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传播城市化专业知识为己任
2024年05月08日
星期三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如何才能不相信涨价谣言?
时间:2013-03-30 13:33:08  来源:新民晚报  作者:纪玉 

    有一句话说: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比如,人们在面对不知真假的“风险”时,宁愿相信它确实存在,并采取相应的预防行动,也不愿因为疏漏给自己造成损失。然而,一些谣言正是利用了这种心理,迷惑人心。

    前几天,因为有消息称“天然气价格将从4月起大幅上涨”,多地出现排队抢购天然气的现象。国家发改委明确表示这种传言纯属无稽之谈,各地职能部门也声明暂不调价,但还是有居民坚持要提前买气。

    对于类似的传言,“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的思维方式,很多时候是错的。像天然气价格之类,关系民生,不太可能悄无声息地涨价。如果自己没办法判断真假,还是应该求助于权威信息来源。本市有不少居民先向“上海燃气热线”咨询,就比较稳妥。权威部门更有必要及时、准确地回应公众关切。媒体则要传达正确信息,不渲染恐慌气氛。

    然而,为何这么多居民轻信谣言?为何在权威部门辟谣之后,还是有居民“抢气”呢?

    这次谣言出现的背景是,近三个月来,一些地方确已通过天然气涨价方案,加上天然气定价过低的观点一直存在,也增添了谣言的“真实性”。更重要的是,虽然地方调整居民用天然气价格有严格的程序规定,必须事先召开听证会,广泛听取社会各方面意见,但显然,很多居民没有把“涨价”和“程序”“听证会”等联系起来。假使做个社会调查,看看有多少人知道水电煤气调价前必须要开听证会,结果会如何?如果调价前的程序做得足、做得实,公众充分知晓、参与这些程序,那么,“不开听证会、就不能涨价”的常识,便足以令公众抵御空穴来风的涨价谣言——“4月涨价”?现在马上开听证会也来不及。

    在“抢气”者的心中,涨不涨价只能被动接受,能主动做的是尽量减少损失。看似不理性的行为,其实也是一种生存之道。若公众对民生价格调整的过程缺乏知晓和参与,信息不对称之下,自然对任何风吹草动都十分敏感,也就容易受到谣言的干扰。调价前的程序,政府是认真走过还是当作“走过场”,听证会是充分体现各方利益还是“一团和气”,都会影响到法治环境、社会生态,以及公众的决策方式。听证会开成“涨价会”的不少见,更有甚者,在某地的一次听证会上竟通过方案,天然气调价实行上下游联动机制,不再召开听证会——听证会自己把自己给“废除”了。被虚置的程序,结果是被逐渐无视。

    天然气等价格事关民生,不是不能调整,而是要调得公开、合理,充分考虑公众的经济和心理承受能力。这些都少不了公众的知情和参与。其实,“抢气”也是为了精打细算过日子,只不过力气使偏了。人们需要的,不仅是权威、准确的信息,还有受到严格遵循、落到实处的程序,来保障能代表自己的声音,确实被听到。

相关新闻
友情链接:  国务院 住建部 自然资源部 发改委 卫健委 交通运输部 科技部 环保部 工信部 农业农村部
国家开发银行 中国银行 中国工商银行 中国建设银行 招商银行 兴业银行 新华社 中新社 搜狐焦点网 新浪乐居 搜房
中国风景园林网 清华大学 北京大学 人民大学 中国社会科学院 北京工业大学 北京理工大学 北京科技大学 北京林业大学 北京交通大学
城市化网版权所有:北京地球窗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service@ciudsr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