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传播城市化专业知识为己任
2024年06月16日
星期日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城市之大不在于面积之大
时间:2013-08-27 12:19:59  来源:中国网  作者:魏青 

    城市建设“贪大求全”之风近年在一些地方愈演愈烈,甚至连一些地级市也提出雄心勃勃的建设“国际化大都市”规划。国家发改委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课题组近期对12个省区的调查显示,12个省会城市,平均一个城市要建4.6个新城新区;144个地级城市,平均每个规划建设约1.5个新城新区。一些地方贪大求快,却没有考虑到地方实际能力和民生服务配套,不仅造成了巨大资源浪费,更潜藏着系统性风险。(8月25日《新华网》)

    近几年,一些地方打着推进城镇化的旗号,纷纷打造新城建设模式,并且有愈演愈烈之势,但城镇化的方向绝不是片面造大城、建大都市,遏制发展“大都市”的冲动,需要解决好7个问题。

    首先,过快发展。城市建设的速度并非一定要一天一个样,一天比一天伸向远方,慢慢和慎重的精神城市不一定就是懒政和不作为,在城市摊大饼和扩张的问题上,先不做什么也许比要做什么更理性,更有科学行政的涵养,浓缩的才是精华,城市建设的小而精要比大而空更能够体现城市的价值功能。既然现在提倡慢生活,慢节奏,不妨让城市建设缓缓地进行。

    其次,不自量力。人常说,吃饭穿衣看家当,城市建设也一样,有多大的能力办多大的事情,量力而行,量入为出,不仅是城市建设的需要,更是发展的需要,贪多求大,势必造成城市建设的“消化不良”甚至因此“跑肚拉稀”,最后伤了元气。西南一个县级市,在建的房地产开发面积达到1000万平方米,可以提供超过10万套住房,而目前市区总人口才30万出头。消化现有住房的周期就超过15年,这就是典型的不自量力。

    第三,盲目攀比。学习兄弟省市经验是不少地方城市建设的常态做法,但是一些地方到外地取经没有取到真经,更多地学习到了一些皮毛,只看到了兄弟省市的城市建设的高大,洋气和漂亮,而没有看到人家的高财政收入和城市治理模式的先进,回家后就迫不及待地要大发展,生怕兄弟省市和老百姓笑话自己城市的寒酸和僻壤,为日后的“空城”留下了发展的隐患。

    第四,一个人说了算。不管是如今城市发展的千城一面,还是积极建设大都市,本来集体的决策变成了个体的决策,本来多人共同谋划,变成了一个人说了算,城市规划和设计院成了一些领导绝对说了算的傀儡和附庸,绝对的权力必然导致绝对的“拍脑袋”行政,“拍屁股”走人,偌大的城市不是按照人民的意志来建设,而是按照个别领导的喜好来建设,必然容易出现冲动和盲动。

    第五,缺乏“刚性”。 城市规模不能无节制扩张,更不能“摊大饼”。要更加主动地保护城市珍贵的自然和生态资源。妥善处理好城市发展与生态建设的关系,坚守城市扩张的生态底线。把中心城区边界线作为“刚性”要求,加大规划执法监察,维护规划权威性,形成良好的生态区域。在一些城市和地方,盲目发展高过城市规划,城市规划高过生态建设,将生态建设置之脑后,城市究竟应该有多大,没有明确要求,生态建设究竟应该有多少,没有制度安排,于是就出现了随意建设开发的现象,城市因为“摊大饼”,失去了发展的底线和界线,结果城市变大了,变漂亮了,但是生态建设却滞后了,生态环境弱化了,这样的无边界线建设得不偿失,劳民伤财,出力不讨好。

    第六,缺乏“人的尺度”考量。城镇化的目的是通过城市优质资源的多重配置,借助城市化的先进管理理念和方式,实现农村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质的改变,这其中表现最为明显的是衣食住行等外在条件的提升和改变,但是这些“物”的城镇化只是城镇化的外壳表现,城镇化更需要内在的内涵提升,“物”的城镇化是手段,而“人”的城镇化是目的,更是境界。而“人的城镇化”的本质是体现“人的尺度”,城市好不好,老百姓最有发言权。一些决策者认为宏伟壮观的空间意向有利于吸引投资,于是一味追求大尺度的街道、繁琐装饰的街景和巨大的公共开敞空间的所谓“政绩”,追求航拍美观和视觉冲击的所谓“精品”。但实际上,这些对资源来说是过度浪费,对市民来说也经常是难以接近、过于昂贵的“奢侈品”。因此,城市设计必须回归人的尺度,强调人的存在和需求,注重每个市民在城市空间中的体验。

    第七,城市的质地比数量更需要。如今,城市建设已经进入了由“量”的扩张向“质”的提升转型的阶段,从大开大阖向精雕细琢提升。通过对城市的历史人文、环境风貌、地区特色、产业和社会发展、建筑功能和形态等各种因素进行综合考虑,使人、建筑、环境的关系实现最优化,为市民塑造一个良好的有秩序的和谐的城市环境和城市生活。如果新型城镇化建设和国际大都市建设一边高喊与国际接轨和宜业、宜居和宜旅,另一方面却不喜欢听百姓心声和生存之艰难,老百姓时时处处感到不方便,不顺手,城市规划好看不实用,不合理,如此,连百姓都走不进,靠不了前,还谈什么走向国际,和人性化城市。

    如同大学之大不在于门楼之大,大楼之大,而在于大师,城市也一样,城市之大不在于面积之大,不在于政府的办公楼的气派,不在于高楼大厦和广场之大,不在于城市表面有多么光鲜,而是要看城市的精神气质之大,人文气息有多么浓厚,要看人民群众的普遍心理稳定感和生活的满足感,如果城市越来越大,人的道德伦理感却日渐萎缩和空瘪,那么再大的城市也很小。

相关新闻
友情链接:  国务院 住建部 自然资源部 发改委 卫健委 交通运输部 科技部 环保部 工信部 农业农村部
国家开发银行 中国银行 中国工商银行 中国建设银行 招商银行 兴业银行 新华社 中新社 搜狐焦点网 新浪乐居 搜房
中国风景园林网 清华大学 北京大学 人民大学 中国社会科学院 北京工业大学 北京理工大学 北京科技大学 北京林业大学 北京交通大学
城市化网版权所有:北京地球窗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service@ciudsr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