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山,一座正在巨变的城市。
很多人知道唐山,是因为1976年7月28日那场让24万同胞罹难的大地震,如今,这座从废墟上崛起的新城正在成为东北亚地区的重要门户城市,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第三极的重要引擎之一。
7月28日,在唐山大地震34周年的日子,记者采访了唐山市委副书记、市长陈国鹰。
谈到唐山震后30多年的发展,陈国鹰的话语中充满了自信。现在,唐山的经济社会实现了跨越式发展,2009年全市完成地区生产总值三千多亿元,经济总量在全国城市排名第18位,在地级市中排名第4位,创造了凤凰涅槃的奇迹。
近年来,唐山市坚持实施“生态立市”战略,对此陈国鹰说,众所周知,唐山是一座因煤而建、因钢而兴的资源型城市,面临着资源、环境等诸多挑战。为此,近年来唐山市坚持实施“生态立市”战略,全力推进资源型城市转型,加快现代化生态城市建设步伐。在加速生产力布局向沿海推进、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打造产业链经济等为重点的产业转型的同时,唐山坚持把城市形态转型作为打造生态城市的重中之重,全力推进。
唐山这座城市,有山有水,山水相依,人文底蕴深厚。基于此,唐山市委、市政府明确提出,未来要把唐山建成一座“城中有山、环城是水、满眼皆绿、山水相依、水绿交融、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相互辉映”的现代化滨海宜居生态城市,并围绕这一目标,规划实施了包括唐山湾生态城、南湖生态城、凤凰新城、空港城、环城水系在内的“四城一河”的开发建设。电影《唐山大地震》就是在南湖生态城拍摄完成的。南湖生态城中拥有两倍于西湖水面的南湖,南湖城市中央生态公园2009年获联合国人居署“HBA中国范例卓越贡献最佳奖”,今年又被国家体育总局授予“国家体育休闲示范区”。
唐山生态城市的建设,首先促进了城市的转型。以唐山市中心区和曹妃甸生态城为双核,推动北部山前城市带、南部临海城市带协调发展的“双核两带”城市空间布局的确立、141项生态城市指标的制定实施、南湖城市中央生态公园和环城水系的建设,使唐山正在由传统的重工业城市向宜居生态城市加快转变,一座北方水城和滨海新城跃然而出。其次促进了经济的转型。城市“四大功能区”的建设拉开了城市框架,提升了城市形象和品位,使城市对产业的承载能力大大增强,为产业的发展特别是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提供了更加广阔的空间。三是促进了社会的转型。城市“四大功能区”的建设,加速了人口向城镇的聚集,同时也提升了城市对农村的辐射带动能力,有力促进了唐山由城乡二元结构向城乡一体化的转变。
用陈国鹰的话说,唐山的城市更美了、天更蓝了、水更清了,人民群众的幸福感更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