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传播城市化专业知识为己任
2024年05月03日
星期五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杨燕明:“北京咳”只是一种舆情反馈
时间:2013-01-22 09:21:54  来源:千龙网  作者:杨燕明 
原标题 [杨燕明:“北京咳”只是一种舆情反馈]

  近日,北京遭遇持续数天的雾霾天气,“北京咳”成了人们热议的话题。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呼吸内科主任医师称引发咳嗽原因很多,在没有证据之前不能称“北京咳”,这个词是对北京的“极度侮辱”。

  “北京咳”,最近很火,在我看来,不为别的,只为这个词汇背后,有着太多的情绪宣泄,也有着太多的民意表达。一旦引发情感共鸣,“XX咳”注定会成为新的“风景线”。

  对一个调侃的词汇、对一个充满情绪表达的语言,的确不宜过分解读,也不宜上纲上线地进行阐释。动辄称其是“严重侮辱北京”,显然是不妥当的。一方面,这没有考虑公众的情感,说这个词汇严重侮辱北京就是在批评使用者的不是;另一方面,这也没有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本来是一个调侃的词汇,却硬要从医学角度去阐释,如此强作解释,自然会得出荒唐可笑的结论。

  换言之,“北京咳”只是一种舆情反馈、情绪表达,背后所代表的,不是医学理论,也不是其他学科理论的集纳,不过是公众对“环境污染”的一种控诉与不满,所代表的,只有民意、只有舆情。自然,这种情绪的表达,如果硬要跟“侮辱”扯上关系,那也只是“环境保护的一种耻辱”,而与“侮辱北京”无关。须知,“伦敦雾”也曾是一个流行词汇,但如今,伦敦已经摘掉“雾都”的帽子了,只因为对环境的改善。

  同理,真要觉得“北京咳”是一个侮辱人的词汇,那最好的解决办法,不是拉出来辩解一番,而是用实际行动去改善环境,改善环境在公众心目中的印象,到那时候,舆情的反馈,便不会是如今这般模样。就好比,如果慈善的公信力提高,“捐你妹”的表达也会消失一样;如果北京环境治理的问题也得到很好的改善,那“北京咳”,也会“消失不见”。

  所以,就“北京咳”事件而言,过多的评述,的确毫无价值;动辄上纲上线的争议,也没有积极意义;这个词汇背后,只有对“治理好环境”的诉求。换言之,真正应对“北京咳”调侃的最好方式,必然是治理好北京的环境,让雾霾消散,让环境变好,唯有如此,“北京咳”才不再是公众纠结的一个符号。

相关新闻
友情链接:  国务院 住建部 自然资源部 发改委 卫健委 交通运输部 科技部 环保部 工信部 农业农村部
国家开发银行 中国银行 中国工商银行 中国建设银行 招商银行 兴业银行 新华社 中新社 搜狐焦点网 新浪乐居 搜房
中国风景园林网 清华大学 北京大学 人民大学 中国社会科学院 北京工业大学 北京理工大学 北京科技大学 北京林业大学 北京交通大学
城市化网版权所有:北京地球窗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service@ciudsr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