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传播城市化专业知识为己任
2024年06月13日
星期四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德黑兰“城市病”的教训
时间:2014-03-02 23:18:09  来源:新民晚报  作者:沈建华 

  近日伊朗议会通过一项提案,要把首都从人口过多、环境污染严重的德黑兰迁走。德黑兰的“大城市病”非一日之寒。这些年来因为空气污染严重,城市生活多次“停摆”。实际上1989年、2003年和2010年曾多次有过类似的迁都动议,2010年时任总统艾哈迈迪·内贾德还提出过从德黑兰外迁500万人的计划,但显然几乎不可能实施。

  资源环境是制约城市人口承载量的关键因素之一,土地资源、水资源是人口承载量的自然基础,基础设施、生态环境是判断人口承载适宜度的基础条件。城市人口合适承载量是指既满足自身发展需求,又与城市资源环境、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等的承载能力相匹配和平衡的人口容量。城市发展当然需要人口集聚,更需要人口科学调控。人口发展无限放任,将使人口过度膨胀,环境恶化不可逆转,城市安全风险不可逆转。《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全面放开建制镇和小城市落户限制,严格控制特大城市人口规模”,可以说非常及时。

  德黑兰面临的问题是多种因素的综合,包括先天不足、后天失调和毁灭性自然灾害的威胁。德黑兰是当今世界上为数不多的既不临河、也不濒海的首都之一,虽然北距湿润的里海海岸仅100多公里,但被高耸的厄尔布尔士山脉阻隔,首都北、东、西三面都是高山和丘陵,仅向南一面有缺口,面向大片荒漠,城市很难实现与外界的空气交流,上空的污染物长期处于留滞、回旋状态。城市及周边地区年降水量仅230毫米,而且一年中有六个月滴雨不下。伊朗这么一个2500年历史的文明古国,先后有过二三十个首都,直到1795年,德黑兰才固定为伊朗首都。建都当年人口才15万不到,1921年巴列维王朝当政,人口开始大量移入首都区域,到1961年为止,40年间人口已经急剧增加到200万;60年代国王推行“白色革命”,伊朗进入快速工业化和大规模城镇化阶段,其中仅从60年代中期到70年代末,每年人口就增加20万。到巴列维王朝后期,德黑兰已经是伊朗的政治中心和经济中心,全国约30%的行政人员和近一半的大型企业都集中在德黑兰。即使在伊斯兰革命以后,越来越多的伊朗人还在源源不断涌进德黑兰。根据2006年人口统计数据,德黑兰整个都市区1273平方公里,人口1300万,人口密度达到1万人/平方公里,为西亚地区第一大城市。急剧膨胀的人口给德黑兰带来了严重的社会经济后果和生态环境后果。

  由于伊朗政府长期以来实行普惠制的物价补贴和均等的家庭补助政策,对于城市人口,包括无业人口不具备调控能力,再加上汽油价格十分低廉,保有私人汽车成本极低,油品质量控制又不严,德黑兰现在是世界上空气污染最严重的城市之一。德黑兰城址位于多条地震断裂带之上,许多建筑物,尤其是1960年代以前建成的老建筑物都不防震。毁灭性大地震的威胁始终高悬伊朗首都头上。

  我查阅了当地的“德黑兰时报”网络版,发现对于伊朗议会本次决议,鲁哈尼总统行政当局的反应是直截了当反对,理由很简单,“政府没钱”,“财政负担不起”迁都的巨大开支。德黑兰城市化这锅已经“烧僵”的饭看来还得继续“僵”下去,丝毫看不到有任何出路的迹象。德黑兰案例从另一个方面提示人们,对于“严格控制特大城市人口规模”的必要性,决不能掉以轻心。

相关新闻
友情链接:  国务院 住建部 自然资源部 发改委 卫健委 交通运输部 科技部 环保部 工信部 农业农村部
国家开发银行 中国银行 中国工商银行 中国建设银行 招商银行 兴业银行 新华社 中新社 搜狐焦点网 新浪乐居 搜房
中国风景园林网 清华大学 北京大学 人民大学 中国社会科学院 北京工业大学 北京理工大学 北京科技大学 北京林业大学 北京交通大学
城市化网版权所有:北京地球窗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service@ciudsr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