是全社会比较关注热门的话题,建设部也搞了可再生能源示范工程,但技术实施层面有两个需要注意的问题(这也是我们实践中遇到的问题):第一是地质状况造成的,地下水含水层构造是千差万别的,地源热泵的施工中,往往会穿透一个或几个不同的压力含水层,应该是保证各含水层不互相贯通,但是实际很难做到,所以前期一定要做细致的技术方案,才能可能保证实施后不产生负面影响;第二是热平衡关系造成的,处理不好将导致地源热泵系统无法高效运行,如果系统的综合能效不高,也就意味着可再生能源利用的失败;从技术实施层面来讲,一定要综合考虑,将地质情况与热泵系统综合考虑。

刘成:智能节水便器改变传统观念

    “要进行便器的革命,就要冲破传统观念,改变冲洗方式。”我和团队一起进行“头脑风暴”,希望找到对传统便器的改进方法。经过几年的时间研发,在创意的基础上, WAYER(威尔)智能节水便器问世了。让人欣喜的是,产品先后获得了好几项专利,其中有一项是国际专利——“厕具冲洗方法及其厕具和组件”的美国专利,同时产品成为建设部科技成果推广项目、科技部技术成果重点推广项目、北京高新技术成果转化项目。

    毫不避讳地说,在产品研发和推广过程中,我曾有过多次后悔的念头。在水资源紧缺而国家大力提倡节水的大背景下,由于产品不是知名的品牌,我们也吃过不少闭门羹,但更多的事情让我看到了希望,有了工作的动力:卫浴专家岳邦仁登门了解其产品,并对产品和技术表示出了认可;我们刚刚完成了在“鸟巢” 工程卫生间的安装,在近400个便器中,WAYER(威尔)的产品占到了75%以上,这从某种程度上提高了我们产品的知名度。如今,WAYER(威尔)智能节水便器不仅在北京,还在宁夏、河北、山东、广东、山西、天津等7个省市推广市场。“水并非用之不尽、取之不竭,要有资源节约的意识,防患于未然。”

杨林:要减少绿色建筑的误区

    绿色建筑仅仅是可持续建筑理论的一个点,就是建筑以最节约能源、最有效利用资源的方式,尽可能的减少对环境的压力,并且提供一个舒适,健康,安全的居住环境,不为我们的子孙后代带来压力。可是对于一个普通民众,往往会认为屋顶是太阳能热水器和太阳能光电板,玻璃是Low-E的可调节透光的,这样许多高科技叠加的建筑就是绿色的环保的,还有的认为,绿颜色多的建筑就是绿色建筑,绿化率就成为衡量绿色建筑的标准了。其实这些是一个误区,都需要我们从平时的建筑知识普及和政府引导方面做更多的努力,使得人们能更多得了解绿色建筑,也有更好的群众基础,也会使我们的绿色建筑有更好的发展。

    还有一个误区就是绿色建筑的零排放问题,我们现在考虑完全的零排放是不现实的,尤其是当考虑到建筑的整个生命周期的时候,比如说建筑生产过程中的那些建筑材料,是我们烧了多少煤,用了多少电来实现的,我们现在尽可能的做到建筑使用过程中的低排放,在达到非常适合人居环境的条件下,对环境对人本身的压力降低到最低,就是很好的绿色建筑了。

    我认为还有一个就是太阳能的利用,其实太阳能利用不单单是热水器,光电板。我们可以利用太阳热能产生热压作用,引导空气流动,来达到调节室内温度适度,空气质量,改善室内环境。只要我们设计好了,不仅能让住房子的老百姓受益,也可以给开发商提供更好的利润。

    中国在城市化发展的过程中,既给城市带来了繁荣,丰富了人们的生活,改善了人们的居住条件等等,但也对环境提出了严峻的挑战。那么,在城市化的快速发展时期,怎样才能避免重蹈欧美、拉美等国家城市化的覆辙?怎样减少能耗大力发展绿色建筑?怎样抓住中国城市化快速发展之良机,实现更好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

    9月6日,由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科学技术委员会提供技术指导、中国国际城市化发展战略研究委员会主办的“中国城市化与绿色建筑暨第二届中国城市化国际峰会新闻发布会”在北京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召开,政府官员、专家学者、企业家以及媒体资深人士畅所欲言,通过对话与互动的交流方式,就“中国城市化与绿色建筑”展开了深入热烈的讨论,品尝了一场城市智慧的盛宴。

相关新闻
友情链接:  国务院 住建部 自然资源部 发改委 卫健委 交通运输部 科技部 环保部 工信部 农业农村部
国家开发银行 中国银行 中国工商银行 中国建设银行 招商银行 兴业银行 新华社 中新社 搜狐焦点网 新浪乐居 搜房
中国风景园林网 清华大学 北京大学 人民大学 中国社会科学院 北京工业大学 北京理工大学 北京科技大学 北京林业大学 北京交通大学
城市化网版权所有:北京地球窗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service@ciudsr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