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传播城市化专业知识为己任
2024年05月13日
星期一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北大学者:道路其实是私用品 城市须征收拥堵费
时间:2014-07-06 15:54:44  来源:南方都市报 

  薛兆丰

    经济学者,北京大学法律经济学研究中心联席主任,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与法学院合聘研究员。研究领域为法律经济学、政治经济学和反垄断法。著有《经济学通识》和《商业无边界———反垄断法的经济学革命》。

  免费是最贵的,这看似一个自相矛盾的命题。要解释这个命题,先要把概念说清楚,什么叫“免费”,什么叫“最贵”,才可以自圆其说。衡量贵与便宜,用经济学的概念是用成本。什么是成本?成本就是放弃最大的代价。人要选择,选择A,你就不能做B。今天选择来听论坛,就不能去看电影、去玩。放弃的所有东西里面,最有价值的那一件就是你今天来这里的成本。

  货币成本只是你放弃的东西里面的一部分。经济学家不只是看钱,还要看到其他看不到的部分。比如说线上购物,大家愿意在淘宝、天猫[微博],还是在实体店里面买东西?淘宝里面买东西,东西便宜一点,代价是什么?时间太长,要去淘。天猫,质量有保证。去天猫买东西真的贵吗?要看你省的时间,与你多付的价钱哪样更贵。

  无主资产价值大降

  成本是放弃的最大代价,这是知识的准备。下面讲一个道路拥堵的故事。100多年前,一位大经济学家叫庇古。他写了一本名著。假设A点到B点有两条路,一条是高速公路,宽敞,速度快;一条是很差的路,坎坷,速度慢。从A点到B点,你们要去的话,会选择高速公路,还是低速公路?自然选择高速公路。走高速公路的人就越来越多,路就开始拥堵了。到最后,走高速路跟低速路的速度一样慢了,等于没有了这条高速公路。庇古说自由放任的市场经济是有缺陷的。为什么?这么多人随便上去,最后高速路不高速,整个社会就等于没有高速路所带来的福利了。高速路,物理上还存在,但经济意义上却消失了。所以,市场失败,政府应该管制,通过税收的办法,减少高速路的拥堵。

  到了90年前,一个更伟大的经济学家奈特,他是芝加哥大学的教授,也写了一篇文章,说庇古的分析不对。谁都可以上高速路的制度,恰恰不是自由放任的市场经济。市场经济的特点是这条路有主人,有产权的保护。一旦这条路有一个主人,情况就完全不一样,这不是市场失败,而是没有市场的结果。如果这条路有主人,他就会对路收费,转卖路权,使得拥堵程度恰如其分,最后停在这条路能创造最高的利润这点上,这时这条路就达到它最高的社会价值。

  上路的人要付费,是不是亏了?没有亏。为什么?他觉得值得付费,因为相比走低速路节省的时间,创造的价值比走高速路付的路费要高,他才会选择走高速。

  把这个道理一般化,就是一旦一个东西免费,或者说没有主人,谁都可以进去拿,它的价值就会大大降低,或沦为没有价值。经济学上有个专有名词,叫“租值耗散”。中国政府最近两三年,宣布节假日高速公路免费。非经济学者,包括大多数媒体是怎么解释这个政策的?让利于民的好政策。若有经济学思维的会怎么想?这等于中国政府宣布节假日让高速公路沦为不是高速公路,是低速公路,甚至成为停车场,是受苦、受折磨的地方。

  广州市民也不陌生,亚运会期间,地铁免费,造成的结果是地铁不是地铁。这都是成本很高的社会实验。实际上,就那几元钱的地铁票,但维持了一个基本的秩序。穷人说,坐不起怎么办?如果免费了,这个时候,谁应该来坐车?让政府官员来评判,永远都没有答案。最后广州的做法是给补贴。

  这就给出一个启示,若真的要帮助穷人,除了路免费、上学免费、房屋免费外,还有另外一种方法,把钱给他。给了钱以后,所有的免费都取消。穷人拿到钱,知道该用在哪里对他最好。这是值得思考的。

  收费的两个功能

  城市的拥堵问题,我的建议是收拥堵费。公共道路,如果要收费的话,穷人连上路的基本权利也没有了。这是最常见的反映。很多人放弃一个基本的事实,从A点到B点,要达到这个服务,你需要原材料,包括车、司机、汽油等。很多人认为这就够了,忘了最重要的,还有什么?时间。除此之外,还要有路。他们认为路是不要钱的。但实际上,路是排他性的,为什么汽油要收钱,路就不应该收钱呢?现在是路不够,众人在争这个路的使用权。剩下来的问题是问,怎么分这个使用权,是认钱还是认人。计划经济和今天市场经济本质区别,大而言之,就是从一个认人的社会变成一个认钱的社会。

  很多人说道路是公共品,这里要区分私用品跟公共品的概念。经济学对公共品和私用品有严格的区分。私用品是一个人用,别人不能用。一个苹果,你吃了,我不能吃,这是私用品。公共品是你用了,不影响别人的使用,最好的例子是音乐、故事的情节。灯塔、路灯、电视、语言、国防等也是。私用品和公共品可以由政府和私人提供。政府也可以提供鸡蛋,这是政府提供私用品。私人开一场演唱会,这是私人提供公共品。

  道路其实是私用品,是一个人用,别人不能用,不然它就会拥堵。私用品政府提供的时候,仍然要收费,有什么作用?第一筛选需求,谁需要谁付钱。它的目的是防止这条路,防止这个资源变成不是资源,价值消失,变成浪费。第二个功能是核算成本,要计算这条桥是否合算,会不会成本太高。

  道路是政府提供的私用品,应该收费,这跟大家原来的成见认为道路是公共品,要完全免费是不同的。实际上,私人也可以提供公共品,比如说电视转播,但他们是用别的方式收费,比如用广告来捆绑对冲。

  关于道路收费,常听到的有十点反对意见:

  第一,道路属于公共品,上面已经批驳了。

  第二,收了费的钱用到哪里去?这是另外一个问题,钱用到哪里去不要紧,你可以去监督。但是用到哪里去,不是这条路应不应该收费的问题。哪怕收到的钱被拿去喝茅台了,这条路还是应该收费。如果不收费,连这条“路”也没有了。官员喝茅台是错,如果这条路不收费,“路”就没有了,这是错上加错,更加不对。

  第三,有人说关键是官车太多了。道路收费不解决官车多少的问题。因为这条路怎么用的问题跟政府权力有多大是两个问题。

  第四,有人说一旦收费,官员可以不计成本。对吗?其实官员也计成本。今天的酒店是收费的,酒店、餐厅、豪华宴,官员是消费的,但不见得官员是不计成本的。

  第五,有人说关键是城市规划不合理,先把城市道路规划好。规划是无止境的,但收费是兜底的做法。

  第六,有人说上路是刚需,一定要上。从来没有什么“刚需”,从广州地铁的例子可以看出,上路是需求,怎么区分和筛选?用价格。

  第七,有人说收费不增加道路,只有这么多道路。对不对?不对,收费之后,你不愿付费上路,实际上道路就让出来了,增加了供给。

  第八,马路收费,会增加其他出行方式的收费。这是对的,那其他出行方式也加价,出租车先涨价,人们就涌去地铁,地铁再涨价。人们再去选择公交车,公交车再涨价,人们就会选择其他的方式,最后形成一个良性的等级。

  第九,纳税人已经付钱修路了,不应再付一次。这恰恰是道路拥堵时需要收费的原因。付钱修了路,如何让路不变成停车场?用者付费。

  第十,道路已经收回成本了。这时仍旧需要有人收费,道理同上面一样,况且,维修道路仍需要投入,让使用者承担这种投入是对的。

  上面详细讲了为什么免费是最贵的,因为免费使资源的价值变小或完全没有了,最后连路也没有了,再接下来更没有人愿意投资修路了,出行更困难,这才是更“贵”的。

  质问“不患寡而患不均”

  接下来讲福利。常听到一句话,不患寡而患不均。有没有人质问过这句话,真的如此吗?我不相信。今天参加讲座的人,你们住在广州,广州是大城市,大城市的不均就比其他城市严重,如果你真的那么“患不均”的话,不会出现在这个城市。在一个遥远的山沟里面,那里的富人、穷人的差别很小。你愿不愿说你“不患寡”而跑到那个山沟里去?

  华尔街报道做过一个专题,回顾上个世纪,其中有一篇文章叫《最富裕的穷人在美国》。上个世纪结束的时候,美国最穷的人,要比过去整个世纪的人都活得好。许多人有电视,拥有自己的房子、汽车、微波炉、电话。最有意思的是这段数字:84%的美国穷人认为自己温饱没有问题,大多数穷人孩子承受的一个问题就是营养过剩。他们长大后,比1944年诺曼底登陆的美军平均高1英寸、重10磅。

  现在我们的住房条件比以前好多了,今天有许多学者、知识分子抱怨,一辈子替房地产商打工,工资都被高房价压榨了。我不赞同这种说法。其实,是我们多年的努力赢得了一个比以前好多了的住房条件。改革开放之前,房子贵不贵?贵多了,因为压根就没有,有钱也买不到。这么看才符合经济学上“成本”的概念。

  所以免费才是贵的。当年福利分房很贵,为什么很贵?要工作很多年之后才可以分到房子,要论资排辈,要走后门,要跟别人共用厨房、洗手间。今天呢?今天虽然买房子难,负担重,但是买的是什么样的房子?跟几十年前的房子都不一样,基础设施好,还有配套的医院、学校等。

  欧美为什么发展成今天?有两个解释,一个是说剥削,掠夺,抢人家的。殖民者抢了人家很多东西,所以今天变得这么富裕。很明显是不对的。非洲一些国家从来没有被人抢过的,埃塞俄比亚、海地,这些国家怎么样?非洲被人“抢”的最多的是南非,怎么样?香港怎么样?何况也没那么多可抢的。不是剥削,也不是简单的投资,投来投去,左口袋右口袋还是那么多。最重要的是创新,最基本的创新是制度创新,公司制度、企业股份制度,它解决了一个问题,许多陌生人可以把钱凑在一起,而不需要知道对方是谁。当年荷兰人发明出来的有限责任制,把钱凑起来,赚钱了,大家就分红利。如果破产了,就不用还钱了。这制度听上去有问题,但是它有一个好处,许多不认识的人可以来凑钱办公司,办企业。西方的股份制度是一个伟大的发明,到今天为止,美国股份制企业贡献了3/4的G D P。

  福利和效率来自市场经济

  再回过头来看福利。这里介绍一本书,书名叫《白人的负担》,作者是威廉·伊斯特利,在世界银行[微博]工作16年,他回过头写了这本书,检讨世行的扶贫政策。世界银行是商业银行吗?它是一个福利机构,专门帮穷人的,致力于帮穷人,它的业绩怎么样?成功还是不成功?威廉·伊斯特利说:“过去50年,西方对非洲的援助23万亿美元,却未能给每个儿童12美分让死于疟疾的全部人类减半,未能给产妇3美元让500万儿童免予夭折。”这是扶贫的问题,扶贫的效率非常低,做慈善的成本很高。

  “然而,在2005年7月16日这一天,英美两个国家却能设法让900万册《哈里·波特》送到读者手中,书店即使出现缺货也能迅速补上,而整个过程无须政府的干预”。一边是救命的事情,结果做得很糟糕;另一边是纯粹的娱乐,却非常有效。怎么会这样?那就是效率,就是商业市场的结果。浅白的答案是,欧美有高效的物流系统。深一层,是因为欧美搞市场经济,是逐利和竞争,逐步促成了高效的物流系统。再深一层,是非洲尚未具备建立市场经济的条件。说到底,是非洲多国的历史传承、政府政策、公民意识、社会传统以及知识分子的歧见,深刻地妨碍了他们建立市场经济。

  许多人热心公益,哪里有灾害,跑去捐水、捐物,但能去多久,待多久,去多远,能深入到毛细血管吗?你能去到的地方,带10瓶水,可能自己喝7瓶水。最重要的还是要靠当地的商业,谁服务穷人最多?商人和市场。

  因此,免费才是最贵的,资源如何聚集起来创造和累积财富,才是重要的。我们身上享用的绝大多数福利,其实是来自于那些不关心我们的、来自于自私自利的人的努力、来自于商业。
  

相关新闻
友情链接:  国务院 住建部 自然资源部 发改委 卫健委 交通运输部 科技部 环保部 工信部 农业农村部
国家开发银行 中国银行 中国工商银行 中国建设银行 招商银行 兴业银行 新华社 中新社 搜狐焦点网 新浪乐居 搜房
中国风景园林网 清华大学 北京大学 人民大学 中国社会科学院 北京工业大学 北京理工大学 北京科技大学 北京林业大学 北京交通大学
城市化网版权所有:北京地球窗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service@ciudsr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