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传播城市化专业知识为己任
2024年06月09日
星期日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小城镇将是城市化的重点
时间:2010-05-20 09:13:58  来源:城市化杂志  作者:谭少容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政府工作报告中统筹推进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的内容被称为“城镇化新政”,其中明确指出“壮大县域经济,大力加强县城和中心镇基础设施和环境建设,引导非农产业和农村人口有序向小城镇集聚,鼓励返乡农民工就地创业。”

无独有偶,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指出,“推进城镇化发展的制度创新。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提高城镇规划水平和发展质量,当前要把加强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发展作为重点。”

这些信息传递出一个信号: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将是我国城市化的重点。

现实:小城镇发展迫在眉睫

从我国的城市化进程来看,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建设缓慢。当前,国家的投资主要倾向于大城市,对小城镇投入明显不足。省市县财政对小城镇建设配套资金投入也相对较少。小城镇本身融资渠道少,大部分建设资金靠当地农民自行筹集和当地房地产开发商通过银行贷款开发,吸纳社会资本、社会发展急需人才的能力较弱。

小城镇发展滞后,也让大城市发展面临着压力。长期以来,我国产业过分集中在大城市、特大城市,大量的就业机会吸引高校毕业生和农民工涌向大城市。外来人群的涌入,造成一线城市的土地房屋、公共服务(包括教育医疗、水电等)出现供不应求。一个不争的事实是,我国一线城市的房价、生活成本、出行成本等正一路飙升。

全国政协委员、清华大学政治经济学研究中心主任蔡继明一针见血地指出了中小城镇发展存在如下制约因素:一是政策支持不到位,重点镇在城乡统筹发展中处于“不农不城”的政策真空地带;二是缺乏科学规划和有力引导,一些城镇一味谋求空间扩展,造成大量建设用地无效使用;三是基础设施建设资金严重不足,城镇集聚与辐射功能难以发挥;四是产业发展滞后,就业渠道狭窄,难以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

从小城镇建设的意义看投资机会

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建设的地位已毋庸置疑。我国最早的政策思路主要集中在对于农村发展以资源提取为主、强调农业支持工业、农村支持城市。由此则造成了所谓“二元社会”的经济形态。造成了农村人口难以流动,农村户口受到歧视的制度安排。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开始强调推动资源要素向农村配置,开始突出城镇化建设,尤其是中小城市、小城镇在“三农”问题中的示范作用。

“一号文件”明确提出“当前要把加强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发展作为重点”。从统筹城乡关系看,小城镇是连接城乡、工农的纽带,是农村社会公共品的提供基地和服务载体,具备服务农村和连接城市两大基本功能。“一号文件”抓住小城镇这个关节点,实际上就抓住了城乡统筹的关键环节。

北京大学中国地方政府研究院院长彭真怀说,作为大中小城市与广大农村的接合部,小城镇是农业产业化的载体,是农民生产生活的家园,是推动新农村建设的基地。农村劳动力向小城镇转移就业,既有利于小城镇发展,也有利于农民脱贫致富和新农村建设,可以说是一举多得。

“从长远看,小城镇处于农村之头、城市之尾,在城乡发展结构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既是工业化的重要载体,又是农业产业化的服务依托,对于广大农村具有巨大的带动作用。” 全国政协常委陈凌孚认为,推进小城镇建设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推动农村地区工业化的发展和农村社会的进步,促进现代农业和涉农服务业的发展,有效吸收农村富余劳动力,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和公共服务水平,对加快新农村建设、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从加快推进小城镇建设的建议看投资方向

在今年两会期间,有不少代表委员提出了加快小城镇建设的建议。陈凌孚建议,在国家扩大内需的投资计划中,安排专项资金支持小城镇建设。地方各级政府也应加大对小城镇基础设施投资的力度,让农村富余劳动力就近转移,稳定他们非农就业的收入,并以此来带动他们的消费,促进内需的拉动。

他同时建议,我国应改革完善现行的土地制度、户籍制度、金融制度和乡镇行政管理制度,为小城镇建设提供配套的制度保障。在严格保护耕地的前提下,通过探索农村存量集体建设用地改革为小城镇建设提供土地支持,并取消城乡户口差别,建立统一的居住证登记制度。

九三学社众多涉及房地产方面的提案建议,加快中小城镇发展速度,通过产业转移缓解大城市的住房保障压力。加大对中小城镇农产品深加工龙头企业的投资力度,增加对乡镇企业信贷支持,壮大中小城镇经济,吸引劳动力就近就地创业就业。在九三学社另一份关于“完善‘十二五’城镇化规划的建议”中提出,城镇化规划应该有意识地促进大中城市经济规模的适度分散和沿海城市带的形成,为中小城镇的发展创造机遇。

民进中央在提案中指出,在产业化建设上一是要发展以农产品深加工为主体的产业,可新建也可转化原有中小企业,壮大一批农字牌企业,形成一项农字牌产业,一方面实现农产品的附加值提升,增加进城农民收益,另一方面促进农民传统项目的提档升级,实现亦工亦农。二是要发展以服务农业、农村为主的工业向小城镇转移,让进入小城镇农民体会到小城镇居住的便捷与增收致富的便利。三是要发展以服务农村为主的服务业,如农业科技、畜牧兽医、农业技术等。四是要发展以连接城市为主的物流业,使进入小城镇农民产品便于向城市流动。

投资应聚焦中小城市

近年来,为了拉动农村内需,启动农村消费市场,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新举措。业内人士建议,在扩内需、保增长的大环境下,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应被列为拉动内需的一个重点项目。全国政协常委陈凌孚表示,要促进广大农村真正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市场,连接城乡的小城镇是重要抓手,国家应安排专项资金支持小城镇建设。

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办公室主任陈锡文曾表示,城市化的钱还是有的,但关键是太过于集中在大城市和特大城市。所以,下一步推进城镇化的重点是要加强中小城市和小城镇的基础设施和环境治理。

随着国家财政重点向小城镇集中,小城镇基础设施孕育着投资机会。通过加快小城镇的交通、供水、供电、通信、文化娱乐等公用基础设施建设,给建筑和房地产市场将带来巨大需求,同时可以推动多个相关产业的发展,带动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就业和创业。

同时,随着大城市各项成本的提高,让工业企业不得不将投资目光转向土地、水电等资源相对便宜的中小城市和小城镇。毫无疑问,这种投资方向的转移,将给当地创造新的就业机会,进而进一步吸引大城市的劳动力向中小城市回流。

在这种判断之下,我们的投资思路也应该相应做出改变。业内人士分析,如果说过去我们聚焦于高端消费品或者高端投资品,那么现在需要把目光转向那些市场份额较大的中端乃至低端的消费品和投资品。未来中国爆发式的增长,应该出现在那些提供大众可以消费得起和投资得起的产业。而那些聚焦中小城市投资的企业也将获得较大的成长空间。

相关新闻
友情链接:  国务院 住建部 自然资源部 发改委 卫健委 交通运输部 科技部 环保部 工信部 农业农村部
国家开发银行 中国银行 中国工商银行 中国建设银行 招商银行 兴业银行 新华社 中新社 搜狐焦点网 新浪乐居 搜房
中国风景园林网 清华大学 北京大学 人民大学 中国社会科学院 北京工业大学 北京理工大学 北京科技大学 北京林业大学 北京交通大学
城市化网版权所有:北京地球窗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service@ciudsr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