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传播城市化专业知识为己任
2024年04月20日
星期六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汶川重建战略研讨峰会在建设部举行
时间:2008-06-02 18:59:59 

 

 

545a96ba767280e76d7c7a2e8382c6e6.gif

中国国际城市化发展战略研究委员会特别论坛

汶川重建战略研讨峰会在建设部举行

尊重科学·着眼未来

 

技术指导: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科学技术委员会
  主办单位:中国国际城市化发展战略研究委员会
  媒体支持:新华通讯社、中国新闻社、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建设报、中国建设信息、中华建筑报、
       城市化网、搜房网、新浪网、搜狐网
  会议地点: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会议室
  会议时间:2008年5月31日上午9:00—12:00

                         
主持人蔡义鸿:今天的论坛主题是汶川重建战略研讨峰会——“尊重科学·着眼未来”,这是中国国际城市化发展战略研究委员会为汶川重建举办的特别论坛,也是中国国际城市化发展战略研究委员会系列论坛的第三届。
    今天我很荣幸为大家主持这个特别论坛,参加今天论坛的嘉宾有德高望重的领导与专家,有辛勤耕耘在城市建设一线的企业家与专业人士,还有资深的媒体人士等,他们是:

中国国际城市化发展战略研究委员会主任、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科技委常务副主任、原建设部总工程师 金德钧
  国务院参事、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环境中心主任 王秉忱
  北京工业大学城市规划学院院长 戴俭
  北京工业大学创意产业研究所所长 王国华
  北京泰盈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 阎少华
  北京泰中空间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 陆建衡
  新日月集团总裁、高级工艺美术师 程新明
  北京今日潮流企业策划有限公司总经理、北京浙江商会副会长 陈俊
  北京诚必达房地产经纪有限公司董事 程崇山
  中弘集团总裁助理 李林
  顺华集团总裁助理 程天庭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科技司节能处 王伟武副教授

  支持媒体有: 新华通讯社 中国新闻社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 中国建设报 中国建设信息 中华建筑报
        搜狐网 新浪网 搜房网


 

       2db6022b233e3bfd5e53e9a7a9374d0d.gif

              会议开始前,与会嘉宾为在汶川大地震中罹难同胞默哀一分钟

我叫蔡义鸿,是中国国际城市化发展战略研究委员会秘书长、《城市化》执行主编。
  感谢大家牺牲周末休息时间出席汶川重建战略研讨峰会。
  汶川大地震发生后牵动亿万人民的心,引起了国内外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目前,重建工作已提到议事日程,由中国国际城市化发展战略研究委员会发起的汶川重建战略研讨峰会——“尊重科学·着眼未来”,通过政府、专家学者、企业家和媒体代表观点的交流与碰撞,就社会各界密切关注的汶川大地震灾区重建寻求解决方案,为灾后科学重建提供建议与参考。
  今天的特别论坛将围绕:1、理性选址、科学规划;2、事半功倍,厉行节约;3、整合资源,着眼长远等议题展开研讨。
  在这里,我先说明一下今天论坛的规则,论坛发言分两大块:
  首先,嘉宾主旨发言,每位嘉宾就论坛主题发表自己的观点,每人发言时间控制在5分钟左右;然后,就进入自由发言阶段,各位可嘉宾根据大家发言的观点进行交流或展开讨论;最后,请金德钧主任做总结发言。
  现在有请金德钧主任致辞!
  
 

                   ad0fce81bcc8243231cc48c8e3b16241.gif

                      中国国际城市化发展战略研究委员会主任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科技委常务副主任 金德钧

金德钧:目前,举国上下,都在一心一意搞抗震救灾。今天以论坛和高峰会的形式来表达我们对抗震救灾的行动支持。我想借这一机会,对各位嘉宾、各位企业家牺牲休息时间来参加会议表示感谢!
现在抗震救灾工作从整体上来看,第一个阶段,救人阶段已经到了后期,目前主要是对伤员的治疗和对生活的关照。
第二个阶段,是满足灾区受灾群众基本生活需求的工作,还在积极做。这包括食品、饮用水、防疫、临时住房等。临时住房指的是账篷,跟这一个阶段相衔接的是抗震救灾第二个阶段,即为老百姓搭建稍微永久一点的住房。目前,国家把这一个主要任务交给建设部来牵头,来组织各个方面的平板房来支持灾区。很多原定生产厂家,把原定任务包括国外的任务都给推了,全力以赴来支持抗震救灾工作,现在黄卫副部长在前线,建筑市场管理司里面日常工作基本上停下来了,全司都出动了,在各个地方协调各个省和四川和当地的关系,更加有效的把这一个房子搭建好;重建等方面的工作也提到了议事日程,组织大批专家在前面进行勘察和调研,对灾后建筑进行评估等工作。其目的就是怎么样在灾后重新建设好,给老百姓提供稳定、更加舒适的生活环境。同时,跟这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人民的就业很好地结合起来。
  大家在这里为灾后重建、特别是第三阶段的工作做得更好出谋划策,这一项工作不仅是我们正在做,到处都在做。前不久,保兴副部长亲自主持召开了全体委员的会议,也是要大家为灾后重建出谋划策。希望把你们宝贵思想和经验提供出来,我们将其汇总好,向有关方面反映。希望我们论坛对灾后重建起到积极推动作用。
谢谢大家!

 

                   07303cd8556c8426d6c8271d33000cb6.gif

                       国务院参事、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环境中心主任 王秉忱

主持人蔡义鸿:刚才金德钧主任已经将汶川地震确认为进入了第三阶段,就是汶川重建阶段,并将其定位为我们论坛研讨的重点。现在我们开始主题发言。有请王秉忱大师为我们做精彩发言。

王秉忱:我首先想说的是我的心情,5·12汶川大地震发生之后,我心情十分沉重,现在是国难当头。从春节前开始,那么大的冰雪灾害,紧接着发生了“藏独”事件,接着又来了汶川大地震,今年确实是多灾多难,对中国领导人和全体中国人是一个严重的挑战和考验。我们经受着这一场灾难,现在全国以抗灾为中心任务。家宝总理第一时间亲自到现场指挥抗震救灾,体现了以胡锦涛总书记为首的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高度关怀及“以人为本”的战略思想,国际友人也盛赞我们及时透明地采取了重大救灾行动,大大提高了我国在世界上的信誉,而且直接回击了藏独分子们对我们不重视人权的诽谤。
  现在,我们国家在经历一场艰难的考验,全国人民团结一致奋力抗灾。一些感人的事迹,催人泪下,时时萦绕在我们的脑海中。我想到那些被掩埋在废墟中的孩子们,被大地震夺去了他们小小的生命,更加悲痛。昨天凤凰卫视有一个报道,说已经死了近5000名小学生。国内国外都发出了一种声音,为什么倒塌的正好都是学校?这值得我们深刻地反思。建设部门承担了严查学校倒塌事件的重任,一定要严查!要吸取血的教训!!
  我看到四川的报纸,有一位汶川籍作家从昆明赶回来,她到了都江堰市新建小学,看到小学楼房全塌了,正在上课的小学生顷刻间被掩埋,有人说这是“豆腐渣”工程,她极其悲痛。这位作家说负责建设这所小学楼房的人良心会受到谴责,他们的内心是终生无法安宁的。
  我们要反思。当然这个问题很复杂,但是,从建筑业界的角度来看,我们应该保证城乡居民包括学生们的安全生活、安全居住,能够抵抗像大地震这样的灾害,这是我们责无旁贷的。
另外,我们直接面对的任务是灾后重建。除了现在全力以赴地投入到临时搭建房工作,还要着重讨论灾后重建工作,要按照胡锦涛总书记强调的落实科学发展观来科学建房。
  我们这次论坛的题目选择得非常好,要“理性选址,科学规划” 、 “事半功倍、厉行节约”、“整合资源、着眼长远”。今天参会的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各位企业家都为我国建设行业的发展做了很大贡献,都是很有智慧的,也是非常爱国、爱人民的。通过这一次研讨会,应该能够帮助建设部科技委,他们肩上的担子很重。
  关于“理性选址,科学规划”,要切记三峡库区奉节、巫山、巴东等移民迁建城镇选址的教训。1997年我到三峡库区调研过,我考察和调研了三峡库区地质灾害情况,了解了城镇选址的问题,在它的规划和建设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我曾经写了一份《关于三峡库区移民迁建城镇规划和建设问题的建议》呈报给当时的李鹏总理和邹家华副总理,他们做了批示。由三峡建设委员会就此问题给国务院打了一个专门的报告,三建委也把报告交给了我,让我进一步了解情况。
  如同移民迁建城镇选址那样,灾后重建的选址首先要考虑到地区地质条件的稳定性,要尽量规避可能发生的包括地震在内的地质灾害。我比较关切的问题是水资源环境和污染问题,我们在选址的时候必须要慎重考虑这些因素。通过咱们的讨论,应该有一个基本的对策。
  我应强调指出,由于大地震使山区稳定性降低,形成大量新生地质灾害,再加上余震不断,又开始进入主汛期,给下一步灾后重建带来重大的困难,例如堰塞湖就是个大问题。原本与我们一起参加由中国工程院组织的地震地质专家组考察三峡库区地质灾害问题的一位专家,在我们于汶川大地震次日到达重庆万州后,马上被调到北川去了,就是要解决次生地质灾害问题。我们一定要做好灾区地质灾害调查评估工作。地震之后发生的滑坡、崩塌和泥石流给我们抗震救灾带来巨大的影响,使我们无法抢救,道路中断,耽误了我们很多时间。我们对地质灾害调查评估工作,要下大力气做好,在这个基础上进行灾后重建的规划设计,才能达到事半功倍之效。
  另外,“整合灾区资源、着眼长远”的提法非常好。我首先想到的是旅游资源开发,我去过四川九寨沟,我参加了九寨沟世界地质公园的揭碑活动。四川九寨沟原生态的环境确实非常好。汶川这一带和九寨沟的生态环境基本一样,有宝贵的旅游资源。我过去对实施国家的西部大开发战略部署,多次强调要注意西部地区的旅游资源开发。在灾后重建中要把宝贵的旅游资源整合进来,重建汶川。

                   8215d5bda9aea37f1839e6ce4ad2c4e5.gif

                             北京工业大学城市规划学院院长  戴俭

主持人蔡义鸿:谢谢王秉忱大师的精彩发言。他提了三个要点。第一,切记过去移民选址的教训;第二,要重视处理好次生灾害的危害;第三,做好调查评估工作,保护、利用好自然和旅游资源。下面有请戴俭先生发言。

戴俭:“尊重科学·着眼未来”这一个题目非常好。着眼于汶川未来,着眼于国家的未来。我在5月15号,中央统战部召集了专家开了一个小规模会议,让大家提建议。我当时提了几个建议,之后写了一个报告。
  第一,救人的时候,把房子拆掉,因为救人第一。日本的救援队去之后,除了人道救援之外,收集信息对他们也是很重要的。保护重建的经验对他们也很重要,对我们更重要。
  第二,对中小学、医院,要解决现在的一些问题。
  第三,在规划过程当中,提出安居。安居有两个方法:1、安全。安居是一个大事,是不是在原址做?2、安心。重建家园要解决生活和生存问题,要有持续生存和生活的依托,否则,这一个城市会沉沦下去。汶川这一个地区,当时打的口号“工业强县”。实际上,它的旅游资源非常好。十万人的县,在中国非常多,我们没有必要去做工业,通过旅游比较容易、更高水平解决生存和生活问题,找到适宜地区更好发展的方式。
  第四,建立抗震适宜性的标准。我们学校有抗震减灾中心,而且做得不错。这一个标准引进了国外的技术和经验,还有我们自己的经验。像这么大规模的灾害,资料非常匮乏。在县级市,或者是小的市区,我们在实验室做出来的技术,有的时候不一定适应。因为抗震救灾除了技术问题,还是实力问题。这一个层面有一大批,因为经济环境问题和各式各样的条件,我们要找到跟经济水平相当的适宜、可行的。不仅仅是在这一些地区,在全国范围内要做全国性的工作。有一些地方,进行适当的改造,可能会解决一些问题,四两拨千斤。不是没有损失,而是把损失降到最低。通过这一次地震教训,要建议全国城市重视抗震标准。
  第五,损失很大,会影响我们整个发展思路。9·11之后,整体防恐,这当然不错,但是美国经济因为防恐有了很大改变。我们要重视这一个问题,在重建的过程当中也要注意国家其他的发展。着眼于未来,未来包括整体的未来,不仅仅是汶川这一个地区。

                   da69c0133d6bad5fb7d566979d2a09df.gif

                            北京工业大学创意产业研究所所长 王国华

主持人蔡义鸿:后面两句话很重要,9·11让美国进入防恐,5·12会让中国进入什么?进入建筑的高品质时代、高抗震时代。怎样做亡羊补牢,对既有建筑采取可行性手段,把今后的损失降到最低、最少。这非常好。下面有请王国华。

王国华:这一次地震不仅仅是震动了汶川、震撼了中华,而且是震动了全世界。地震灾难是天灾,是不可避免的。人类漫长的进化岁月不知遇到了多少这样的灾难,海啸、瘟疫、龙卷风、沙尘暴等,都没有打倒人类。人类是有能力战胜灾害的!灾难并不可怕,有时反而会激发人的斗志。灾难是对人类的考验,对有信仰、有毅力的人来说,灾难是催人奋进的阶梯;对于那些缺乏意志和信仰的人来说是万丈深渊。
  这次地震给了我们很多的启示与反思。
  首先,警醒了我们各级建设领域的领导在低层建筑,尤其是学校建筑和平民建筑预防灾害方面应该要建立切合实际的建筑标准。应当吸取地震灾区的教训并借鉴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
  其次,在救灾赈灾方面,这一次灾难,不仅仅是要靠政府,还要靠非政府组织(NGO)和许许多多民间机构。这次海内外许多的机构纷纷参与救灾,极大地鼓舞了灾区人民,也震撼了中国人民。这里有许多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许多外国机构团体在这次灾难中对于中国的帮助和关心,让我们感受到人类的巨大进步和人性光辉的闪烁,感受到今天的中国是受世界尊敬的中国,感受到我们改革开放、融入世界大家庭的正确与睿智。
  再次,我们国民在同心协力抗震救灾的过程中,也深深感受到我们在全球化的时代、在融入世界大家庭的时代应当学会正确对待和尊重不同民族、不同国家、不同地区的文化特征和价值观。比如对于捐资赈灾问题,有一些人骂某些外资企业、合资企业是“铁公鸡”,一毛不拔。甚至制造出许多不切实际的“捐款排行榜”等。这些行为反映了我们一些国民和传媒机构的狭隘民族意识。因为不同国家它们的价值观和商业规则是不尽相同的,在捐款方面不能拿它们与我们大型国有企业相比。国有企业的很多捐款实际上是国家财政的提前转移支付。捐款是一种对待灾难的态度,是一种善良的表达,是一种爱心的体现,是一种自觉自愿的行为,而不是一种强迫性的行为。我们有些过激的做法对于我们树立良好的国际形象是有损害的。
另外,抗震救灾、重建家园是一个长久的过程。我觉得最为重要的是灾区人民精神家园的重建。我们怎么样重建家园?不能仅仅靠政府,靠外面的援助,还是要靠自救,自救很重要,鼓励灾区的人民的斗志、树立它们重建家园的信心,让他们看到一个美好新家园的蓝图,这是我们当前应当认真思考的问题,也是我们媒体的重要职责之一。
  在这次抗震救灾过程中,我深切感受到现代传媒的巨大力量。在这样大的地震灾难中,新闻传媒对于救灾起到了巨大的作用,它不仅仅只是灾难信息的传播,更重要的是它即时地传达了人类的良善和与灾难奋勇抗争的无畏精神,它将人类善良的光辉即时地传达出来了,鼓舞着广大民众奋起救灾,与自然灾害搏斗。
  今天《城市化》召开这样的会议是非常及时的,也是很有价值的。尤其像《城市化》这样,在对于灾区重建的深度报道方面有其独特的优势,如果能够广泛吸取北京地区的各方面的专家对于灾区重建的各种好的建议,这对于灾区重建会有很大帮助的。对于灾区重建我有几点建议:
  第一,在产业结构定位上,应当充分尊重当地的文化特色以及资源特征与地质地貌特点,适时地发展旅游产业,而不要搞重化工建设和有害于环境的产业。要尊重并保护藏族、羌族等少数民族的文化。汶川一带旅游资源丰富,是大力发展旅游产业的好地方。建议我们的旅游专家、规划专家多给他们献计献策。
  第二,灾区重建还有一个方式方法的问题。比如民房建设,是政府一手包揽?是给一家建筑公司统一承建?还是允许同村庄或临近的几家互助建设?这时值得思考的问题。丽江大地震的重建经验值得借鉴。对于发展旅游产业的地区,即使是民房和乡村道路的建设,也要考虑旅游景观的问题,这些区域的集镇、村落的蓝图的规划要着眼于未来旅游产业的发展,不要搞千篇一律的模式,而要把景观建设与乡村规划以及城镇民居建设结合起来。
  第三,多学科的合作很重要。灾区的重建不仅仅是建设部门的问题,牵涉到文化、建筑、气象、历史、人文、宗教、经济、社会等许多学科,应当尽可能地让相关学科参与重建规划。要给灾区描绘一个重建家园的美好蓝图,要让灾区民众觉得未来重建的家园更好。除了注重对于灾区民众的生活家园重建之外,还要关注灾区民众的心灵家园重建!要联合心理学、文化学、民族学等多学科专家,共同设计出一幅地区灾区可持续发展的美好蓝图。
  第四,重建过程中尤其要吸收国际上先进国家的灾区重建经验。例如日本的抗震经验,也要总结国内其它地震灾区的教训,像唐山、丽江地震的经验与教训。在重建规划过程中,应当重点考虑这些地区今后的经济、文化、社会的发展问题。要借鉴我们沿海地区和经济发达地区在改革开放30年来的区域经济发展的经验,无论民居样式或产业构建等,都不能走原来老路,例如村镇建设要跟旅游资源整合结合起来。
  我们《城市化》等在今后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广泛吸收各个专业委员会、各个学术机构新的建议,并把这些好的建议通过好的渠道及时、有效地传达灾区重建的决策者。

                   45d729ee75e48620d179482e22372ea6.gif

                           北京泰盈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 阎少华

主持人蔡义鸿:王教授举了一些国内外的案例,特别强调一定要吸收一些好的经验和教训,发挥民间力量的作用,大灾大难只靠政府是解决不了的。对委员会和学术机构,王教授有很大的期待和总结。谢谢王教授的发言。下面有请阎少华阎总发言。

阎少华:我是学建筑学的,我也有自己的一些看法。5·12大地震一出现,晚上看到画面之后感觉到非常震撼。仔细一看,我发现了一些问题。在一片完好的建筑周边有很多瓦砾,或者在一些瓦砾边上有一片完好的建筑。看了之后非常痛心,也很气愤,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这对我触动非常大。
  因为消防人员、解放军、相关人员等都到现场,总理第一时间也去了现场。这一个时候我们也在反思。指挥非常重要。因为地震,造成各个地方交通、通讯都中断。我们通讯完全是断了,在应急的情况下,能不能保证通讯畅通,这是非常关键的。比如说这一边需要什么,这一边大量救援人员和物资是不是安排到位。现在通讯好像非常便捷,可一旦出现地震,就瘫痪了。小时候看电影,在山头上,是微波的步话机背着,有一个发电的设备,在任何恶劣环境下,都能够通讯几公里,而且不受限制,非常有效,虽然非常笨。
  现在的通讯如此脆弱,当时全都中断了,影响了我们的效果和效率。我们没有灾难紧急预案,现代社会很发达,也很脆弱。但当时救人场面非常感人,每一个人受到了有生以来最大的触动。唐山的时候,我们看不到。
看到瓦砾,我又想到下一步重建到底怎么做。包括我们怎么样处理这一堆瓦砾。搞建筑的马上会想到这里面有一个问题,因为我们在救助、抢救完之后,我们对现场处理要科学。
  第一,对资料的留存,需要我们事后的调查、审查。有一些问题,我们要追究的,必须有追究机制,不能白付这么大代价。对瓦砾,现场资料的留存怎么样做?现场这么多垃圾怎么样处理?垃圾处理不好,本身也是一种人为灾害。次生是自然灾害,还有非自然灾害,包括临时生活垃圾处理。
  在废墟的现场,我们要一步一个环节,而不是简单地拿推土机一推,这需要一个系统和一个计划,包括在今后规划过程当中,也许有一些地方会遗弃,不在这一个地方建村子等。可能时间很紧,没有那么大的人力,还得需要专家。因为过快的处理,证据没有了,同时带来了很多垃圾问题。生活垃圾的处理,在现代城市当中越来越尖锐。在一个灾害地区,问题会更加尖锐。大灾之后有大疫,这一个怎么样考虑?有没有好的建议。我们专家应该想这一个问题。四川衍生出来的灾害非常大。包括在规划当中的选址。选址,可以谈风水。其实风水精髓是适应自然规律,现在很多人把它搞得很悬乎了。人在自然当中是很渺小的,人怎么样顺应和适应、利用自然,怎么样享用自然的光和热,而不是被自然淹没掉。
  因为我是建筑师出身,我对建筑比较敏感。现在很多人谈要加强建筑规范等等,其实这不重要。当然,这需要研究和调整,包括有人说,第一步是规范学校和医院。四川三甲医院抗震要求是最高的,是八度,学校还没有查。我们不要一味强调规范,规范带来的是钱的问题,我们建筑为什么有那么大的浪费?
  过于注重建筑的外围和材料的豪华和建筑新奇。北京有很多新建筑,是歪七扭八的。房子是反自然的,规划要适应自然。为什么发生地震,因为不平衡,通过地震达到平衡了。建筑人为造成过多不平衡。建设部大楼是非常平衡的房子。以前的房子都很尊重平衡,要均衡。没有哗众取宠等带来反地心力的造型。现在,这是特别大的问题。如果这一个问题不解决,再强调规范,建筑造价太高了。提高一度,造价差不多提高20%以上。我们有必要吗?现在重灾区,60年代盖的房子没有坏,没有塌,只有裂缝,这难道不值得思考吗?到了唐山大地震,才研究出构造度等等。在之前的房子,包括在西部地区,那时候盖房,也有不塌的,一定是很均衡、很适应自然的房子。不仅仅是从建筑规范来考虑,这是一方面,当然也要考虑。大家眼光从更加广的范围来谈重建。从建筑学里面来谈,建筑学里面有重学理念,结构上再加强,如果没有重学理念,也是巨大浪费。包括建筑具体的设计。比如说具体细节,什么结构形式应该怎么样开窗,使用建筑材料跟形式有关系,空间跟形式有关系。建筑学是研究这一个的。现在大家不太提这一个。因为大家看这一种形式,跟结构和材料和空间是什么关系?这一种逻辑关系要做好了,建筑就非常抗震、非常节约、也非常美。现在很多房子达到新奇,大家走来看一眼,其实是丑陋,是新奇,新奇不是美。美一定是持久,而且是适应自然的。从整个体系上,更加全面的考虑,从教学等来倡导,包括机制上,怎么来引导建筑更加健康的发展。我们房子跟国外房子相比,大家很清楚,我们钱花在哪儿,国外的钱花在哪儿。对全国范围内建筑业和城市建筑的发展要思考。唐山余震几次,汶川余震不断,上千次。这一个地带的重建是非常艰巨的任务。对全中国来说,对整个民族来说,更多的还要考虑在重建的基础上要考虑其他城市再建的时候不要犯同样的错误。顺应自然一定是美的,一定是安全的。

                   ad2b21818a891e84fa4863436be3d185.gif

                        北京泰中空间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  陆建衡

主持人蔡义鸿:我们现在的确很脆弱。我们不要忘记过去,不要忘记自然,不要忘记历史。最原始的东西往往是最美的。自然是最美的。我们怎么让我们地球越来越美?怎样让地球不伸懒腰和不踢腿?所以,我们要尊重自然和顺应自然。下面有请陆建衡先生做精彩发言。

陆建衡:汶川大地震给人类又一次敲响的警钟,以前唐山大地震死了那么多同胞,这次汶川大地震又死了这么多同胞,中间仅仅是30年。从人的历史上来说很长,而从人类历史上来说,却很短;再下一个30年,又是什么情况?
  地震造成了巨大灾难,死了这么多人,体现在人类自己建造的房子当中,为什么?这一定要反思。人建造房子,是人类自己居住,首先要考虑自己的安全。可是,结果给我们的反馈,变成了我们自己的坟墓。我是搞结构的,我从研究结构力学中知道完整的抗震结构不单是反应结构,反应的是一个包括结构在内的地质状态。不同的情况下反应的结果是不一样的,地震之后,有一些房子倒塌了,有一些房子没有倒塌。地震在不同的建筑结构中反应是不一样的,这里面也有豆腐渣工程。这么多学校倒塌,难道都是豆腐渣工程?这都值得我们反思。
  因为我是搞结构的,很多情况下很注意这一个问题。在十几年前,我提出来了大礼堂、大教室、阶梯教室和大开间教室,怎么样考虑抗震。从力学上来说,一个建筑物从抗震上必需要求结构有足够的剪力墙。剪力墙在结构分布中,不能把距离拉大了。现在通常情况下是3.3米、3.5米的开间。在写字楼.办公楼.住宅楼房当中,基本上都是3.3米至3.5米就得有一道承重的隔墙或钢筋混凝土隔墙。在地震爆发的时候,因为地震冲击力产生了对建筑结构的剪切破坏力,而这些必需设置的隔墙将产生抵抗地震冲击剪切力的作用。凡是所有学校的教学楼的教室都是大开间,基本上都在10米左右,阶梯教室.会议室.大礼堂(会堂)都在15米以上,有的是几十米甚至百米以上,这些大空间建筑因使用要求,不可能是3.3米或3.5米设计隔墙,肯定是大空间了。这样一来整座楼没有足够的剪力墙,地震来的时候,只要做认真的结构受力分析,这一个楼倒塌可能性很大。如果再质量差,那就倒塌无疑了。
  一座教学楼建筑物,当地震爆发的时,建筑物受到冲击的时候,由于结构中间只有几道剪力墙抵抗地震冲击力。而结构中间是大开间,而大开间没有隔墙(剪力墙),又是以门窗为主,因而不具备任何抗震能力。地震对这种类形的(教学楼等大开间)建筑物的水平冲击的时候,只有少数几道剪力墙产生了反作用力,抗得住抗不住是另外一回事。而中间没有任何剪力墙,也就没有支撑。大开间教室在地震灾难的时候,就很难逃脱灭顶之灾了。目前,处于地震带威胁的所有城市乡镇中,数以万计的教学楼基本都是大开间教室。
  我们要把地震灾难减少到最低程度的时候,才是我们真正的发展。搞科技技术的人员,从这方面要引发自己的想法。我们应该怎么办?在这个问题上是一个大漏洞。这一个大漏洞,仅仅在一个只有十米左右小教室的开间就是这样,一个大会议室,一个大礼堂,一个很大空间根本就没有剪力墙的建筑物中,地震爆发了,很难逃脱毁灭性的倒塌。在这一个问题上,我以前说过,框架结构的办公楼、写字楼等,要有足够的剪力墙,这是建筑结构抗震规定中必需做到的。而对教学楼等大空间建筑物,还没有直接看到一个问题,现在要提出这一个事了。汶川大地震,这么多学校倒塌,从很大程度上,这一些教学楼本身就不具备抗震的能力,哪怕是框架结构,中间是空的,仍然没有剪力墙。框剪结构要结合,就是框架结构,还得增加剪力墙。有的框架结构没有足够的剪力墙,同样抵抗不了地震大灾。在建筑结构抗震上,这是一个亟待解决的大问题,不是几所中小学教学楼破坏倒塌的事。从汶川大地震中小学教学楼受到了严重破坏,引发我们反思,全中国中小学都要考虑这个事了。如果再发生这样的事情,又是多少教学楼倒塌,又有多少人死亡,又是多少人悲伤,又是多少领导人着急。搞建筑结构抗震的,我们要考虑自己的责任。
  老一代人土木建筑是不分家的,桥梁、建筑不分家。我是在(铁路)桥梁、建筑不分家的边缘的年代,这一套,我们学得很深。我发现了一个问题,我仔细查看了他们之间的关系,有一个老专家给我一个信念,铁路桥梁发展史从开始是结构整体抵抗火车在上面运动的振动力的。最开始,铁路桥梁建设的时候,就没有考虑到抗震,把桥梁与桥墩整体连接在一起。而结果是什么样?当火车运行的时候产生振动,火车自身产生强大振动力(不比汶川大地震振动力小),给桥梁和桥墩都造成破坏,严重影响铁路行车安全(这一资料,在20年前,我就看过了)。后来改变为桥梁与桥墩之间增设了一个滑动隔震支座,这一个滑动隔震支座到现在都做得很成功。最开始是弹性减震,仍然出问题。铁路振动是水平振动为主,不是上下振动。后来,改为以水平滑动隔震为主的减震支座,这样一来让火车运行中产生的振动力以摩擦力的形式释放掉了。世界铁路发展史整个桥梁结构到现在数百年,中国也有100多年,现在桥梁结构隔震减震能力非常强。如果不搞隔震减震,现在中国铁路提速200至300公里以上桥梁的振动力远大于汶川大地震,其安全问题将会十分严重的。
  从这里面,我们有一个启发,铁路桥梁结构是通过水平隔震减震为主(而不是橡胶弹性隔震和阻力减震),这一个效果很好。这不仅仅是用在铁路桥梁上,之后把这一个方法用在铁路内部的建筑,用进去,感觉很好。火车有很大的振动力压在桥面上,传给桥墩,反过来,桥墩成为一个建筑,桥梁相当于建筑物的基础,建筑跟基础之间有一个水平隔震减震装置,火车巨大的振动力就相当于地震冲击力。火车重力和振动冲击力的和合力压在桥墩上的时候,振动冲击力没有传到桥墩,所以桥墩安然无事。使用了几百年,对桥墩毫无损坏。压倒它没有事,反过来肯定也没有事。把地震对建筑的冲击破坏力分解了,这一个是很重要的结构思路。这一个想法跟建设部提过,建设部也给予了很大支持,在一些工程中得以实施。这次汶川大地震的教训,使我们感觉责任重大,应赶快让国家领导人知道,不能再等了。不能等到20--30年的地震大爆发。作为技术人员,很多事情要让领导知道的。但是这一个渠道不畅,很难让领导人知道。但是我们要把我们该做的事情做成功,让媒体等很多人共同来关注,星星之火繁衍成燎原之势。汶川大地震之后的重建应该有两条路要走。对倒塌的要新建的,要采取这一个办法。阎少华讲了一句话讲得很好,地震是大自然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不能抗拒大自然,要适应大自然。所有建筑格局必须要跟大自然相适应,而不是抵抗对抗死抗。当然,现在的建筑体系是上部结构与基础为整体插入地球,跟桥梁最开始搞建设一样,为整体结构一样,火车一振动,桥梁冲击桥墩,就有破坏倒塌的危险。多年的教训,建筑结构不能再这样做了,应近快改变了,在汶川大地震重建的之季,我们向国务院抗震救灾总指挥部提出了建议,建筑物要搞减震和避震。地震对建筑的冲击是对建筑基地造成毁灭性打击,如果对基地造成了冲击,建筑就抗不住了,对多层建筑,像教学楼、会议室、大会堂等,造成的威胁非常大,因为这一些建筑的承重不是很大。这样的楼要隔震,很费劲。所以要避震。在建筑物的四周,将地震冲击破坏力的传递路线,全部切断,要做成避震。要把地震给避开。地震冲击力要通过,我不能阻挡你,可以避开你。
  学术上一句话,刚柔性结构动态平衡体系,要走这一条路了。桥梁走了这条路,而且走得很成功。建筑结构也应近快完成刚柔性结构动态平衡体系,避免将来再一次发生大地震再发生灭顶之灾。

                   fe86d0eb05d4c693d04a791115d9fb3d.gif

                           新日月集团总裁、高级工艺美术师 程新明

主持人蔡义鸿:陆总把桥梁减震和抗震技术,用反过来的说法来说。学过力学的人一听,就通了,而且他获得了一些专利。今天金德钧主任也在这儿,下一步我们可以全面推进这一个事情。有请程新明先生。

程新明:今天中国国际城市化发展战略研究委员会主要是研究汶川重建的战略问题。一个是战略,一个是战术。今天从战略上来考虑,我提两点建议。
  首先是两个控制。即:控制重建区的“人口密度和建筑高度”。重建当中,一定要控制人口密度,因为密度直接关系着未来地震损失的大小。这一个问题是宏观措施,不是在原震区某一个地方选择比现在条件好点的地方再建,要知道那是地震带,从唐山大地震到汶川大地震是32年,地震在一个地方重复的周期是300多年,9级地震地球上也出现过,在原震区地震是不可避免的,可以像三峡库区移民一样,迁移一部分出来,年轻人往外走,这是第一个措施。第二个措施,重建要控制建筑高度。建筑高度直接关系到两个方面:一是造价。高层建筑造价是多层建筑造价的一倍至五倍。二是安全。现在30年前的老房没有抗震能力,新房都是按抗七级、八度的抗震设防。这一次八级地震,在山区是山崩地裂,真正的核心是在汶川。这一次地震幸亏出现在山区,如果出现在成都,那就不堪设想,人口密度太大。超过八级的地震在震中高层也逃脱不了厄运。中央台播了国际地震专家做的一个分析,高层同样会倒。这一次5,12大地震的时候,在北京办公楼摇晃的同时,二层楼玻璃也有破碎的。震级大了之后,高层建筑的摇摆,超过了它的极限,一定会断裂倒塌,高层建筑的倒塌那是更为惨重的。人口密度控制也好,建筑高度控制也好,都是为了减轻地震对人类损伤、损失伤害大小的问题。
  其次是战术的问题。要科学选址和科学设计。
  我到中东看了沙特迪拜最高的建筑迪拜塔,建筑形体象我国云南民族乐器笋样。迪拜当地的人跟我们介绍,只要世界上哪一个建筑要超过它,他们就要往上加。其实我看那个设计师是为了抗震,那个高塔形成了一个三角型的稳定结构,可能遇到强震其它的高层都倒了它可能不倒。震区建筑不仅要精心选址,还要采用抗震的形体、科学的结构、轻型安全和节能环保的外墙材料,避免倒塌和人员疏散时坠落伤人。
今天我的建议中心是“免震”
  这一次北川的一个中学,2200名师生没有一个伤亡。这个校长见有一个教学楼做得不好,前任领导花了15万块钱建的,他花了45万将它重新加固了。学校制定了严密的震时疏散路线方案,一个月演习一次。其他学校倒了,他的学校2200名师生一个没有伤,震时他出差在外,老师学生按平时演习疏散方式只花了一分半钟就撤离完了。这一个校长做得很好,在外装修上他把石材打了四个眼,带挂带贴,把花岗岩挂贴在墙上,结果一块都没有掉下来。从管理到技术,他是负责任的。这对未来怎么样抗震和避免地震的伤害防震“免震”是一个很好的推广示范案例。
  这一个学校校长做了什么事?就是树立了防震“免震”的观念和意识。中国有30%的国土处在地震带上,地震是不可避免的,损失是可以减小和避免的。中国有条件进行“免震”教育和采取免震措施。小时候说中国是地大物博,跟日本比,我们确实是地大物博,日本想往外面迁,但是没有地方迁移。而中国70%是没有地震的,我们可以往这一些地方迁移。像唐山,重建了新唐山,我认为是荒唐的,要控制。300年之后,可能又是一次地震,怎么办。所以,政府要对子孙后代负责任,要重视。重建的时候,要控制人口密度和建筑高度,这样损伤的人也少些,疏散成本也小些。抗震、减震,我提议更重要的是“免震”。

                   176b9d7dbb35da78e548c0d42ec141e2.gif

             北京今日潮流企业策划有限公司总经理、北京浙江商会副会长  陈俊

主持人蔡义鸿:程总是专业的企业家,做的技术也是很先进。刚才讲了几个方面,从宏观和微观都点到了,他认为重建回避地震带。我们确实地大物博,可以回避掉。我们需要科学、合理的建议,最后政府来实施,最后把我们的意见反馈,这是我们办论坛的目的。下面有请陈俊先生做精彩发言。

陈俊:通过汶川大地震,我有几方面的体会:
  一、心灵上的震撼。汶川发生八级强度的地震。我们的国家和政府经受了很严峻的考验。我们的总书记和总理在第一时间奔赴灾区上,这在我国抗灾史上史前所未有的。汶川的地震跟30年前唐山大地震的各方面情况都不能同日而语。当时唐山煤矿工人开着车到国务院报告情况,当时到了第二三天才知道震中在唐山。而汶川大地震,我们立即就知道了震中所在地。党和国家领导人第一时间奔赴灾区并立即组织强大的救援队伍赶赴前线形成了立体救援队的体系,这在我国抗灾史上也是前所未有的。
  中华民族有两个特点:1、在遭受外来侵略时,我们的中华民族、我们的全体国人绝对高度一致,同心协力。2、在大灾大难面前,我们的中华民族、我们的全体国人也是绝对高度一致,同心协力。这次汶川大地震把这两个中华民族的特点体现的淋漓尽致。这就是中华民族的优秀品质。许多在北京的浙江商人,也在第一时间内给商会办公室打电话,要求捐款献血。一下子,大家捐了很多钱,有些商户在不同的场合都反复捐了四、五次款,我本人也捐了四次款。有些商户为了献血,排了七八个小时的队伍。有些人还抱怨着说,血还献的不够、钱还捐得不够。心系灾民 情系灾区一起浙江商人的血和灾区人民的血流在了一起、泪流在了一起、心连在了一起。我们的思想得到了升华、我们的爱国热情得到了激发。我们深深理解到多难兴邦这句话内在的含义。北京浙江商会会长提出了要把我们的款项直接送到灾区建立北京浙江商会希望小学的建议,马上得到了广大会员的积极响应。北京浙江临海商会还特意印发了抗震救灾特刊为捐钱、捐物、献血的商户颁发荣誉证书。
  通过抗震救灾活动,在京的浙江商人的心灵得到了一次又一次的震撼。深感到我们国家和政府以人为本的执政思想的充分体现。
  二、对汶川大地震,我有几点反思:地震发生之后,我本人和一些朋友每天在电视机前看抗震救灾的进程,为总书记和总理冒着余震的危险在现场指挥而泪流满面、为人民的子弟兵抢救人民的悲壮场面而又一次泪流满面。我们从媒体的有关报道中有两个细节一让我在思考:
  1、据说当初建北川县的时候,有一位专家到实地考察,提出来这是地震带,是喜马拉雅山的山脉和岷江山脉的交界处,地下板块活动活跃、这是个不宜大规模建城建县的地方。不知道怎么一回事,当地没有采取这一位专家的建议。假如当时我们采纳了这位专家的建议,现在就可以挽救多少损失和多少生命。所以我们现在重建选址的时候,也要充分听取各方面专家的意见和考虑实际情况。绝不能再过三十年、五十年或一百年之后重复犯同一错误。
  2、这一次被震垮的房子,绝大部分是学校和医院。许许多多的学生埋在里面,场面十分惨烈。但我注意到,有一个史上最牛的校长,我对他很敬佩。当年他学校花了17万造的房子是座危房,没有人敢使用。他当了校长之后,花了45万重修和加固这座房子。在这次地震中该区域的其他房子全倒塌了,就是这栋被他加固的校舍昂然挺立。最主要的是:他具有居安思危的意识。特别在当今的和平年代,这种居安思危的意识特别难得。每个学期他都针对地震的特点组织几次紧急疏散和撤退。从撤退的路线和速度都进行反复的演练。这一次地震,他们学校没有一个师生伤亡。发生地震的时候,该校全体师生都全部按照平时演练的要求安全的撤离到操场。老师把学生围成了圈。这堪称是地震中的奇迹和居安思危的结果。我们这一辈都是在和平时代长大的,但居安思危的意识尤为重要。我们的国家这么大,不知道什么时候又会发生灾难。年初,雪灾,整个电网瘫痪了,城市也瘫痪了。现在又地震了,许多地方都被夷为平地。我们的国家一年经不起这样几次大的灾难和折腾。为此,要建立多种防范体系尤为重要,从雪灾和地震这两个大灾难中看出,整个国家整体的防患意识比较单一、应急体系比较单一,一垮全垮,一没全没。我们要建立立体的、多种的防范体系,并且对国民加强居安思危、防患意识的教育。要让大家居安思危防范于未然。这样在大灾大难面前、在突发事件面前我们就能够少受损失、少遇难几个人。因为人是最宝贵的。国家财产也会是宝贵的。我们不妨向这个校长学习,定期搞几次模拟演习。这样真的大灾和突发事件来临我们的立体的多重的应急体系就立马会发挥作用,不至于总书记太辛苦、总理太辛苦、解放军太辛苦和灾区人民太辛苦。国家建立多重立体的防患体系,加强对国民的居安思危教育,我们任重道远,又更为迫切。居安思危永不过时。谢谢大家!

                   3b5397419c3671f7038aff452f8056c1.gif

                     北京诚必达房地产经纪有限公司董事 程崇山

主持人蔡义鸿:陈总从加强国民的居安思危和政府的防患意识谈了自己的看法。下面有请程崇山先生做发言。

程崇山:汶川大地震像各位领导和各位专家所说的,为什么以前无线电可以用,这一次不能用?以前用大哥大的时候,信号也很好。由于有了现在的数字电话,把模拟电话完全去掉了。要地震受灾的人民,他们用生命唤醒了中国国民的爱心,同时唤醒了中国国民队安全意识的重视。
  我们捐款的时候,集中的一个点就说,非常感谢灾区人民,用他们的生命唤醒了我们。说到重建汶川,我想到了这几个问题:
  第一,房子倒塌了,有很多按揭贷款买房的人,没有保险,房子没有的,给银行交的钱还要交。在未来几十年里面,我挣的钱全部交给了银行,而我自己仍然没有房子住。我们国家现在的保险还没有房子抗震的保险,这一点让未来买房的人有很大顾虑,到底会不会买房了。那一个地方就是地震带,这一个地方建出来房子,有没有人买?没有人买,谁去建房子?国家都建房,把那一个地方做成廉租房,有多少人愿意住廉租房?廉租房不可能盖一些比较豪华、奢侈的。这一个问题又怎样解决?
  随着地震造成的灾害,建房需要大量的钢材和建材,在未来一段时间里面,肯定会涨价。这价格增长也会影响到盖房的成本,开发区盖房成本会增加,土地的价格又会怎么样?因为盖房的成本不是汶川一块,全国成本都会增加。在这一个时候又如何应对这一个问题?
  我们抛出了这几个问题,具体解决方案也在探讨,但至今没有想到更好的方案。今天跟各位专家在一起,我也把这一个问题抛给各位,希望各位专家为汶川以及四川、成都、重庆地区的重建和未来的发展拿出什么样的方式、方法,让他们更好地走向自己的未来,同时也为整个地产界的未来趋势提供进一步的方向。大家不愿意买房,开发商盖了房,怎么办?
  谢谢大家!

                   d42fd6d3cbdf5b91952f9b2e4727fbd9.gif

                              中弘集团总裁助理 李 林

主持人蔡义鸿:他提出了运用市场角度看灾后重建,也给专家出了一个考题。请李林先生发言。

李林:汶川大地震可以概括为四个阶段:第一,祖国同悲;第二,守望相助;第三,重建家园;第四,持续发展。我们应该考虑第三步和第四步,我们的研讨会特别及时,也特别有意义。对于灾区来说,重建家园是当务之急,是老百姓、受灾群众安身的需要。也是改善建筑质量和提高建筑质量的机遇。还有,当地家园重建,我们要更多的考虑到以后的发展,特别是跟城市化进程相联系起来,我们的重建不是以前低水平的重复建设,而是着眼于未来,考虑到中国整个城市化进程的重建。
  在当地的情况之下,如果没有地震,它会怎么样发展?它是不是也要考虑城市化、城市进程的情况?现在有了地震之后,造成大量的损失,我们重建的时候是不是要着重城市化。对于灾后重建,我想到了两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在全国范围内建立公共应急避险的机制,要有公共应急避险的场所。换句话说,地震没有发生在汶川这样的小城市,如果在成都、重庆、北京等这样的大城市,我们会面临什么样的问题?这就有公共应急避险的问题。除了加强国家的教育和整体社会体系建立,从建筑场所来说,我们是不是有意识提供应急避险的场所。日本这一块,做得比较超前。它把城市里面的公园、学校作为应急避险的首选场所。咱们灾后重建的时候,是不是针对大城市各种建筑设计规划,等把应急避险考虑进来,在公共场所,像学校、医院做强制的高要求。把应急避险场所放在最高位置。
  第二点,灾区的重建一定要跟城市化进程相联系。不能简单的原地重建。重建之后,那一些人很短时间之内靠大家的救济、靠捐赠和政府支持能够活,这是输血,但是他要长期的发展,还要自身的造血。基于中国城市化的发展,我们从战略、全局的高度,疏散、迁移一批,留下一批。迁到适合居住和以后群众生产生活的地方,是不是可以考虑东部的一些城市群,或者在四川省内解决,把以前的郊区或者农村的人口迁移到城市,这是适合城市化发展的前景。留下来怎么做?要把土地资源利用相结合。把零乱、分散的农村宅基地,可以形成积聚效应,不要再这么分散在各个地方,我们可以考虑集中起来。集中之后,有一个规模效应的问题。城市化除了迁到城市外,当地重建的时候,还可以考虑把城市文明等引入进来。

                   b36105cc06ee4249d70f6ba3f2e19bb2.gif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科技司节能处 王伟武

主持人蔡义鸿:李总把城市化进程跟汶川的重建有机的结合起来,发表了两点意见。今天他讲这一个,不仅仅是要输血,我们要提供造血的机制。现在请王伟武教授发言。

王伟武:我听了专家的意见,结合我自己的几点意见,提几点思考。我一直在思考,地震的威力为什么这么大?它是地球五大区域层最底层发生问题,土壤层,包括生命系统都受到的破坏。地震给汶川人民带来了不仅仅是自然系统的破坏,还有人文系统、人工系统受到了很重的破坏。
  灾后重建从战略角度来说,是自然系统的恢复和人工系统的恢复,是人与环境要和谐发展,这是一个很重大的关键。人和环境要和谐发展,很大的一个问题,这一个自然环境受灾情况怎么样,灾后有没有可能再重建?
  还有一个,现在的社会经济系统,这一个区域处在什么样的阶段。它跟附近大城市群、成都关系怎么样,交通系统破坏得怎么样,这是一个关键问题,这是决定在原址重建,还是结合现在城市化进程发展?
  因为这一个地区刚好是旅游资源和文化资源非常丰富,有很多古建筑,有几千年的历史。怎么样在重建当中,既保护好旅游资源,又把破坏的历史文化能够延续下去。我也同意,不适宜建高层建筑,也不适宜采用砖土结构,建议要发展旅游区的建设模式,但这是一个系统问题。
  第二个观念,从科学技术角度来说,我们讲科学发展观,刚才几位老总和专家讲得非常好,现在的技术非常高了。灾后没几天,QQ上已经出现了地震的等级图,是利用了遥感的技术。这一个技术对当地灾情的评估以及水利工程起到了评估作用。我们的科技技术要宏观和微观结合。宏观是用遥感、GPS技术。微观技术,包括我们必须研究地震对山区建筑构筑物的破坏机理,要进行研究。比如说,发生在东部地区和平原地区,不会有这么厉害的裂度,也不会这么厉害。包括主震跟余震之间,主震的地方,像九寨沟,主震的时候,是上下跳动,房子的破坏程度是很危险的。但是余震的时候,是左右摇动,左右摇动,裂度非常重要。横向和纵向都要研究。这样,就是很系统、很科学的指导。我们要用系统的观点来分析和研究。
  第三个观念,处理好政府和民间的关系。我们国家凝聚力非常强,政府集中决策能力非常强。我建议灾后的地区应该是统筹规划,统一实施,统一验收。这样可能会比较理想一些,有一些效果可能会更加好一些。

                       57e7375cbc3e22f5a86b3651666cca36.gif                         
 
                      中国国际城市化发展战略研究委员会秘书长 
                             《城市化》 执行主编 蔡义鸿

主持人蔡义鸿:王教授从宏观和微观等方面提出了自己的建议和意见。
  我也谈谈我个人的一点初步看法。有两个想法:第一,汶川大地震灾区:探索城乡统筹新思路。能否利用好“成渝城乡统筹试验区”这一政策,汶川大地震灾区在一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上应有所突破,在重建中把改革农民工制度作为统筹城乡的结合点,逐步推进户籍、社会保障以及财政、金融、行政管理等制度改革。在统筹城乡规划、建立城乡统一的行政管理体制、建立覆盖城乡的基础设施建设及管理、建立城乡均等化的公共服务保障体制、建立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建立城乡统一的户籍制度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率先突破,全面加快重建步伐,实现经济社会快速健康协调发展。
  第二,汶川大地震灾区:实行农民用土地换社保。汶川大地震灾区,可以根据各地不同情况,探索多种形式的统筹城乡社会保障模式,形成各自做法与特点。一是以土地承包经营权收益换社保,探索建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模式。二是可以推行“双放弃”换社保,鼓励农民向城镇集变成了城市化的受益者,变成了城市户口。三是在汶川大地震灾区范围内,对征地农转非人员实行的土地换保障、退费进社报、政府给补贴、纳入养老医疗,社会把这一些人养起来,他的代价是用土地换养老。这一些人伤残、孤老很多,家里面受到了很大伤害的人群,社会责任也需要这样。目前我们在输血。在成渝城乡统筹试验区里面,有一些地方是不是可以吸收这一些。因为这是很现实的,也是必须要做的。
  今天有一个设想:可否将汶川灾区建设成为宜居地区,刚才大家讲了自然环境和旅游资源非常丰富,把他迁到新的区域,不是地震带的地方,把那一个地方保护起来。生态型新城?宜居生态型新城就是要好环境综合整治,维护生态平衡,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实现人欲自然、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相和谐。
  刚才听了各位的精彩观点,我有了这种感觉:
  第一,能否将汶川灾区的重建作为中国城市化发展战略研究工程重点?作为一种发展模式进行研究?
  第二,就是在第一点的基础上,我们委员会重点关注一到二个小镇或若干个区与项目,可能重建要三年、五年,甚至八年、十年,我们可以关注重建的进程,重点关注一个小镇,把这一个小镇作为发展模式来探讨。
这几点意见供大家参考。
  

现在进入论坛第二个阶段,是自由讨论阶段,由于时间比较紧,大家简明扼要些。
  陆建衡:这一个建议很好,要组织起来。中国国际城市化发展战略研究委员会不仅仅是开论坛会的问题,要凝聚起来,要聚集起来,要把这一个旗举起来,我们全部靠拢。
  王国华:要搞很有份量的专家意见,做一个通报或者做媒体专访。我比较关注震后措施的讨论。比如说陆总是抗震专家,他的观念在这一个时候简洁的用传媒形式传播出去。现在地震发现了国民心态不好的东西,比如说企业为了经济利益,相互诋毁。比如说蓝涧矿泉水没有问题,但是有一些来诋毁。这一个问题怎么样处理?我们通过一个一个问题来讨论,开辟专题。这样比泛泛的看研讨会要有作用、有意义得多。建一个镇也好,这是非常难的。这样一个县的建设,牵涉到当地的规委等,这不是我们力量所及,需要调集很多资源。就某一个问题提出有建设性的意见,哪怕是批评的,也是非常好。
  我到了迪拜,迪拜的建筑是非常有创意的,在建筑领域非常有挑战性。比如说,学校工程问题,光是说抓人等等,还有一个问题,我们的监理方有没有。现在很多监理为了拿到监理费,很多事不好说。这回到了国家建筑体系的问题。保证NGO非政府组织等公信力等。城市化杂志和中国国际城市化发展战略研究委员会应该有一个公信力的问题。最大的公信力有一批专家,在这一个问题上深入研究。
  陆总搞了很多专利,国外也采用了。因为渠道不畅,有一些问题到达不了决策层。中国很多科学研究到达不了决策层,决策层权利太大,就锁在抽屉里,白白浪费了。
  陈俊:陆总发明了很多专利,王教授说锁在抽屉里。国家专利局专利很多,成堆成山,用在实践当中的专利很少,形成了一个反差。这里面有信息不畅等问题。最主要,这两方面有一个脱节。
第一,研究专利的专家,没有市场推广团队,光一个人研究一个专利,凭个人力量市场很难推广起来。中国国际城市化发展战略研究委员会起到这一个作用,把它推广开来,是利国利民大好事。专利很多,怎么样推广出来,让政府和市场接受,既有经济效益,又有政策效益。靠一个人力量很难推广。这一块,我们要研究。作为浙江商会来说,推广这一方面没有问题,市场敏感性很强。
  主持人蔡义鸿:我们跟北京浙江商会是战略合作。在技术推广,包括服务方面,我们联合起来。
  陈俊:浙江商会,就是推广。做市场这一块,是大家公认的。
  戴俭:我觉得现在特别需适宜性技术。如果我们技术是高高在上,在汶川经济不是很发达这一些地方,一定要找对才有可能做好。
  王国华:要把陆建衡品牌树立起来。现在社会发展是靠品牌的。这是一个思路问题。这一个思路如果解决了,你就做科研,整个系统就形成了。中国有一句古话,真传是一张纸,简洁明了、通俗易懂。假传是一本书。
主持人蔡义鸿:现在已经是过了十二点多了,我们以热烈掌声请金德钧主任做总结发言。
  
  金德钧:今天很多专家和企业家围绕灾后重建大课题发表了很多精彩观点。因为时间太短了,不能很好地展开。我听了之后,把大家的意见归总,加上自己的一些认识,也融合在一起,现总结如下:
第一,要充分收集抗震救灾的各种信息。这一点很宝贵,我们有这一方面的专家。事实上,全世界的地震专家对地震的研究、认识还处于很不自觉的阶段。大量的结论性意见都是从地震实践、经验来积累认识的。我们还处在这样一个阶段。每一次地震之后,我们付出了这么大代价,把这一些信息很好地收集起来进行研究,给人类对地震认识再认识是非常必要的。上一次座谈的时候,有一些专家说,这一些年从国际上来看,重点设防的地区没有震,我们没有设防的地方却震了。我们收集信息,主要要研究国家建筑设防标准区划要重新研究,要把大轮廓、大区域问题重新考虑。
  在这一个当中,对学校建筑抗震设防标准要提高。原来对医院抗震设防标准是很高的,但是学校不够。这一块,学校的抗震设防标准要在现在基础上要提高,争取把以后学校的建筑变成灾难发生以后的“避难所”,而不是像老百姓说的成了“灾难所”。
  第二,选址问题是灾后重建第一位重要的问题。在选址问题上,一定是当地重建要和适当的迁移相结合。要都迁出来做不到,三峡工程移民几万人,费了牛劲,有故土难移,还有生存条件,很多东西在那儿,你换了一个地方,什么东西都没有了,他们还要生存。当地重建要把两个问题搞清楚:第一个问题就是地震的断裂带搞清楚。例如成都和雅安离震中的距离,前者近,后者远,而雅安县损失重。要把地震断裂带分布情况弄清楚,不能在断裂带盖房子。第二个问题,要把地质灾害进行认真的评估。除了地震之后,要把山体滑坡等地质灾害进行充分评估。在两者基础之上,来考虑我们在什么地方重建。
第三,规划问题。建设的规划要从两个方面要考虑: 1,自然状况;2,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从两个方面,从城乡统筹角度来规划我们城市和乡村建设,这也是一个机会,这里刚好是“成渝城乡统筹试验区”,可以在这一个地方认真推进城乡一体化,来建设和发展。特别要注意保护旅游资源,要留下地震保护遗址;在这一个基础上,把川西城镇布局统一先考虑,然后做进一步的城镇规划。
第四,重建的建筑形式。建筑形式是我们重建当中必须要面对的问题。1、城乡不能千篇一律,城有城的情况,乡有乡的情况。要尊重少数民族文化习俗和生活习惯,要充分尊重这一些。而且要充分的借用劳动人民多少年来借用自然之力为我们生存服务的好的建筑形式,不能一刀切,不能都盖钢筋混凝土的房子。2、要充分利用自然资源。比如说到西班牙运大理石来,不太适合,要就地取材。
我们对抗震极为不利的建筑形式,用业内的话来说,极不规则的建筑形式,包括平面的不规则建筑形式,我们要慎而又慎。违背自然规律的房子不能建。
第五,在年初,冰雪灾后之后大家谈到了,基础设施的建设要充分考虑抗震的要求。年初冰雪,损失很大,到文明社会,没有电了。1954年的时候,冷得要死,家里面的水缸都成冰箱了,那时候没有什么事,因为不用电,用煤油灯。
第六,科学处理震后废墟垃圾。这里面既要处理好埋在废墟下面人的问题,还要处理垃圾防疫问题。日本有一个办法,扔到海里面去,填海造地。我们这里哪一些能用?有大量东西可以用,怎么用?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最简单的办法,往山里面扔,但是这是最笨、最不合算的办法。
  第七,要认真研究、并且实施适应我国国情在建筑方面的隔震、抗震的一些办法和措施。事实上,我们国内专家写的书也不少,建筑抗震各种结构等各种书都有。但是,原来我们比较注重的是高层建筑、超高层建筑,对这两类建筑,建设部对抗震设防要专项审查,通不过就不能建。10层以下的建筑,不太注意,或者要求不高。比如说那一个没有倒塌的学校,就是框架体系结构,所改进的加强,就是把柱子加强加大,柱子可以起支撑作用,也可抗震。
  第八,要注意研究地震对山地建筑破坏极率的研究。这一些问题,到现在还没有看到很好的研究,是应该要研究。地震对建筑破坏的整个过程,要有机理的研究。
最后,要研究和处理好灾后、震后金融问题、保险问题等问题。
大家还谈到了我们国家在技术上、物质上加强抗震设防的同时,要加强对国民防灾意识的教育。那一所没有倒塌的学校,不花那么大的工夫,不会有那么好的结论,要把全民抗震意识摆在议事日程。
今天座谈很有效果,大家提了很多宝贵的意见。我们整理好,向有关方面反映。把灾后重建作为中国国际城市化发展战略研究委员会重要案例进行研究分析当然是不言而喻的问题。不仅仅是这一个地方,包括搞城乡统筹一体化的地方,都是我们中国国际城市化发展战略研究委员会应该研究的重点课题。

  
   主持人蔡义鸿:刚才金德钧主任做了很精彩的总结。感谢各位专家企业家的参与,感谢各位媒体朋友的支持。
现在我宣布:汶川重建战略研讨峰会——“尊重科学·着眼未来”圆满结束。下次论坛再会!


 
相关新闻
友情链接:  国务院 住建部 自然资源部 发改委 卫健委 交通运输部 科技部 环保部 工信部 农业农村部
国家开发银行 中国银行 中国工商银行 中国建设银行 招商银行 兴业银行 新华社 中新社 搜狐焦点网 新浪乐居 搜房
中国风景园林网 清华大学 北京大学 人民大学 中国社会科学院 北京工业大学 北京理工大学 北京科技大学 北京林业大学 北京交通大学
城市化网版权所有:北京地球窗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service@ciudsr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