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传播城市化专业知识为己任
2024年05月16日
星期四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今年的雾霾天气来得有点早
时间:2013-10-06 21:01:07  来源:中国网  作者:王旭东 

  记者近日从环保部获悉,针对京津冀地区灰霾严重现象,在《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中,对京津冀地区提出了更严厉的要求。在污染物排放、能源结构、科学应对、加强监督等方面制定了明确指标,预计到2017年底,京津冀地区细颗粒物浓度下降25%。(10月3日新华网)

  今年的雾霾天气来得有点早,是侵袭,更是“提醒”。治雾霾是环境保护的不二选择,是生态文明的前提条件。吸进去的是“毒气”,呼出来的是“怨气”。免于PM2.5恐惧的自由,是公民的环境权利和环保诉求。过去,我们稀里糊涂吸进PM2.5;如今,随着监测的常态化,我们可以明明白白吸进PM2.5。监测是手段,改善空气质量是目的;公开是手段,促进环境保护是目的。

  治雾霾会产生经济发展上的“阵痛”。落后产能的汰淘会拉低GDP的增速,搭高环境准入门槛会增加企业成本,深化污染减排会增添企业“负担”……但是,与人类的健康相比,与清洁的空气相比,与地球的安危相比,都是微不足道。我们眼里不能再揉进PM2.5,这是一种保护健康的自救,一种拯救环境的鞭策。痛下决心,降低PM2.5,别无选择。期待着PM2.5数值的“量变”,能够引发空气质量的“质变”、环境保护的“质变”,以至于经济发展的“质变”。

  PM2.5下降,科学发展上升。有专家分析,PM2.5数值创“新高”与生产方式的改变、生产结构的调整不到位、能源结构过度依赖煤炭有很大关系。PM2.5治理要成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契机,或者说,让“转变发展方式”呼吸新鲜空气,精神饱满地践行。GDP主宰的时代,让发展蒙上“雾霾”;汽车时代,让尾气充斥街巷;城市盲目建设,尘土飞扬……PM2.5超标,尤其是严重超标,折射出的是发展的不尽科学合理,一些经济政策的“跑偏”,有些地方的政绩观“被污染”。

  用“政策阳光”驱散雾霾。阳光驱散雾霾,是自然现象与自然规律。改善空气质量,提升生态文明,关键在于“政策送阳光”、政策驱雾霾,以及政策的净化功能。鉴于此,政策的“能见度”必须提高。唯有用与时俱进的政策进行调节与净化,才能让“转变发展方式”不再是口号,让新鲜空气、清新空气不再是奢侈品,让生态文明实至名归。“政策阳光”首先需要决策与制定的公开透明,“见阳光”,让民意民智参与其中。只有当政策“不揉PM2.5”,政策不再是“雾”里看花,才能用政策的清新来驱散发展的雾霾。

相关新闻
友情链接:  国务院 住建部 自然资源部 发改委 卫健委 交通运输部 科技部 环保部 工信部 农业农村部
国家开发银行 中国银行 中国工商银行 中国建设银行 招商银行 兴业银行 新华社 中新社 搜狐焦点网 新浪乐居 搜房
中国风景园林网 清华大学 北京大学 人民大学 中国社会科学院 北京工业大学 北京理工大学 北京科技大学 北京林业大学 北京交通大学
城市化网版权所有:北京地球窗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service@ciudsr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