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传播城市化专业知识为己任
2024年04月29日
星期一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面对水危机怎么办?
时间:2014-01-03 14:36:37  来源:城市化杂志  作者:谭少容 叶紫 

01635fc76c6df1e31df34154cecdb5bf.jpg

  法国前总统密特朗夫人、国际著名社会活动家丹尼尔·密特朗在做客强国论坛谈全球化时代人类水资源的保护与共享时说:“如果我们一味延续先前唯利是图的做法,我们将会犯竭泽而渔的错误,……所有的生命将会因此而走向消亡。今天也许我们会说,我们在火星上发现了水的痕迹,但是,我们有没有想过,有一天地球也可能将会面临同样的命运。”我们该从哪些方面入手减少对水资源使用的盲目性和随意性?面对水危机,人类的希望在哪里?

  培养民众的节水意识,提高水资源利用率

  为了应对水危机,实现北方地区水资源的优化配置,我国正在进行着世界上最大的跨流域调水工程——南水北调工程。水利行业的不少专家表示:跨流域调水是在万不得已的情况下采取的手段,水资源开发利用的主要方向应当是节水,提高水利用的效益和效率,建设节水型社会。
在做客央视对话节目时谈到节水的办法,王浩不无风趣地说:“我洗澡都是转着圈洗。在淋浴喷头底下转着圈洗,利用地球的重力,不要让水老冲一个地方,而是很均匀地一边转着圈,一边洗,这样子很省水。用水效率会提高一半。”据说,和王浩院士接触时间长的人都受到了他的影响,不仅转着圈洗澡,而且每次洗手时不直接在水龙头下洗,而是用盆接水洗手,盆里的水还继续用。

  我国人口众多,而水资源相对短缺,国家屡次提出要建设节水型社会,要实现这一目标关键是要改变人们原有的价值取向。王浩说:“我们要敬畏自然,否则必将受到自然规律的惩罚。人们不能无节制的去向大自然索取水资源,而是应当自我克制,千方百计的在社会经济用水中加以节约和保护,不能在今天就将子孙后代的水提前用了。”

  在水价上做文章,强制节水

  水资源如此紧缺,可人们在用水时却太奢侈,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我国的水是低价甚至有些地方是无偿供给的。

  从世界范围看,目前整个亚洲的水价都偏低,我国的水价更低了。在发达国家,人的水费支出一般占到家庭支出的2.5%到3%,工业用水的成本也占制成品成本的3%左右。而在亚洲这一比例一般占到0.8%,我国的比例降到了0.5%—0.6%。

  在我国,水太便宜了,人们自然就不会主动去节水。同时,如果让人一下子养成好的节水习惯又不太现实,还需要发挥强有力的经济杠杆作用。比如通过阶梯水价、提高水价等强制性办法,让人们有节约用水的动力。

  水利专家分析说:“水价的高低直接影响到用水企业和其他经济单位的生产成本,水价较高,企业用水成本达到生产成本的一定比例时,必然对企业的生产利润产生影响。当用水成本很高,以致于用水企业生产无利可图时,企业必须采取节水措施,从而转产,进而促进水资源向用水效率高的企业转移。相反,当水价较低,用水成本不被企业重视,必然导致低效用水和水资源浪费的现象发生。”

  日本东京市采取按管道口径计价、定量供水、超额部分加价收费的制度,不仅制止了盲目用水的行为,而且方便了管理,提高了工作效率,水资源也得到了充分的利用。这一做法值得借鉴。

  加强监管,让水安全、让高耗水户买单

  水利行业方面的人士表示,要加强管理,特别是对整个水资源施行最严格的管理,以此应对水资源的危机。

  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全国政协委员、水利部副部长胡四一透露,我国投入19亿元人民币建设的全国水资源信息管理系统,预计将于2014年底建成并初步投入应用,主要监测取用水、水功能区、省界断面及重要的饮用水水源地。他表示,目前,我国约38%工业用水和70%农业用水还未监测计量,50%的水功能区尚无监测手段,52%的省界断面未开展水质监测。现在要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对“三条红线”的实施进行量化考核,亟需一个完备的监测系统,一套完整的监测信息。

  通过该系统,我国将重点加强水资源监控能力建设,主要是加强取水、用水和排水以及重要的饮用水水源地的监测,能够使得全国取用水总量的70%和80%的重要水功能区的水质状况都得到监测。

  据了解,从建国到现在的几十年时间里,我国并不是没有监测体系。由于检测设施大都建在大江大河,主要的监测对象是自然水循环,比如在防洪、航运、发电、洪水、干旱等过程监测得比较多,对社会水循环,包括供水、用水、耗水、排水,甚至具体到每一个用水户的监测还相当薄弱。

  如何将监管落实到每一个用水户?王浩说:“对家庭和企业用水表监控,企业有自备井的除了在进水口还要在排水口安装监控装置。”他提出将城市各个用水大户全掌握起来,把占总用水量90%的用水户水表管住,然后实行阶梯水价。在基本的用水有保证的前提下,低效的用水就要加倍支付费用,以此进行水资源的总量控制。

  走出“守法成本高、违法成本低”的怪圈

  依法对水资源进行管理,这是一些国家( 地区) 通常的做法。如法国、德国、日本、新加坡、泰国、美国、加拿大等国,为了对水资源进行合理的开发利用,除了制定水资源经济政策,促进水资源的有效利用和保护外,还制定了一整套相应的法律、法规作依据,对水资源起了巨大的保护作用。

  我国也有严格的排污限制,但水污染现象依然很严重,原因何在?水利行业的从业者道出了其中的奥秘:我国陷入了“守法成本太高、违法成本太低”的怪圈。如果要做到达标排放,企业需要花费不小的代价,在设备、工艺、技术等方面大量投入。相反,如果一个企业超标排放,只需要向环保部门缴纳一笔超标排放费,而且这笔罚款仅仅相当于企业达标排放所投入费用的十分之一。在这样的现状下,排污企业超标排放又何乐而不为呢。久而久之,后果可想而知。

  为此,不少专家呼吁,要通过法律、法规明确权力、责任和义务,处理中央、地方、社会群体的利益分配,使水资源管理有法可依。中国矿业大学教授武强说,仅仅采取新的政策或在环保项目中投入更多钱不足以改善水质量,“还需要加强对执行措施的监管”。

  治理水污染,改善水质

  发达国家在经历水污染时非常痛苦,而且治理时间很长。

  英国在1834年流行霍乱,造成几万人死亡,最后查明霍乱是饮用水不安全引起的。为此,当时的英国政府就修建了世界上最大的下水道系统和自来水系统。

  日本的琵琶湖治理污染花了40年时间。美国和加拿大的四大淡水湖泊污染以后,其治理也花了30年的时间。
我国很多地方的水污染治理不能等了,水利部门的人士也说治理水污染要“只争朝夕”。目前,国家在治理方面也有了很大的举措,比如国家的科技专项一共有16个,民用的占到9个,在9个专项中有一项就是水污染防控的专项。这将预示着国家要拿出100多亿元用在科技示范上,将整个河湖水体的污染防治住。另外,全国建设污水处理厂、再生水厂,这些投资也都是以万亿元来衡量的。这将让水污染的势头基本遏制住。

  留住水资源

  在人们的生活用水中,可以通过节水器具的推广,比如节水的龙头、淋浴器、马桶、洗衣机等,留住一部分白白浪费的水资源。在家庭用水时洗菜后的水浇花,洗衣服的水用于擦地、冲厕所,中水回用后循环利用,都是留住水资源的好办法。

  留住雨水资源也正成为一种共识。正如生态人类联合会学术工作委员会主席寇有观所言:“我们最重要的不是建设最强大的排水管网,而是把雨水收集以后储存加以利用,渗补地下水,这样才能保证正常的水循环,保证水资源的供应安全。如果不重视这方面的工作,按照长距离的外地调水,一旦有风吹草动发生问题,我们国家将出现严重的灾难。”

  关于雨水的利用,我国已经有很好的尝试。比如,城市里利用大屋顶积蓄水量,经过滤后让其流入地下,可直接补充地下水;公园的下沉式绿地能很好地利用雨水,在雨水多时可变成一个小蓄水池,水少时草坪就露出来了;城市的路面也在积极用透水沥青修马路,用透水砖做城市土地的防护,降雨时能直接渗入到地下,形成地下水,保护水资源;对地表水,通过兴建水坝、小型水库,也能留住雨水。

  寻找新水源

  水资源危机正成为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一个沉重的包袱,为此世界在积极寻找新水源,进行各种尝试,并取得了积极的成果。

  地球的海洋水量丰富,目前一些国家( 地区) 已投入大量资金建立海水淡化厂,如中东地区建立的海水淡化厂有1000多家,全世界建成的海水淡化厂多达近8000家。海水淡化已成为一些国家工业用水和生活用水的主要来源。与此同时,一些水利专家在积极进行寻找海底淡水的研究和开发工作。在巴林群岛,人们从海底的涌泉中汲取淡水;在爱琴海,一些国家用钢筋混凝土筑起大坝,将海底的淡水加以开发,供农田灌溉和工业、生活用水。科学家们还试图采用钻石油的技术,用于海底的淡水开发。

  从沙漠地下取水已成现实,不少国家从沙漠的深层开采出可供生活饮用的幸福水。科学家们还在非洲的北部撒哈拉大沙漠地下1000多米的深层,发现蕴藏有大量的淡水。

  一些科学家根据雾中含水的理论,提出了截雾取水的方法,并用于实践,收到较好的效果。如加拿大一个雾水处理厂,平均每天可供水1 万多升,在浓雾季节每天可供水达1 0 万多升。这项技术不仅经济,且技术含量不高,便于在一些国家( 地区) 推行。

  南极洲的冰约有1350万平方公里,相当于整个地球上所有河流在650 年间的总流量。南极大陆的冰层,集中了全球淡水资源的70%,如全部融化成水,将可供应全世界人口需用数万年。为此,一些国家的科学家正在进行这一宏伟工程的科学规划,希望这一项工作给人类带来希望。

相关新闻
友情链接:  国务院 住建部 自然资源部 发改委 卫健委 交通运输部 科技部 环保部 工信部 农业农村部
国家开发银行 中国银行 中国工商银行 中国建设银行 招商银行 兴业银行 新华社 中新社 搜狐焦点网 新浪乐居 搜房
中国风景园林网 清华大学 北京大学 人民大学 中国社会科学院 北京工业大学 北京理工大学 北京科技大学 北京林业大学 北京交通大学
城市化网版权所有:北京地球窗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service@ciudsr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