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传播城市化专业知识为己任
2024年06月18日
星期二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三权分离”打开农业经济闸门
时间:2014-01-22 09:54:38  来源:京华时报  作者:杨中旭 

  据新华社报道,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关于农村承包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离”的规定,将再一次推动农村生产力的大释放。其中的关键在于,农地承包经营权的担保和抵押功能重新赋予农民。

  2003年开始施行的《农村土地承包法》中明确规定,通过家庭承包取得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可以依法采取转包、出租、互换、转让或者其他方式流转。11年前的那一次还权赋能,更多只是针对小范围、小规模的农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彼时,中国已经加入WTO,世界工厂的红利开始加速释放,海量农民转入城市做工,农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恰逢其时。

  在那之后,城镇化率从40.5%提高至53.7%,意味着农村人口又减少了近2亿人,农地的大规模集中开始成为可能。去年的中央一号文件中,亦首次出现了“职业农民”字样。

  不过,种粮好手一直颇多苦水,11年前的《农地承包法》尽管准许转让,却没有提及担保与抵押。换言之,种粮好手更多只能通过自身资金发展,担保和抵押一类的金融杠杆难以撬动,农地规模大为受限,职业农民之路依旧漫长。

  这一轮的还权赋能,打开了农业经济的关键闸门,农业生产力释放指日可期。但也要看到,这绝非“三农”问题的终点。

  53.7%的城镇化率,距离75%B80%的城镇化率目标,仍有二三十年的路要走。目前留在农村的6.7亿农民中,仍有一半人将进入城市工作、生活。此时,城市建设用地的紧张,和农村宅基地的浪费,就成为一对此消彼长的跷跷板。如何盘活海量宅基地资源,如何增加城市建设用地供给,已是摆在决策层面前的一组课题。

  此前,国土资源部的消息称,500万人口以上特大城市的用地指标将被严控,正是这一对矛盾的现实写照。无论是十八届三中全会,还是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均提出慎重、稳妥推进宅基地使用权抵押、担保、转让的试点,用意就在于从根本上缓解这一矛盾。

  如果宅基地的还权赋能工作,不能在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离”改革后接力展开,则土地资本化难以推进,农民财产权的落实会受到影响,数亿农民进城的希望也会被拖延。

  也许有人会说,即使农民财产权没有落实,城镇化率依旧一路攀升到了53.7%。问题是,如果统计了户籍人口的城镇化率,这一数字恐怕会下跌。户籍背后附着的社保、教育、住房等保障功能,才是以人为本的城镇化目标最需发力之处。当农民工真正市民化,新型城镇化方可达标。

相关新闻
友情链接:  国务院 住建部 自然资源部 发改委 卫健委 交通运输部 科技部 环保部 工信部 农业农村部
国家开发银行 中国银行 中国工商银行 中国建设银行 招商银行 兴业银行 新华社 中新社 搜狐焦点网 新浪乐居 搜房
中国风景园林网 清华大学 北京大学 人民大学 中国社会科学院 北京工业大学 北京理工大学 北京科技大学 北京林业大学 北京交通大学
城市化网版权所有:北京地球窗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service@ciudsr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