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传播城市化专业知识为己任
2024年05月24日
星期五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社会过度老龄化是没有未来的
时间:2013-03-21 10:44:59  来源:凤凰网  作者:俞天任 

    核心提示:老龄化社会的根本:消费的欲望和能力是随着进入老年而逐渐消退的,社会老龄化就意味着市场的萎缩,唯一会增大的就是医药等社会负担,老人不像孩子,孩子有未来,而老人是没有未来的。
 
    笔者在这个专栏里已经不止一次地提到社会的老龄化问题,看来有必要再提一次,因为全国政协委员杨玉学在两会期间居然公然宣称“老龄化是社会进步表现”,因为“欧洲,日本也经历了老龄化将是今后人口发展的一个常态化过程。老龄化”,因为欧洲日本有这个现象,所以我们就应该有,否则就是落后。这位政协委员还满怀豪情地宣称“老龄化将是今后人口发展的一个常态化过程”。

    社会的老龄化真的是这么可爱的事情吗?

    日本有一家以建设公寓住宅为主的建筑公司叫“株式会社长谷工公司”,日本一本专门向股民分析上市公司财务情况的季刊《会社四季报》一次在解释长谷工公司为什么长期股价低迷的理由时是这么说的:“在一个老龄化社会里,公寓住宅建设是没有前途的”。

    这句话就说明了老龄化社会的根本:消费的欲望和能力是随着进入老年而逐渐消退的,社会老龄化就意味着市场的萎缩,唯一会增大的就是医药等社会负担,老人不像孩子,孩子有未来,而老人是没有未来的。

    对老龄化社会最大的不安就是“谁来养这些老人?”,这里面的“养”有两层意思,一层是经济上的抚养,还有一个意思则是生活起居上的照顾。

    不少人有一种误解,以为有了养老金就不存在经济上抚养的问题了,先不要说现在中国的养老金制度还很不完善,其实从根本上来说养老金制度就只是一种账面的形式,并不解决真正的经济问题。现代社会的所谓养老金制度就是一种有劳动能力的社会成员一起来赡养因为年老而丧失了劳动能力的那部分社会成员的方式,至于一个人在有劳动能力的期间积累了多少养老金都只是一串符号而已,这一串符号在真正退休之后会转变为怎样的生活水平是由当时社会的经济状况来决定的,也就是取决于社会劳动者所能创造出来的社会财富。老龄化社会中能进行劳动的人口比例减少了,创造出来的社会财富自然就减少了,养老金能折算出来的现实价值自然就只能减少。

    有没有什么解决方法呢?有两种方法,一种是延长退休年龄,让老人们继续劳动自己养活自己,这就是欧洲日本正在发展的方向,还有一种就是寄希望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一个劳动人口能够抚养更多的非劳动人口。前一种方法很现实,但很痛苦,七十岁的老人还必须继续工作来抚养自己的图景并不完全是空想,第二种则很不现实,连全职家庭主妇的妻子都不可能实现的中国怎么可能再增加抚养人口呢?

    在生活照顾老年人所带来的负担相信大家都有体会,然而有一种古怪的说法是:“国家养,政府养或者社会养”,似乎国家,政府或者社会是一种有神奇魔力的符咒,一念就灵了。但笔者要很遗憾地对这些人说,在老龄化问题面前,无论是国家,政府还是社会都无计可施,从理论上就无计可施,因为老龄化社会是一个老人占多数的社会,年轻人属于社会成员中较少的群体,而这些少数人一边要进行生产劳动来养活自己和多数的老人,一边还要分身来照顾多数的老人,这是不可能做到的。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不少人把解决照顾老年人问题的希望放在建设养老院上面,其实就是所有的老年人进养老院,这个养老院也要有服务员才行啊,在老龄社会中能找到那么多年轻人来当服务员吗?这些服务员的工资又由谁来付呢?

    那位杨玉学委员还很想当然地说“老龄人口的上升是阶段性的,不可能永远持续下去,到了一定时期肯定会放缓。总会达到一个平衡”,这还是一种没有根据的希望。当然,最终会达到一个平衡,但谁也不知道这个平衡到底是一个什么模样。现在唯一所知道的就是不知道什么时候才会达到这个平衡!在这方面日本有很惨痛的教训,这四十年来日本厚生省所编制的年金计划永远是失败的,其最根本的原因就在于他们一直以为人的平均生命会有一个极限,届时社会会达到平衡,可是四十年过去了,日本人发现社会成员的平均寿命居然是一条斜率一定的直线,到现在还根本就看不到任何减速的迹象。希望这位杨玉学委员去研究一下中国人均寿命在这些年中的变化,比如现在还会有人认为“人生七十古来稀”吗?

    如果一定要找一个老龄化社会的好处的话,那可能是有助于世界和平?老年人的火气和血气不像年轻人那么旺盛,而且战争已经超出了老年人在生理上所能够承担的了。

相关新闻
友情链接:  国务院 住建部 自然资源部 发改委 卫健委 交通运输部 科技部 环保部 工信部 农业农村部
国家开发银行 中国银行 中国工商银行 中国建设银行 招商银行 兴业银行 新华社 中新社 搜狐焦点网 新浪乐居 搜房
中国风景园林网 清华大学 北京大学 人民大学 中国社会科学院 北京工业大学 北京理工大学 北京科技大学 北京林业大学 北京交通大学
城市化网版权所有:北京地球窗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service@ciudsr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