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传播城市化专业知识为己任
2024年06月07日
星期五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十问“兰州水污染” 专家:污染绝不是个案
时间:2014-04-17 12:34:41  来源:新京报  作者:高明勇 孟亚旭 

  访谈嘉宾:张晓健 清华大学环境学院饮用水安全教研所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城镇供水排水协会副会长、国际水协(IWA)政府会员代表

  1、新京报:之前你曾多次参加一些水源突发性污染事故中的应急供水工作,这次有没有亲自去兰州,怎么看待“兰州水污染”事件?

  张晓健:环保部本来邀请我去兰州的,当时我正好在外地出差,就安排我的助手去兰州了。应该说,“兰州水污染”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意料之中。“意料之外”是因为突发事故谁都无法预料,随时随地都可能发生。但是,事故发生后,如果把原因披露、剖析之后,就会发现事故不再是意外。

  2、新京报:兰州的自来水污染是个案,还是在其他城市也普遍存在?

  张晓健:这个绝不是个案,反映了我国城市供水普遍存在的问题,即城市供水有很高的风险。

  3、新京报:这个共性的风险主要体现在哪里?

  张晓健:首先,是产业布局的问题。按照规划,我国城市水源地不应设置大型的化工、重工、钢铁等企业,但因为历史原因,目前包括大江、大河沿岸都有很多的重工、化工企业,给下游带来了危险。

  其次,就是风险管理。风险管理主要包括风险的排查、评估等,兰州事件就反映了风险管理存在的缺陷。作为历史遗留问题,肯定是有风险,关键看怎么去防范、怎么采取预防措施,无论是中石油等污染源,还是供水企业(尤其是作为全市唯一一家自来水公司),现在看是不到位的。

  再次,是政府监管的问题。出现这种事故,政府是有监管责任的,既有对像石化企业的污染监管不到位,也有对威立雅公司的输水管线(1955年建造)安全问题的监管不到位。混凝土的构筑物能使用那么久吗?早就超期服役了,难道不出事就一直使用?

  第四,是老旧设备的更新改造问题。这个问题比较普遍,尤其是一些经济欠发达地区。这些设施都是按照以前的设计标准设计的,由于水源被污染了,饮用水的标准提高了,之前的老旧设施已经达不到这个要求。

  第五,供水体制的问题。目前的供水体制是以行政区划划分的,像北京、省会、地级市等城市,经济实力好一些,有实力解决一些技术性的问题,但到县、镇、农村,就很难在技术上有所保障。

  4、新京报:这五个问题如何客观评价,解决起来容易吗?

  张晓健:风险管理、政府监管和老旧设备的更新改造问题,只要真正重视,相对容易一些。产业布局的问题,很难根本性扭转,因为这是发展带来的问题,只能面对。

  真正有难度的还是供水体制问题。不少城市都在搞水务改革,市场化,但很多民生工程可以引进市场机制、竞争机制,不一定都适合实行市场化,因为“城市供水”是天然的垄断,没法去竞争。在这种情况下如何要求改善服务、提高水质就变得很困难。

  5、新京报:供水体制上有没有可借鉴的范例?

  张晓健:以台湾为例,整个台湾地区只有两家平行的自来水公司。一家是“台北市供水处”,是政府机构,实行行政管理,下面设自来水厂;另一家是台湾自来水公司,负责全台湾其他城市的供水,水质化验检测机构是共同的,技术支持也是共同的,所以既能高效率,也能高水平。这是一种体制,从技术上、管理上实行统一的专业化管理,不是按照行政区域设立众多独立的小公司来运营。

  6、新京报:遍观整个“兰州水污染”,饱受诟病的一个问题是公众的知情权,你怎么看?

  张晓健:如何保证公众知情权,需要“水质信息公开”。现在有两个问题,一个是“水质要及时报告”,水质的报告不要总是被动的、出了问题之后才被动公开。另外,作为消费者,有权知道产品的真实信息,但是目前水质公开还不到位。以北京为例,水质报告只能看到城区的总体范围,不同地点的具体水质就看不到。

  7、新京报:公众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很容易弥漫恐慌的情绪。你之前曾说过公众也需要科学引导,具体指什么?

  张晓健:作为公众,关注自来水污染的时候,有必要了解什么叫自来水标准,什么叫达标、什么叫超标。现在自来水标准有106项,非常复杂。简单说,达标意味着安全,但并不意味着优质饮用水;超标意味着不安全,但并不意味着产生危害。

  8、新京报:兰州方面被指责“多少小时不作为”耽误了时间,程序上都对吗?

  张晓健:自来水质量的监管实际上涉及多个部门,如果按照工作程序,发现水质有异常,首先要“复检”、并且加大检测频率,如果连续超标的话就要采取措施,确保饮水安全。苯是长期毒害指标,不是急性指标,是要走程序的,从这一点讲,兰州政府处置的措施还是及时的。至于说“多少小时不作为”,我认为不能简单做这样的结论。

  9、新京报:一个耐人寻味的细节,兰州水污染系“偶然发现”,这是否说明水质检测方面有缺陷?

  张晓健:这种“偶然发现”是无法应对突发污染的。供水企业要执行饮用水的国标-106项,在106项中对检测频率有个规定,即要执行行业的标准CJ/T 206-2005。根据该标准,对于水源水和出厂水的常规检测每月不少于一次,对于以地表水为水源的非常规检测每半年检测一次,以地下水为水源的非常规检测每一年检测一次。目前企业没有把这个标准很好地解读,变成了非常规项目检测每半年一次。实际标准是要求非常规项目中可能存在的含有的有害物质(风险污染物)也要每个月不少于1次。

  10、新京报:如果增加水质检测的频率,是否会增加自来水的成本?

  张晓健:确实,如果把106项全部检测一遍,大概需要2万元左右人民币。但是,如果采取有针对性的检测还是能做到的。比如苯,以后肯定会列入月检项目,增加的费用也是有限的。如果要加强检测,这个检测费用就会纳入到水厂生产成本,就要增加成本,但是要看这个占多大的比重,实际上也不会有多少钱。

  以兰州为例,兰州市日供水量是约50万吨,如果106项全部检测一遍需要约2万元,算到一天的水费里也只相当于一吨水4分钱;如果一个月检测一次,就是4分钱的三十分之一,摊下来也不过1吨水1厘钱;半年检测一次,1吨水的检测费用只有0.2厘钱。所以检测费用并不高。

  我认为,从现实看,问题不是费用问题,而是必要性的问题。所以,各地需要加强风险防范,结合当地实际水质,去制定当地应当加强检测的污染物的名单和频率,按照保证供水安全的需求来进行检测。

  

相关新闻
友情链接:  国务院 住建部 自然资源部 发改委 卫健委 交通运输部 科技部 环保部 工信部 农业农村部
国家开发银行 中国银行 中国工商银行 中国建设银行 招商银行 兴业银行 新华社 中新社 搜狐焦点网 新浪乐居 搜房
中国风景园林网 清华大学 北京大学 人民大学 中国社会科学院 北京工业大学 北京理工大学 北京科技大学 北京林业大学 北京交通大学
城市化网版权所有:北京地球窗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service@ciudsr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