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传播城市化专业知识为己任
2024年04月26日
星期五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湿地保护面临五大难题 龙江湿地旅游不可过度开发
时间:2013-09-29 22:51:16  来源:生活报  作者:周际娜 李佳 

  龙江湿地旅游 不可过度开发

  湿地保护如何守住红线保住底线?十余位专家建言——

  五大难题待解:严重缺水 法规滞后 开发冲动 人鸟争食 资金短缺

  “当下,我省湿地保护形势非常非常严峻,尽管湿地退化和消失的速度正在减缓,但没有从根本上扭转这一趋势。”座谈会上,在谈及我省湿地现状时,黑龙江省林业厅湿地保护管理中心副主任康铁东心情急切,一连用了两个“非常”。

  记者了解到,2012年我国权威学术杂志《科学通报》中发表了一篇名为《1978年-2008年中国湿地类型变化》的论文,国内十余家相关机构调查结果显示,仅2000年至2008年,黑龙江省湿地面积就缩减1325平方公里,湿地保护形势不容乐观。康铁东向记者坦言,目前我省湿地保护设立“红线”和“底线”的工作正在推进中,但尚未最终确定具体数字,“虽然2010年我省在开展第二次湿地资源普查时,对外发布我省湿地面积为556万公顷,但把这个数字作为‘红线’或者‘底线’似乎都不太现实,难度很大!”

  同样为湿地忧心的还有于志峰和谷金学,作为国家级湿地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局长,他们分别是扎龙湿地和大沾河湿地的“当家人”,两人虽然相距数百里,却整日为同样的困扰而发愁,本次座谈会上,他们抱怨的内容也相当一致:“难啊,太难了,这个家真是不好当啊!湿地保护面临的问题实在是太多了!”

  难题一:严重缺水

  “肾”在衰竭 扎龙湿地靠补水“续命”?

  湿地被称为“地球之肾”,它的功能之一是涵养水源。然而近年来,我省湿地却频频遭遇水危机,面积日益缩减。缺水不仅让湿地陷入名不副实的窘境,更意味着“肾坏了”。

  “这么多年,如果不靠补水支撑,湿地萎缩面积就会更加严重!”扎龙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局长于志峰告诉记者,1999年至2002年,扎龙湿地及其水源补给地乌裕尔河和双阳河流域曾遭遇大旱,2000年湿地又发生了大火,致使湿地有水面积逐渐萎缩。随后,省里启动了扎龙湿地应急调水工程,十多年来累计向扎龙湿地补水17亿立方米。“如今在扎龙湿地保护区的21万公顷中,正是通过补水,才让有水面积达到了17万公顷。”于志峰感慨道。

  除了天灾,还有哪些人祸威胁着“地球之肾”?

  省林业厅湿地保护管理中心副主任康铁东给出的答案虽然“血腥”却很形象:“挖肉”、“扎脖”和“放血”。他解释说,“挖肉”是直接将湿地开垦成耕地,这种现象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很常见,但现在已经基本杜绝或者很少见了。“扎脖”则是指在湿地保护区上游修建各种水利工程,这也是目前造成湿地水源减少最主要的一个原因。“一直以来我们治水的思路就是建大坝,现在连一些三四级河流都在建坝修水库,以扎龙湿地为例,目前扎龙上游修建了大大小小的水库60多个,截流用于工农业生产,水可是湿地的灵魂,上游把水都截走了,下游的湿地能不‘死’吗?”除了地表水流失,湿地还面临着看不见的威胁,这种威胁来自于湿地地下水水位逐年下降。康铁东认为,在湿地内或周边大规模地抽取地下水,这无异于在给一些湿地“放血”。

  对湿地“挖肉”、“扎脖”和“放血”的直接后果,康铁东同样感触很深。去年,康铁东带着几位从中央来的专家去挠力河湿地参观时,当地的工作人员把他拉到一边,并小声提醒:“领导,您可千万别提坐船的事儿,咱这儿的水已经断流了!”

  难题二:法规滞后

  缺少后盾 湿地难凭法律“保命”?

  森林、海洋和湿地,是地球上的三大生态系统,但三者的待遇却明显不一样。其中,森林有《森林法》护佑,海洋靠《海洋法》守卫,唯有湿地“姥姥不疼舅舅不爱”,目前,我国还没有专门的法律对它进行保护。

  2003年,我省率先出台了《黑龙江湿地保护条例》,成为了国内第一个为湿地设立地方性法规的省份,这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我省的湿地资源。但地方性法规毕竟不是国家的法律,“没有法律作为强大后盾,遇到违规开发湿地的行为,有的没有依据,有的处罚力度不够。”扎龙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局长于志峰告诉记者,一旦发生违规行为,他会要求责任人恢复原貌,“但恢复谈何容易!破坏一亩湿地,只需要几个小时,而恢复原生态却需要几十年甚至成百上千年!”

  另外,于志峰一直颇为纠结的是,扎龙湿地保护区的地权和管理权相分离。扎龙湿地位于齐齐哈尔、大庆(林甸、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两县)等市县的交叉地带,“扎龙保护区共有21万公顷,管理权虽然在我们手上,但实际上湿地管理局只有2100亩的土地所有权。”这让于志峰在行使保护权时,明显感到“底气不足”。

  与扎龙湿地相比,被誉为“白头鹤之乡”的大沾河湿地保护区似乎要幸运一些。大沾河湿地主要是森林沼泽,属于国有重点林区,不存在土地权争议问题。最重要的一点是,它能受到法律的庇护。“大沾河湿地受我国《森林法》的保护,哪怕是动一平方米也要经过严格审批,因此以前没有发生过大规模侵占事件,目前也没有任何开发利用湿地的项目。”省森工总局野生动植物保护处副处长张杰说。

  记者了解到,为了完整保存白头鹤繁殖栖息的原始森林湿地生态系统,从2005年起,沾河林业局对大沾河湿地自然保护区全面停伐,保护区涉及的9个林场、596个林班,停止一切生产经营活动。虽然有《森林法》保护,但这并不意味着林区湿地保护就可以高枕无忧,“我下去检查时,发现个别地方仍存在着一些‘扩地边,拱地头’的现象,看得我特别心痛!”张杰气愤地说。

  难题三:开发冲动

  “战斗”不息 湿地周边仍有潜在威胁?

  当下,龙江湿地虽然设立了80余处湿地自然保护区,但保护区周边仍面临着潜在的开发威胁。与这些潜在威胁“做斗争”,成了落在湿地保护者肩上的重任。

  在本次座谈会上,扎龙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局长于志峰指出,“关于湿地开发问题,一是指农业开发,二是旅游开发,它们对湿地的影响很大。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人们吃不饱饭,所以大搞农业开发,当时湿地开垦主要是农民的个体行为,那是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下不得已而为之的。但现在不同,问题的关键不在农民。”

  于志峰告诉记者,在扎龙湿地保护区内,每个村里都有一名管护员,一旦村民“有动作”,马上就会被发现并被制止。现如今,在保护区周边仍存在一些零星的开发行为,对保护区管护工作造成了威胁。

  “湿地可以搞生态旅游,但一定要严格分区,湿地保护区分为核心区、缓冲区、实验区,搞旅游只能在湿地保护区边缘区域进行,比如齐齐哈尔、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林甸,其中核心区和缓冲区是万万不能碰触的‘红线’,越界行为则是坚决不能允许的!”作为管理者,于志峰十分理解地方政府的“苦衷”,“地方政府想要增加旅游收入、改善民生,这其实没有错”,但作为湿地的“守护者”,理解并不意味着支持。于志峰认为,“湿地开发不能只看眼前的利益,还得考虑长远利益,湿地一旦遭到破坏,短时间内很难得到恢复,这可是关系到子孙后代的大问题,我们绝对不能做出对不起子孙的事!”

  难题四:人鸟争食

  保持原生态

  湿地保护区移民有多难?

  建立湿地保护区,犹如给湿地加上了一层“金钟罩”。但保护区并非无人区,以扎龙湿地为例,目前湿地核心区里仍居住着13个村屯的5400多个“原住民”,“人在先,圈在后”令湿地保护陷入了尴尬的困局。

  扎龙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局长于志峰听老人们讲,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扎龙湿地的各类鸟群可以用铺天盖地来形容,家家户户备着几口大缸,专门腌鸟蛋吃,“听说当时一天转下来,就能拉回来一大船。可如今,保护区内的鸟巢不见了,因为鸟少了!鸟为何少?因为鱼少了!鱼哪去了?鱼进了人的肚子里!”

  据了解,扎龙湿地的绝大多数村民只有两个经济来源,一是割芦苇,二是捕鱼,割芦苇导致湿地内的积碳减少了,原始状态遭到破坏,而过度捕捞对湿地的危害更大。于志峰在保护区内检查时发现,很多村民都在用网眼密集的绝户网捕鱼。不给鱼留活路,就意味着不给鸟留活路。人鸟争食的最终结果,表面上是鸟败了,但食物链的断裂,意味着人类也未必是真正的赢家。

  “要想保持扎龙湿地的原生态,就一点儿都不能破坏。”道理摆在那儿,但于志峰却有心无力,“首先解决人地矛盾是个难题,要么补,要么迁,不花钱就解决不了问题。如果不补偿,那让以割芦苇和捕鱼为生的村民怎么活?如果将他们迁走,那迁出之后的出路等问题又如何解决?仅凭地方政府的财力基本很难实现。”

  稍感安慰的是,等了这么多年,于志峰总算盼来了一个好消息,2012年国家发改委已经立项,将扎龙湿地保护区内的5个村屯纳入了拆迁规划,“拆迁工作正在逐步推进中,但尚未完全实施,具体时间目前还不好说,不管怎么样,总算是看到了点儿希望。”

  难题五:资金短缺

  没钱没编

  湿地保护区“手头紧”?

  进入大沾河湿地自然保护区,在水清流急的大沾河岸边,一个“托起未来”的大型雕塑已经立在那里将近十年了。可是托起湿地的未来,究竟要靠什么?不能只靠保护湿地的决心和口号,没有资金支持和人员保障,一切都是空谈。

  扎龙湿地和大沾河湿地成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后,向国家申请投资,陆续开展基础设施建设,购置监测设备等。基础建设资金基本到位后,保护区里的“物”有着落了,但后续资金和人的问题却始终没能解决。

  “缺钱是我们这些湿地保护区管理局面临的共同难题,也是目前急需解决的问题,不能只让马儿跑不给马儿吃草啊!”大沾河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局长谷金学向记者抱怨道。2010年,国务院办公厅63号文件规定,财政部国家级管护基础设施建设投资由发改委统筹安排,日常管理纳入省级财政预算。几年来,谷金学拿着这份文件四处“求援”,却频频碰壁。“我找到了省编委,省编委的人说,让我先去财政厅,财政厅给钱他们就给批编制,我又去了财政厅,结果财政厅说得先让省编委给编制,没有编制就不能给钱。没有机构就没有编制,没有编制就意味着湿地保护无组织保障。两个部门一直在‘踢皮球’,我们几个管理局做了很多努力,但至今还是没有结果。”

  对此,省森工总局野生动植物保护处副处长张杰也颇感无奈,省森工共有9个湿地保护区,其中5个为国家级湿地保护区,其余4个为省部级,目前基本无资金投入,这9个湿地保护区现在均由林业局代管,各项经费全由他们出。“国家和省里既然划定了保护区,那谁都不敢违法,不得不停止一切生产经营活动。但不破坏并不意味着就能得到有效保护,如今既没钱又没人,湿地保护工作开展起来非常困难。”

相关新闻
友情链接:  国务院 住建部 自然资源部 发改委 卫健委 交通运输部 科技部 环保部 工信部 农业农村部
国家开发银行 中国银行 中国工商银行 中国建设银行 招商银行 兴业银行 新华社 中新社 搜狐焦点网 新浪乐居 搜房
中国风景园林网 清华大学 北京大学 人民大学 中国社会科学院 北京工业大学 北京理工大学 北京科技大学 北京林业大学 北京交通大学
城市化网版权所有:北京地球窗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service@ciudsr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