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传播城市化专业知识为己任
2024年06月16日
星期日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城市走向国际更须走进百姓
时间:2013-08-27 12:29:25  来源:红网  作者:于跃 

    城市建设“贪大求全”之风近年在一些地方愈演愈烈,甚至连一些地级市也雄心勃勃地提出建设“国际大都市”规划。国家发改委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课题组近期对12个省区的调查显示,12个省会城市,平均一个城市要建4.6个新城新区;144个地级城市,平均每个规划建设约1.5个新城新区。记者在多地调研发现,一些地方贪大求快,却没有考虑到地方实际能力和民生服务配套,不仅造成了巨大资源浪费,更潜藏着系统性风险。(8月26日《北京晨报》)

  不久前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积极稳妥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然而,一些地方政府劲儿用错了地方,把“以人为核心”变成了“以个别人为决策核心”,试图以行政的手代替市场的手。

  西南的一个县级市,由政府出资建房,不收租还倒贴,以期将当地打造成民族风情文化园,这看似惠民,实则是资金浪费。西南的另一个县级市,在建的房地产开发面积达到1000万平方米,可以提供超过10万套住房,而目前市区总人口才30万出头,消化现有住房的周期就超过15年。城市领导的大气魄,致使政府花钱如流水,其实这些钱都是纳税人的。用行政代替市场,可能造成很大的投资风险和资源浪费,也扭曲了城镇化发展的方向。

  对此,专家质疑,中国地少人多、生态环境接近承载极限,需要这么多大都市吗?如此大规模造城运动,又会带来多少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

  城镇化确有扩内需、促增长的作用,但城镇化的方向绝不是片面造大城、建大都市,必须刹住部分地方的贪大求快风,提高中小城市对人口的吸引能力,合理调节各类城市人口规模。

  中国工程院院士、设计专家何镜堂等专家建议,提高中小城市对人口的吸引力,不是以大为荣,而应该兼容生态、宜居、产业发展和交通等因素,建设绿色、环保、紧凑的中小城镇。

  暨南大学管理学院教授胡刚认为,汶川重建的模式就值得借鉴和推广。原本拥有4万多人的汶川县城,1万多人选择离开,1万多人在地震中遇难,剩下的只有1万多人。5年过后,由于重建建筑安全、公共服务质量改善,通讯、电力、供水等基础设施条件与大都市相差无几,医院、学校、购物机会等一应俱全,居民在本地就能享受到和大城市类似的机会和保障,却少了拥堵、教育、住房之苦,这样震后急剧减少的人口已经回流,有1万多居民选择回来。而国内一些城市一边高喊与国际接轨,却不倾听百姓心声,基础设施不到位,城市规划不合理,连百姓都走不进,谈什么走向国际。

  国际化大城市不在于面积之大,不在于政府的办公楼的气派,不在于城市表面有多么光鲜,而是要看这个城市是否有自己的城市精神,是否有浓厚的人文气息,要看人民群众的是否感觉稳定和满足,如果城市越来越大,人的道德伦理感却日渐萎缩和空瘪,那么再大的城市也很难走向国际。

相关新闻
友情链接:  国务院 住建部 自然资源部 发改委 卫健委 交通运输部 科技部 环保部 工信部 农业农村部
国家开发银行 中国银行 中国工商银行 中国建设银行 招商银行 兴业银行 新华社 中新社 搜狐焦点网 新浪乐居 搜房
中国风景园林网 清华大学 北京大学 人民大学 中国社会科学院 北京工业大学 北京理工大学 北京科技大学 北京林业大学 北京交通大学
城市化网版权所有:北京地球窗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service@ciudsr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