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传播城市化专业知识为己任
2024年04月28日
星期日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着眼粤港澳,谋划大惠州——专访广东省惠州市人民政府李汝求市长
时间:2008-07-24 14:11:33  来源:城市化杂志  作者:顾 晴 

7月的惠州,湿润的空气中略带有些许暑气。在惠州短短三天的调研中,我们深深感受到了著名旅游文学作家武旭峰所说的“作为一个中国人,假如你不知道惠州,那就太孤陋寡闻了;假如你没有到过惠州,那就很难感受到岭南文化的博大精深。”这句话的真正内涵。尽管我们没有时间去感受“罗浮山下四时春”的岭南美景和“笑问‘客’从何处来”的岭南文化,但是“敢道他乡皆不如”的惠州西湖与“天下不敢小惠州”的古城风韵,着实让我们留连忘返……

如果说前国务院总理李鹏在视察惠州时的题词“山川秀邃,五湖环城,浮洲四起,景色宜人。”是对惠州风光的真实写照。那么,身为380多万惠州人民父母官的李汝求市长是如何描绘惠州的现在与未来的呢?

【地理位置】 广东省东南部,珠江三角洲东北端,南临南海大亚湾,与深圳、香港毗邻,是中国大陆除深圳市外距离香港最近的城市。

【规模】陆地面积1.12万平方公里,占珠三角经济区面积的1/4。海域面积4520平方公里,海岸线长236公里,是广东省的海洋 大市之一。常住人口387万。

【历史沿革】有1700多年的历史。自秦始皇33年惠州境内设有博罗县,到隋唐,惠州已是“粤东重镇”,至今1400多年,一直是东 江流域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中心和商品集散地。1988年经国务院批准设惠州市(地级)。

【地位】广东省历史文化名城,在古代即有“岭南名郡”、“粤东门户”之称。
早在十年前,惠州已进入中国大中城市“投资硬环境40优”、“综合实力50强”。近两年先后荣获“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和“国家环保模范城市”称号,使惠州的环境优势更为凸显。

《城市化》:在中国城市化进程和城市群的发展过程中,珠江三角洲一直处于领先的地位,惠州怎样成为珠三角核心城市中的一个增长极?

李汝求:惠州作为珠三角的重要一员,在粤港澳紧密合作区、珠三角经济共同体担当着生力军的重要责任。惠州要成为珠三角的一个增长极,必须强化与周边发达地区的合作,结成“打虎亲兄弟”的利益联盟,形成理念共识、权益共存、资源共享、产业共补的利益共同体,才能在更高层面提升区域竞争力。

随着珠三角发达城市土地资源日益紧张,外商投资开始向珠三角边缘加速转移。惠州在地理区位、开放程度、资源等方面具有很大优势。惠州紧靠香港、深圳、东莞;2008年荣获“中国魅力中小城市”称号,有较高的开放程度和活跃的经济氛围;在全国200个大中城市中,惠州土地资源可利用程度排名第25位左右,水资源供给程度居全国大中城市前3位。

惠州具有海港、空港、铁路、高速公路以及管道运输共同构成的立体交通网,在已有京九铁路和国道省道与广州、深圳、东莞直接相通的基础上,制定了“五横三纵”的高速公路网规划,着力打造珠三角一小时经济生活圈,目前广惠高速、惠盐高速、深汕已建成通车,厦深沿海铁路惠州段、惠深沿海高速、惠莞高速、广河高速惠州段已开工建设;《惠州市城市轨道交通网络规划》已出炉,惠州将加强与珠三角城际轨道交通的联系与对接,使惠州更紧密地融入珠三角城市群,实现同城发展;在接收香港和周边发达城市的经济辐射和承接产业转移方面,具有天然的区位资源和基础设施优势。

惠州的主导产业是电子信息产业、石化、能源以及现代农业等。从信息工业看,惠州与深圳、东莞的电子工业具有同质性,惠州电子工业不仅具备了与深圳、东莞互补的条件,而且为承接其产业转移打下了扎实的基础,尤其是随着普利斯通轮胎项目落户,以及作为亚洲最大的汽车音响生产基地之一,惠州在促进石化、信息两大产业融合方面先行一步,有能力为珠三角发展大汽车工业提供充足的配件配套。

从石化工业看,在中海壳牌和1200万吨炼油大项目的辐射带动下,与大项目配套和衔接的中下游相关产业项目纷纷落户惠州,大亚湾世界级石化区的崛起将为珠三角电子工业的发展提供基础原料;

从能源工业看,惠州具有1200万千瓦装机容量的电力项目,是珠三角乃至广东重要的能源供应基地;

从农业看,实现了由传统型农业向现代特色农业的转变,我们的农副产品,不但保证了我市的市场供应,而且还为珠三角城市、香港、澳门的市场繁荣做出了贡献,已成为珠三角乃至港澳最大、最便利的“米袋子”、“菜篮子”;

从旅游业看,惠州集山、河、泉、湖、海、岛为一体,融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于一身,自然风光秀美,生态环境优势明显。吸引着珠三角及周边广大地区的市民来惠休闲度假旅游,惠州已成为珠三角特别是广州、深圳、东莞等地名副其实的后花园,实现了穗深莞惠的高度融合。

因此,我觉得惠州只有做大做强自身的优势产业,才能与珠三角实现产业互补。

《城市化》:在城市化浪潮中,城市发展的战略规划己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话题。惠州在今后的发展中具有哪些优势?其发展战略的核心内容是什么?

李汝求:惠州自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建市20年来,在推进城市化进程中,始终坚持走有自己特色的工业化道路。一方面实施了“培育大集团战略”,发展了一批大型国有企业集团,如TCL、德赛、华阳等,奠定了电子信息产业的支柱地位。截至2007年底,我市电子信息产业产值突破1000亿元,并连续10年名列全省前3位、全国前9位。

另一方面实施了“引进大项目战略”,先后引进了如中海壳牌南海石化项目和中海油1200万吨炼油等大项目,带动石化中下游企业及相关配套项目30多个,总投资近800亿元,预计到“十一五”末可实现增加值400亿元,石化产业迅速崛起为惠州的另一支柱产业。在这两大支柱产业的带动下,惠州工业化水平不断提高,2007年全市工业增加值611.5亿元,占全市经济总量的55.3%,基本进入工业化中后期阶段。

在工业化不断推进的同时,惠州市致力于城乡基础设施建设,不断优化经济社会发展环境,城市功能日益完善,城市化进程不断推进。特别是近几年来,惠州大力实施“南进北拓、东西延伸”的城市发展战略,城市建成区面积达到155平方公里,是20年前惠州建成区面积的12倍多。城市化水平随之提高,2007年全市城市化率达61.2%。

惠州在今后发展中具有五方面的优势:一是区位优势。惠州是华东、粤北、粤东地区进入香港、深圳、广州的陆上交通要冲,也是中国大陆除深圳外距离香港最近的城市,并与广州、深圳、东莞等发达城市接壤。是承接香港、深圳、东莞等发达城市的经济辐射和产业转移的首选地。

二是自然资源优势。惠州土地资源丰富,陆地面积占整个珠三角的1/4,存量土地占全省的1/3左右,人口密度与土地开发强度都较低。海域面积4520平方公里,海岸线长236公里,具备发展临港大工业、仓储物流业和滨海旅游业的良好条件。广东三大水系之一的东江和西枝江横贯全市,流径长265公里,淡水储藏量85.1亿方,水库容量超过16亿方,水资源的可利用程度高,水源供给程度居全国大中城市第3位。

三是生态环境优势。惠州拥有众多的风景名胜,人口相对较少,生态保持良好,环境容量较大。从2001年起,惠州先后荣获“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

四是产业结构优势。惠州是国家首批电子信息产业基地。随着中海壳牌南海石化项目建成投产,与其配套和衔接的中下游相关项目纷纷落户,“世界级石化新城”雏形初具。惠州初步形成了以石油化工、电子信息为支柱产业,汽车零配件、纺织服装、能源、建材、制鞋、制药等产业共同发展的“2+6”现代产业体系,良好的产业结构发挥出巨大的产业聚集效应,吸引着相关行业的生产要素迅速向惠州聚集。

五是人文环境优势。惠州是广东省历史文化名城,从古代罗浮山道佛共存,到现代惠州人奉行的“新客家,老客家,来到惠州就是一家;本地人,外地人,在惠州工作就是惠州人”,无不标示着惠州文化的兼容性和多样性特色,从而吸引着来自全国各地的资金、技术和人才,为未来的经济发展提供有力的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

惠州未来的发展战略可以用这样五句话来概括。

第一句话“锁定‘一个目标’”:指“十一五”期间,全市实现宽裕型小康,中心城区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

第二句话“围绕‘两大主题’”:指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

第三句话“办好‘三件大事’”:指到2011年经济总量上再造一个惠州(全市GDP达到1800亿元)、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力争今年夺取“全国文明城市”奖牌)、成功承办2010年第13届省运会。

第四句话“打造‘四个区域性中心’”:指打造区域性石化数码产业中心、区域性商贸物流中心、区域性特色农业中心、区域性文化休闲旅游中心。

第五句话“实施好‘五个五年行动纲要’”:指实施新农村建设五年行动纲要、全民创业五年行动纲要、工业园区建设与技术创新五年行动纲要、文化建设五年行动纲要、和谐社会建设五年行动纲要。

《城市化》:为提升惠州在珠三角的优势和竞争力?惠州将怎样打造“四个区域性中心”?

李汝求:按照省党代会提出要大力发展区域性中心城市,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要求,惠州将充分发挥区位、资源、环境、基础、产业等优势,打造“四个中心”,把惠州建成珠三角与粤东的区域性中心城市。

第一个是石化数码产业区域中心。石化产业方面:自2002年以来,陆续建成投产的石化项目有12个、在建筹建的还有22个,总投资780亿元。中海壳牌石油化工有限公司将在明年增资1亿美元,80万吨乙烯扩大到110万吨。中海油1200万吨炼油今年要建成投产,2009年还将再上1000万吨炼油项目。根据大亚湾的长远发展目标,预留石化产业发展包括石化中下游产业扩张的土地资源和环境容量。我们要把大亚湾建成国家级甚至世界级的石化产品生产基地、供应基地和研发基地。

数码产业方面:拥有电子信息企业1000多家,规模以上企业385家,2007年完成工业增加值210.6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的47.8%,成为世界最大的彩色电视机、电池、镭射光头生产基地,亚洲最大的电话机、电脑主板生产基地,中国最大的汽车音响、高级电工产品生产基地之一。2010年,全市电子工业产值将突破2000亿元。前不久,备受关注的TCL液晶电视模组项目奠基动工,将对促进惠州电子信息产业优化升级,提升产业创新能力,增强产业发展后劲起到强有力的推动作用。

第二个是现代商贸物流区域中心。今后几年,我们构建包括“五横三纵”高速公路、港口、铁路、机场在内的立体大交通格局,打造地区物流强势平台,促进港口、铁路、航空物流业全面发展。以香港和记黄埔集团加盟惠州港建设和惠州机场复航为契机,集中力量发展大型集装箱码头货运,承接盐田港集装箱货运市场的分流,带动港口物流业的大发展。大力推进平潭机场改建进程,围绕“货运为主、客货两用支线机场”的定位进行改造和招商引资,聚集空港保税、高科技产品流通加工等物流企业。大力扶持素质高、有发展前景的现代物流龙头企业和大型综合性物流园区,提升我市物流业的总体水平。加快建设以石化电子、纺织服装、鞋类、农副产品、建筑材料等为主的现代物流基地。积极推进孚宝物流仓储、农产品物流配送中心、大亚湾国际物流园等物流平台建设,在大亚湾纯洲岛填海打造新的港口仓储物流区。积极引进或嫁接国内外知名大型物流企业或连锁商贸企业,围绕农产品生产基地,积极发展大型农产品专业物流市场。

第三个是现代特色农业区域中心。近年来,我市已建成一批布局合理、特色明显、优质高效的农产品生产基地,培育了惠州梅菜、甜玉米、马铃薯、韭黄、荔枝、龙门年桔、特色蔬菜、花卉等八大特色农产品。目前,惠州已成为内地最大的供港蔬菜种植基地,连续7年位居内地同类产品供港量之首,每年还有水果2万多吨、冰鲜鱼近万吨、生猪近30万头、活鸡80多万只供应香港,生猪、水产品以及家禽等约占香港市场的1/3。惠州的农产品已经在区域内形成了较强的市场优势、品牌优势。我们将按照现代农业八大目标,进一步扩大八大特色农产品种植面积,力争到2011年达到200万亩,为粤港澳地区提供更多优质安全的农产品,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推进新农村建设。

第四个是文化休闲旅游区域中心。惠州旅游资源丰富,是珠三角东部生态环境最优美的城市。我们正在全面实施“3510”工程,五星级酒店群、森林度假胜地、温泉度假之都、顶级商务休闲基地和国家级旅游区域“五大旅游顶级品牌”建设正在大跨步前进,几年内,惠州的五星级酒店数量将增加到近20家。温泉项目已具备一定规模,按四、五星级标准修建的温泉度假酒店已经有6个,投资数十亿元的矮陂温泉、富力永汉温泉等一批大项目正在建设。未来几年还有近10个投资10亿元以上的高星级温泉大项目建成,“温泉之都”将成为我市旅游的亮点,总投资35亿元、总建筑面积七十多万平米的惠州华贸中心已破土动工。还有,我们计划已久的东江游项目将于中秋节前正式运营。到2011年,全市预计接待游客人数250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200亿元以上,将成为广东省文化休闲旅游强市之一。

《城市化》:惠州拥有大亚湾这一优良海港,这为惠州发展外向型产业提供了便利。那么,惠州在外向型产业经济方面取得了哪些成就?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有多少?

李汝求:惠州在外向型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以电子信息、石油化工为龙头的优势产业。在两大龙头的带动下,汽车零配件、纺织服装、能源、建材、制鞋、制药等产业正在不断发展壮大,形成了“2+6”现代产业体系,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至今年5月,全市已有港、澳、台、美国、英国、丹麦、日本、荷兰、加拿大、澳大利亚、韩国等52个国家和地区在惠州投资,已有8000多家外资企业,累计实际利用外资总额180.2亿美元。其中外商直接投资项目7356宗,合同利用外商直接投资228.2亿美元,实际吸收外商直接投资150.03亿美元。全球500强中累计有28家公司在惠州投资项目43宗。

今年上半年,在面临诸多压力下,我市利用外资工作依然呈现出快速增长的态势,1-5月全市累计新批外商直接投资项目127宗,吸收外商直接投资合同外资85866万美元,同比增长37.1%,高出全省平均增幅23.4个百分点;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51874万美元,同比增长37.3%,高出全省平均增幅15.5个百分点。而且质量不断提高,主要表现为:一是单体项目投资规模不断扩大。今年1-5月,平均单个项目吸收外商直接投资合同外资金额为676.1万美元,与去年同期相比增长1倍。二是大项目增多。1-5月,全市新设和增资超千万美元项目29宗,吸收合同外资8.8亿美元,同比增长1.1倍。三是吸收外资的行业结构进一步优化。1-5月,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吸收合同外资和实际外资分别增长1.7倍和1.1倍。

《城市化》:从目前来看,惠州应该是一个工业很发达的城市,其中有中海油、壳牌石化这样的工业区。那么,在发展工业、建设工业城市的同时,是如何建设绿色城市的?

李汝求:惠州在发展工业、建设工业城市的同时,不断改善惠州投资和生态环境。2005年11月,市委、市政府做出建设绿色生态惠州重大战略决策,用三年时间,投资4.15亿元,建设城市森林公园、“一环九线”绿色长廊、东江生态休闲公园、沿海防护林和滨海红树林等重点生态工程,全力打造绿色生态惠州。2007年起我们又投入了3个亿,建设“5个100”(100个高标准森林公园建设工程,100万亩阔叶林造林示范工程,东江、西枝江惠州流域100平方公里水源涵养林建设工程,100公里路树改造工程,100万亩桉树、残次林改造工程),进一步改善市容面貌,进一步提高环境质量,全力打造绿色“惠民之州”。

为了加强环境保护和绿色生态惠州建设,我市实施环境保护“三三三二”战略,即:“三个保持”:实现经济总量再造一个惠州的同时,保持环境总量基本稳定;经济社会高速发展的同时,保持环保主要指标基本稳定;城市发展、人口增加的同时,保持饮用水水质基本稳定。“三个防止”:大力承接珠三角产业转移的同时,防止污染耗能企业进入惠州;大力发展石化数码产业、第三产业的同时,防止环境生态恶化;大力推进农村城镇化的同时,防止污染面源向山区扩散。“三个提升”:积极开展节能降耗工作,提升环境总量水平;积极开展“三废”处理,提升节能减排能力;积极开展绿色生态惠州建设,提升生态和谐指数,实现经济社会与环境保护协调、健康发展。“两个确保”就是:确保国家环保模范城市成果得到巩固提高,确保责任考核列入全省前两名。

《城市化》:惠州怎样推进自主创新和节能减排,增强产业与环境的综合竞争力?

李汝求:惠州市积极实施“科教兴市”和“自主创新”战略,促进了科技事业的快速发展,自主创新能力显著提高,科技进步已成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助推器,各项科技指标大幅度增长,科技创新能力进入省“第一集团”。2003年、2007年两次获得“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称号。由中国城市发展研究会主持研究的《中国城市自主创新科学评价》专题项目综合评测结果表明,我市在全国400多个地级市中列第七位。目前,我市拥有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192家,民营科技企业165家,组建市级以上工程技术中心67家。2003年以来,获国家、省、市级科技进步奖和专利奖共116项。2007年,全年高新技术产品产值达1146.8亿元,科技进步对工业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54%。

在推进自主创新的同时,惠州市始终坚持科学发展,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放在新型工业化发展战略的突出位置。抓好节能减排工作做到了:迅速抓好源头控制;迅速抓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迅速抓好重点领域的节能降耗;迅速抓好污水处理厂和配套管网建设;迅速抓好节能管理队伍和机制建设。更加重视工业产业结构升级、第三产业发展、循环经济发展和淘汰落后产能。

2007年,我市共建成11座生活污水处理厂并投入运营,处理能力37.15万吨/天,全年新增处理生活污水5288.7万吨,新增削减COD9531.5吨,另有13座污水处理厂目前也在加紧推进。城镇生活垃圾处理基本实现“资源化、减量化、无害化”目标。全市共建有8个空气自动监测站、2个水质自动监测点和252个工业污染源自动监测点,初步建成了全市环境质量和重点污染源的自动监测和预警预报系统。全市共受理项目环保审批业务2235宗,因不符合环保要求否决228宗,否决率达10%。

目前,全市有国家、省、市三级自然保护区36个,自然保护区覆盖率达13.9%,森林覆盖率近60%。共建有9个省级生态示范村镇(园)、43个市级生态示范村镇(园),建成国家级绿色社区1个,省级绿色社区2个。

通过坚持资源节约和污染治理并举,推进污染减排工作,加大城市环境建设和保护力度,惠州的生态环境质量得到明显提高,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同时,基本实现了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为下一轮的大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环境资源保障。2007年,全市城镇空气质量达到国家空气质量二级标准,东江干流惠州段水质和城市饮用水源水质达到国家地表水环境质量Ⅱ类标准;全市主要污染物化学需氧量减排7305吨,二氧化硫排放增加量控制在2960吨以内,较好地完成了省政府下达的减排目标;工业增加值能耗同比下降0.91%,森林覆盖率高达59.2%,新增城市公共绿地面积147.2万平方米,惠州的生态环境优势日益凸现,发展后劲更显强劲。

《城市化》:惠州怎样加大城市建设和文明创建力度,确保文明城市测评顺利达标?

李汝求:全国文明城市是反映城市三个文明建设水平的最高的综合性荣誉称号,是城市形象和发展水平的集中体现,惠州把创建文明城市当作实践科学发展观,建设“惠民之州”的重要载体,聚全民之智,举全市之力,同心同德,着重打好后劲牌、生态牌、和谐牌,全力推进全国文明城市的创建工作。

一是建设管理并重,锻造宜居环境。为进一步拉开城市发展框架,建设组团式山水生态城市,2003年,我市调整行政区划,将惠阳和大亚湾纳入市区范围,市区面积从419平方公里扩大到2672平方公里,逐步形成了行政文化、旅游观光、民俗文化、临海工业等组团式、功能化的城市区域,区域组团之间有青山、湖泊、森林公园等自然生态环境相连接,既保持了自然生态原貌的完整性,又避免了城市建设“挤成一堆”的弊端,一个山水优美、生态和谐的组团式的城市风格日趋舒展明朗。

这几年,惠州市坚持建设管理并重。从惠州体育馆、慈云图书馆、东江水利枢纽工程、合生大桥,惠河、广惠高速公路及惠澳大道、惠淡大道等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到七大出口道路整治、两江四岸规划建设,以及全市34个森林公园和6个国家级、省级风景名胜区及自然保护区建设,西湖、红花湖等重要自然景点的适度开发,再到几乎所有的市民走出家门数百米就可以见到的公园和广场,城市功能和形象得到了进一步改善。

二是广泛宣传动员,引导全民参与。坚持多管齐下,抓好宣传发动鼓劲工作,努力扩大创建文明城市的市民参与面和群众知晓率。在抓好主流媒体日常宣传的基础上,广泛采用公益宣传、社会宣传、网络、声讯短信、宣传海报等各种载体,以及举办以文明为主题的大型文艺节目,把创建文明城市的信息覆盖到社会的每一个角落,覆盖到每一个社会成员。

三是拓展活动载体,强化市民教育。惠州市始终把提高市民文明素质,作为创建文明城市的根本性工作和基础性工程来抓。以贯彻《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为重点,深入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和“爱国、守法、诚信、知礼”现代公民教育,今年全市开展“机关作风建设年”活动、“讲文明、树新风”系列活动等,向全社会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扎实推进和谐文化建设。

四是坚持文化引领,推动文化繁荣。惠州作为广东历史文化名城,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近年来,我们着力实施文化精品示范工程。开发利用民间艺术、民俗文化和历史文物古迹等文化资源,建设乡土气息浓郁的龙门农民画等现代民间艺术基地。相继建成了慈云图书馆、东纵纪念馆、东江民俗文物馆、科技馆、博物馆新馆、文化艺术中心等一大批文化设施,涌现了大型文献片《东江纵队》等一大批有影响的文艺作品

总体而言,通过创建工作,我们进一步提升了城市形象、增强了城市综合竞争力,提高了市民的素质和城市文明程度,使经济发展、文明进步、和谐建设的文明成果更好地惠及全市人民。下来,我们还将进一步加大城市建设和文明创建力度,更加全面、深入开展创建活动,以确保全国文明城市测评顺利达标。
 
 

相关新闻
友情链接:  国务院 住建部 自然资源部 发改委 卫健委 交通运输部 科技部 环保部 工信部 农业农村部
国家开发银行 中国银行 中国工商银行 中国建设银行 招商银行 兴业银行 新华社 中新社 搜狐焦点网 新浪乐居 搜房
中国风景园林网 清华大学 北京大学 人民大学 中国社会科学院 北京工业大学 北京理工大学 北京科技大学 北京林业大学 北京交通大学
城市化网版权所有:北京地球窗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service@ciudsr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