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传播城市化专业知识为己任
2025年07月30日
星期三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基于资源转型的唐山生态城市的构建
时间:2010-07-22 15:37:55 

aafc5b6379039767271ad5f036c11645.jpg

关键词:生态城市,资源转型,唐山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建立社会和谐、环境优美的宜居环境,实现社会、经济、环境的协调发展已经成为国内外许多城市建设发展的目标。2005年9月,经国家环保总局批准,河北省被正式列为全国生态省建设试点省份,2008年河北省政府提出的“三年大变样”加快了河北各地区进行生态城市建设的步伐。目前,唐山市已经迈出建设生态城市的步伐。

  一、资源型城市唐山建设生态城市的必要性

  1、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唐山市是河北省的老工业基地,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有钢铁、水泥、陶瓷等传统工业。依靠丰富的能源和许多传统产业,唐山市迅速走上了脱贫致富道路,并走在了河北省各城市的最前列。但资源型城市大多是以生态换发展,唐山也不例外。

  2007年唐山市GDP为2779.14亿元,比上年增长15.0%,人均GDP达到37765元,在全国城市排名中位于38位;2008年唐山市GDP为3561.19亿元,比上年增长13.1%,人均GDP达到48190元,在全国城市排名19位。唐山的经济增长进入了高速增长的快车道。但这种高速增长,仍未从根本上摆脱传统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发展代价较大。每万元GDP的耗能高达2.735吨标准煤/万元(同期河北省平均水平1.843吨标准煤/万元,青岛市0.88吨标准煤/万元)。因此,唐山市经济转型刻不容缓。

  2、遏制生态环境进一步恶化,实现经济与环境的和谐发展

  随着唐山城市化进程进一步加快,唐山的经济规模不断扩大,一些资源特别是煤炭、铁矿等不可再生资源日益减少。资源型城市一旦进入衰退期,将使城市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后劲严重不足,并以乘数效应的方式,蔓延到城市的方方面面,造成负的“马太效应”。目前,唐山市生态环境形势十分严峻,环境污染严重。由于治理速度赶不上破坏的速度,生态破坏程度在不断加剧,资源衰竭与浪费相当严重,唐山市的可持续发展面临挑战,迫切需要城市的生态建设。只有建设生态城市,才能在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的基础上继续保持经济的稳定增长。

  建设生态城市是解决唐山环境与发展间潜在矛盾的内在要求。一方面经济发展需要环境、资源的支持,另一方面又必然对环境、资源带来更多的压力,因此需要通过发展生态城市来缓解二者之间的冲突,实现环境与经济的和谐统一。

  二、唐山市生态城市建设现状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唐山市将围绕建设科学发展示范区的总体思路,打造科学发展的新平台。围绕加快资源型城市转型,打造科学发展新的增长点。着力打造唐山湾“四点一带”大规模开发建设新平台,科技、文化、人才、金融“四大要素”支撑平台。

  大力实施以“四大新城”为重点的生态城市建设工程。围绕“双核两带”的总体思路和空间布局,高标准规划建设曹妃甸生态城、凤凰新城、南湖生态城、唐山空港城,努力把唐山这样一座资源型城市建设成为一座凤凰涅槃的生态城市。当前,推进生态城市建设,就是要认真抓好“114421”工程的实施,即抓好一号工程(加大震后危旧平房改造和经济适用房、廉租房建设力度),打好一个攻坚战(大力实施拆违拆迁攻坚行动),加快“四大城市功能区”建设步伐,抓好城市“四化”(绿化、亮化、美化、净化),抓好“两项改造工程”(实施市区污染企业搬迁改造工程和市区城中村改造工程),抓好机场通航。

  大力实施以现代产业体系建设为重点的资源型城市转型工程。要大力推进经济发展方式由内陆资源型经济向沿海开放型经济转变,由三次产业各自发展向三次产业融合发展转变,由单一产业支撑向多门类产业拉动转变,由总量扩张型向内涵驱动型转变,由资源粗放利用向循环经济转变,由产业节点向产业链条转变,由产业分散发展向产业集群发展转变,努力走出一条具有唐山特色的新型工业化路子。

  推进资源型城市转型,最关键的是要建立起现代产业体系。要按照培育七大主导产业链的要求,集中力量突出发展装备制造业、石化工业和现代服务业,同时要加快钢铁企业整合重组步伐。

  三、唐山生态城市建设的立足点

  唐山作为以能源、原材料为主的重工业城市,其自然生态环境曾经受到严重破坏,城市自然生态环境的恢复与建设问题尤为突出。如何发掘不利因素中的积极方面,集中各方智慧,创造性地、前瞻性地利用、开发这些因素,将是实现“生态型工业园林城市”目标的重要步骤。震后新唐山的城市建设非常重视生态环境的价值,南湖塌陷区的改造建设就是很好的例子。

  针对重点地段使消极因素向积极因素转化的工作非常重要,但也不能缺少系统的、整体的规划。综合的生态因素的量化分析,为城市“生态安全网络”提供了良好的框架性制定依据,从而使唐山的生态建设更符合科学规律,做到有组织、有层次,各方面协调并进。

  当然更不能忽视的是,在制定城市社会、经济各项发展目标的时候,要强调工业经济的生态转型,强调三态污染控制减量,为唐山市的生态环境建设打好根基。

  四、资源型城市唐山生态城市建设的重点内容

  1、资源型生态城市构建的基本特点及注意事项

  资源型城市一般具有如下几个共同点:城市是在当地丰富的资源开采、加工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经济发展模式粗放,经济的发展大都依靠高投入、高消耗,因此城市发展付出了资源锐减和生态环境恶化的沉重代价;产业比重失调,第二产业(资源加工业)比重过大,第一、三产业比重过小;产业链较短,资源缺乏深加工。生态城市的建设是从生态学的角度出发,在良性循环发展的基础上,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实现资源的合理开发和永续利用,并促进生态环境的改善,使城市生态建设步入环境保护的正常轨道。因此,对资源型城市唐山来说,在生态城市的构建中应注意如下几点。

  第一,资源型城市应借助产业、行业和产品的技术创新带动资源特别是能源消费的结构性转变,以节约资源和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益,并减少污染排放、减轻环境的负荷压力。

  第二,资源型城市污染防治应向产业结构调整转变,加强源头预防、生产全过程的控制,而不仅是环境污染的末端治理。

  第三,针对产业比重失调的情况,为防止资源枯竭,引起经济系统崩溃,资源型城市必须调整三次产业结构比例,增加第一、三产业比重,并达到三次产业的协调。

  第四,资源型城市应尽可能降低资源开采,加大资源深加工行业的资金投入,拉长产业链,变粗放型经济为集约型经济增长。

  2、唐山生态城市建设的重点内容

  生态城市建设的基本内容量多面广,根据资源型生态城市构建的基本特点及注意事项,并结合唐山市的实际情况,其建设的重点应是环境建设,主要应抓好以下环节。

  首先对城市产业的选择引导,对能源、物质利用的结构优化和方式改造。唐山现有的产业结构,正在逐渐地以第二产业为主向以第三产业为主转变,由工业品制造中心转变为对区域进行流通、金融、科技、信息支持的经济中心,唐山城市产业系统应加快这种转变,并有计划地使高能耗、高污染工业企业远离市区。建立生态工业、生态农业。要大力推广节能、节水、节料技术,降低城市资源消费总量,从而达到从源头控制污染产出的目的。

其次是着力营建由生物和人工处理共同组成的环境净化系统。生物特别是绿色植物在城市中具有多种功能,如净化空气、吸附浮尘、减弱噪音、吸收降解有毒物质等等。按环境卫生学的要求,城市绿地覆盖率应在30%以上,而要构成舒适的疗养环境和消除城市“热岛”效应,绿化覆盖率就应达到50%。因此,城市绿地是改善城市景观、美化住区环境的主要因素,而人工净化系统则是城市消除污染的最后手段,应抓住各单位处理达标排放和城市最终排放集中处理这两方面。环境净化系统是生态城市环境的核心环节,也是建设生态城市的关键措施。

  最后是充分发挥社会对生态城市环境建设的支持、保障作用。在制定城市规划时要把建设生态城市、促进可持续发展作为重要原则,对生态项目要同时安排或优先实施。政府要在生态城市中发挥主导作用,要加强相关立法,强化环境保护执法,使自然生态系统和人工净化系统能持续有效地发挥作用。通过宣传和普及生态城市知识,增强全社会的环境意识,把保护环境、美化环境变成居民的自觉行动。

  五、唐山市生态城市建设的基本构架

  一是应用生态学的理论规划设计城市,使城市结构合理,人口容量适当,城市功能协调,追求城市的“质”而不是“量”,对区域有持久的支持能力,与区域发展相适应。

  二是有效保护和充分利用各种自然资源,建立节约型运转机制,有效开发多种再生资源,保护节约水土资源,保护生物资源多样性、共生性,提高能源利用率,使“三废”最大限度地实现少量化、无害化、资源化。

  三是建立具有远见卓识的可持续发展的城市经济结构、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工业实现清洁生产,逐步建立生态工业园,建设发展现代化的“郊区农业”。

  四是以提高人的生活质量为中心,逐步建设完善的社会公用设施和基础设施,尤其要重视防灾、减灾设施体系的建设。城市生态要得到有效保护,环境污染要得到有效控制。

  五是自然与设计相结合,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相融合,生态建筑得到广泛应用,使城市具有宜人的建筑空间环境。保护和继承历史文化遗产,形成唐山市的个性景观,同时培育建设新的城市文化,大力倡导生态价值观,生态哲学,生态伦理。

  六是建立完善的动态调控管理和决策系统,具有较高的自组织、自调节能力和水平,建立良好的城市社会环境。

相关新闻
友情链接:  国务院 住建部 自然资源部 发改委 卫健委 交通运输部 科技部 环保部 工信部 农业农村部
国家开发银行 中国银行 中国工商银行 中国建设银行 招商银行 兴业银行 新华社 中新社 搜狐焦点网 新浪乐居 搜房
中国风景园林网 清华大学 北京大学 人民大学 中国社会科学院 北京工业大学 北京理工大学 北京科技大学 北京林业大学 北京交通大学
城市化网版权所有:北京地球窗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service@ciudsr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