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传播城市化专业知识为己任
2024年04月25日
星期四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面对治霾,要有打“持久战”的心理准备
时间:2013-12-01 18:27:29  来源:新京报  作者:李代祥 

  最近,河北、北京等多个地方先后宣布启动空气污染(雾霾)人群健康影响监测项目。由于涉及人们的健康,又含有“空气污染”、“雾霾”等醒目字眼,自然引起广泛关注。

  人们对此表现出来的欣慰,是对政府部门的积极回应。就在上个月下旬,国家环保部和京、津、冀、鲁、晋、内蒙古等六个省区市开会,出台了诸多治理雾霾的举措。当时,社会同样寄予厚望。

  群众的期盼和愿望,是政府工作的目标和动力。但是,在治霾问题上,一些人所透露出来的急迫态度,则殊不可取。

  必须看到,空气污染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受天气、地理等自然因素影响,也受人类生产、生活等人为因素影响。这就决定了空气污染的治理会存在着复杂性和不确定性。正由于这样,对治霾还是要保持一颗平常心,切勿过于急迫、乐观,甚至堕入急功近利的狂欢之中。

  就在上个月,六省区市提出各自未来几年的工作目标,包括关停多少厂矿,治理多少黄标车等,林林总总的举措,达到成百上千条。各省对于五年之后PM2.5治理所要下降的目标比例:京津冀各下降25%,晋鲁各下降20%,内蒙古下降10%。河北还提出“争取五年甩掉重污染的帽子”。这些目标和举措,体现出政府治霾的决心,给社会传递出极大信心。不过,治霾的难度,还是要有充分的估计。

  西方谚语说:“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套用这个道理到空气问题上,不仅可以用来说明污染不是短期造成的,也同样可以用来说明,治污也难以短期完成。空气污染治理是复杂的系统工程,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绝对会是一场艰苦卓绝、旷日持久的鏖战。

  今年三月的全国“两会”期间,有专家接受媒体采访时就说,北京的雾霾治理,预计需要18年时间。这话可能让人听起来“不爽”。但冷静思之,却不无道理。英国伦敦曾经也经历过空气严重污染的发展阶段,治理起来就用了20年时间。我们有决心和努力,或许可以缩短18年这个时间,但作为空气治理需要长期艰苦努力的科学规律,我们很难违背。

  如今,民意的作用更加突显。人民的期待甚至是网民的情绪,都可能成为汹涌的“民意审判”,直接影响到相关单位和部门的决策和实际工作。为此,在治霾问题上,强烈的急功近利态度很可能对政府产生压力,逼迫一些地方为了进度无视民生,甚至采取极端手段达成目标,或者难以完成现实目标而“数字出政绩”。如此种种,都对治霾的实际工作不利。

  最近有专家说,接下来的一二十年里,我们可能得常常与雾霾相伴。这的确是个无奈的现实。我们需要有与雾霾长期作战的心理准备,少一点焦虑、多一点平和,少一些急迫埋怨、多一些理性务实。

  同呼吸,共责任。面对空气污染,政府已经行动了。作为个人,我们也该做些什么。少开一天车、少吃一次烧烤,都是改善空气的一种努力。每一个细小付出,都会有点滴收获,最终汇成环境改善的洪流,换来绿水、青山、蓝天、白云,换来我们自由畅快的呼吸。

相关新闻
友情链接:  国务院 住建部 自然资源部 发改委 卫健委 交通运输部 科技部 环保部 工信部 农业农村部
国家开发银行 中国银行 中国工商银行 中国建设银行 招商银行 兴业银行 新华社 中新社 搜狐焦点网 新浪乐居 搜房
中国风景园林网 清华大学 北京大学 人民大学 中国社会科学院 北京工业大学 北京理工大学 北京科技大学 北京林业大学 北京交通大学
城市化网版权所有:北京地球窗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service@ciudsr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