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传播城市化专业知识为己任
2024年06月03日
星期一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聚焦农村养老困境:转型乡村中的孝道沉浮
时间:2012-12-12 16:24:59  来源:半月谈 
    编者按随着我国老龄化的加速,养老问题日益引人关注,而农村养老问题尤为凸显。这一方面是由于农村的老龄化程度更高,另一方面是由于当前农村老年人所要承受的更多。农村家庭普遍较差的经济条件、农村社会不够健全的保障体系、城镇化带来的空间距离和文明撕裂、转型时期的孝道变迁等等,都从不同侧面,以不同程度影响着农村老人的生活境遇。

  虽然“父母在,不远游”的时代已经一去不返,但对老人的关爱和照顾永远是衡量一个社会文明程度的标尺。本期专题聚焦农村养老,直面农村养老面临的诸多难题和困境,呼吁全社会行动起来,勿让“养老”成为农村老人的奢望。

  转型乡村中的孝道沉浮

  “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孔夫子的话流传了两千多年。中华民族素以重视家庭和尊重长辈著称,不过随着社会结构的大转型,乡村经济基础的根本改变,传统孝道文化也受到前所未有的巨大冲击。

  本次采访的众多老人中,记者发现,对儿女的赡养表示不满或没有信心的不在少数。在当前农村仍以家庭养老为主的背景下,一些地方孝道式微的现状,以及由此带来的老人生活无着、精神无依的凄凉境况,让人触目惊心,闻之泪下。

  “我们知道,回家就是等死”

  家住中部地区农村的蒋老汉今年70多岁了,老伴患胃癌已经在半年多前去世,每每想起老伴患病时痛苦的样子,蒋老汉就泣不成声。

  蒋老汉的老伴患癌症两年,治病花光了老两口一辈子5万多元的积蓄,在外打工的儿子没有拿一分钱,也很少过问病情,有一次蒋老汉的老伴病情恶化,给儿子打电话让他回家看看,得到的回答是:“是不是真不行了?来回车费很贵的!”最终儿子还是没有回来看母亲。

  “有时候真想抽他几个巴掌,我们当年含辛茹苦把他带大,老了却是这个结果!”蒋老汉无奈地说。

  今年春节,儿子和媳妇回家探亲,但什么活都不干,所有的家务全由蒋老汉老两口承担。“每天早上我们做好饭叫他们起来吃,他们还没有好脸色,嫌这嫌那,真是不孝子孙。”

  尽管参加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医药费个人还是要掏一部分,这对经济困难的蒋老汉来说负担沉重。今年2月,老伴病情又恶化,因手中实在没有钱了,无奈只能出院回家。

  “其实我们知道,回家就是等死。老伴癌症处于晚期,经常痛得死去活来,我们没钱只能买点止痛药吃。老伴辛辛苦苦把儿子拉扯大,一辈子没享他什么福,走得还这么痛苦!”说起这些,蒋老汉不禁老泪纵横。

  专门研究农村孝道文化的江苏省宿迁市政协退休干部陈国友说,近年来农村孝道文化受到一定冲击,尤其是近一二十年比较明显,一些农村地区出现了子女不养老人甚至虐待老人的现象。

  “不论是经济落后地区,还是经济发达的地区,都存在这样的现象。老人能动的时候,就‘啃老’,什么活都让老人干,等老人老得动不了了,就感觉成了家庭的累赘和负担。”陈国友说,不少老人都有这样的遭遇,但害怕丢人,往往不愿意对外人谈起。

  “孝道的约束力确实小了很多”

  “我会好好地养着我的母亲,等我老得干不动了儿子会养我。”江西万年县上坊乡枧元村62岁的村民李淼财对养老这个话题有着传统且分明的态度。

  李淼财的老母亲85岁,因为是4兄妹中惟一的儿子,按照当地的风俗,由他承担母亲的养老责任。李淼财有两个儿子,都在外打工。尽管儿子们的收入不高,各自的家庭负担都很重,但李淼财逢年过节还是能收到儿子们千儿八百的零花钱,日子虽不富裕,但平淡快乐。

  除了和老伴种自家的几亩地之外,李淼财还经常出去打点零工。他说,儿子们的生活压力也不小,自己趁还干得动,得多赚钱。一代人养一代人,赡养老母亲的责任自己会扛着,不让儿子们来分担。“母亲年纪大了,百年之后肯定要办个白喜事。我还得多赚点钱,到时候不能办得太寒碜。”

  李淼财做零工一天能赚80元钱,几个月前他还跟村里人远赴新疆打工。“年纪越大,请你做事的人越少。”李淼财说,如果身体没有什么毛病,自己还想再干上几年。

  让李淼财高兴的是自己有两个儿子,他认为这无疑给晚年生活上了份保险。他告诉记者,农村就是这个风俗习惯,儿子给父母养老是天经地义的,是不能推卸的责任。“如果我儿子不养我,我去砸了他们吃饭的锅都没关系,村里人还会帮着我说他们。”

  不过李淼财也承认,现在这种孝道的约束力确实小了很多。村里的年轻人都外出打工了,一年难得回来一两次,他们对长辈好不好,村里人也很难说得上话。“因为他们不在村里住。如果像祖辈一样在村里住,对父母不好的话,走到哪儿都有人戳脊梁骨,会让他们抬不起头来。”

  外出务工确实给了一些不孝子女逃避责任的机会。记者曾经采访西南地区一个偏僻的山村,一对七八十岁的老夫妇住着茅草房,靠种土豆和玉米维持生计。他们养育了5个孩子,都已成家,在外打工,当年春节却没有一个子女回家和父母过年。老夫妇家里也没有电话,无法联系子女,过年的时候倍感凄凉。

  “子女收入少,负担又重,哪能怪他们呢”

  《礼记》说:“孝有三:大者尊亲,其次弗辱,其下能养。”意思是,关于孝的道德规范,层次最高者是尊敬父母,此为大孝;层次居中者是不使父母受辱,此为次孝;层次最低者是能够赡养父母,此为下孝。

  在武汉大学社会学系学者刘燕舞看来,当前不少农村地区孝敬父母已经陷入了艰难维持的窘境。刘燕舞长期研究农村养老和农村老人自杀问题,他告诉记者,近些年来,农村老人自杀日渐增多,折射出传统孝道的日渐衰落。

  根据他在湖北、湖南、河南、山西、安徽、福建、江西等7省34村所做的实地调研,刘燕舞认为,在农村,孝道的衰落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

  一是家庭中代际关系和夫妻关系的格局发生了深刻而根本的变化,即由父强子弱变为了父弱子强、夫强妻弱变为了夫弱妻强。父母权威或孝道的获得与儿子的地位有必然联系,当儿子在夫妻关系变动中处于弱势时,父辈将很难从儿子那里获得有力支持。

  二是经过多年市场经济的洗礼,市场理性甚至侵蚀到道德领域,使人们开始从经济收益的角度来衡量老人对于家庭的“作用”。“有用”的老人等于“有一点地位”,“无用”的老人等于“完全没有地位”,孝道不再占据逻辑上天然的制高点。

  “如果按照传统的家庭逻辑,养儿防老天经地义,但市场逻辑是非常理性的算计,子辈据此可以理直气壮地反驳:你是养了我,但你养好我了吗?”刘燕舞说,这样的反驳往往给父母沉重的打击,他们发现,不管在现实中还是在道义上似乎都没有了抱怨的理由。

  可悲和可怕的是,不少老人也在困惑和无奈中接受了这样的逻辑。当记者问到对子女不孝的感受时,不少老人会说,“子女收入少,负担又重,我老了没用,帮不上他们的忙,哪能怪他们呢。”或许,老人们是在为子女开脱;更或许,他们只是在安慰自己,以便在这残酷的现实面前找到继续生活下去的勇气。

父母在这头 儿女在那头

  “我已经好多天没看到人了。”内蒙古自治区清水河县81岁的农村老人李喜鹅见记者进屋有点儿激动。由于缺煤烧,她住的窑洞很冷,在家里老人还穿着棉衣。“前几天感冒,躺在炕上起不来,这两天刚刚好了一些,能下地走动了。”李喜鹅说,她以为自己这次就要“悄悄地走了”,没想到“硬扛了几天又活了过来”。

  李喜鹅老人的境遇让人心酸落泪,不过却是许多空巢老人、留守父母生活的真实写照。在城市化的洪流中,多少人进城打工,多少人跳出农门,多少人远赴他乡讨生活,而他们年迈的父母,却由于种种原因大多留在了乡村。留守,通常意味着艰辛和孤独;然而,他们的选择真的不多。

  他一边擦拭着眼泪,一边像孩童一样回答:“我想……”

  79岁老人江希仁的屋里昏暗阴冷。一张破旧的钢丝床上,凌乱地铺着一床被子,离床外侧一米远的地方,两条长板凳托起一台老款的彩色电视机,屏幕上不断闪烁着白色雪花。老人面无表情地看着电视,他告诉记者,自己每天都在这样的状态中度过。

  江希仁是江西省余干县瑞洪镇的一名留守老人。由于家里地少赚不到钱,惟一的儿子带着一家人去了外地打工,留下老人独自生活。因为在外打工收入并不多,开销又大,从今年过年到现在,儿子一共只给他汇了1000元钱。

  “我身体不好,平时总免不了看病吃药,包括吃饭,一个月最少也要300块钱左右。”老人告诉记者,每一分钱都恨不得掰成几瓣来用。老人每个月有55元国家发放的养老金,家里的一亩多水田租给村里人种,一年可以收到500多元的租金。除此之外没有任何收入来源。

  可能是感觉记者不适应屋里的昏暗,老人打开了电灯。在堂屋的桌子上,记者看到一个大碗里剩着几块南瓜。这是老人惟一的下饭菜。老人说,中午做了一大碗,到晚上还没吃完,明天早上可以接着吃。

  南瓜是蒸熟的,这样可以不用油。为了省下菜钱,他还种着一小块菜地,因为年纪大了,干不动活,老人的菜地里最多的是南瓜,还有一些青菜,“因为这些菜不怎么费力气”。

  在外打工的儿子很少跟家里联系,家里也没有电话。偶尔邻居会告诉老人,他的儿子打电话来问过老人的情况。“你想他们吗?”当记者向老人提出这个问题时,老人不禁哭了起来。他一边擦拭着眼泪,一边像孩童一样回答:“我想……”

  老人为儿子着想的固执,让他内心每天都忍受着煎熬……

  山西省芮城县历山村在外打工的村民任军荣,说起留在家乡的父母就悲从中来:“2000年时父亲癌症病重,瞒了我大半年,过年回家才知道的。但他怕耽误我挣钱,过完年后立马赶我走,半年后就去世了。”任军荣说,这件事让他无比悔恨和自责。

  其实不仅是农民工,那些跳出了农门、在城市有一份“体面工作”的儿女,面对留守的父母,也颇多无奈和纠结。老家在赣南农村的谌小枫(化名)研究生毕业后在南昌的一所高校工作。尽管每个月有差不多4000元的收入,但他在这个城市里却是“受着煎熬地活着”。

  谌小枫的父母都是地道的农民,家境困窘。他念大学不仅花光了家中所有的积蓄,还欠下了好几万元的债务。一直以来,每个月的工资拿到手,他留下一半,剩下的都寄回家里还债。前年,他的父亲罹患肺癌,为了给父亲治病,他先后向同事借了8万元钱,最终还是未能留住父亲。

  谌小枫说,老人为了培养自己,到死都没有享过一天清福。子欲养而亲不待的悔恨,让他更加珍惜农村的母亲。他多次提出要接母亲来南昌生活,尽管自己目前是租房子住,收入也不高。

  但母亲拒绝了他。“母亲跟我说,自己现在还能一个人生活,还可以种种地,管自己的生活没有问题。如果进了城,什么事也做不了,纯粹是个吃饭的人,会增加我的负担。”

  谌小枫说,母亲说不过自己时,便会提出等他解决了个人问题,再考虑来南昌生活。每当此时,谌小枫便无话可说。因为尽管已经30岁出头,谌小枫还没有谈过女朋友,更不用说结婚。没车没房,还欠着一屁股债,这让他没有勇气也没有心情考虑自己的婚姻大事。

  “等还完了债再说吧。现在最主要的是能说动母亲来南昌。”谌小枫说,老人吃了太多的苦,不忍心看到她再如此辛劳。不过,这个问题已经说了一年多了。老人为儿子着想的固执,让他内心每天都忍受着煎熬……

  进城难 留守亦难

  在急速变迁的中国,像江希仁那样艰难留守的父母和谌小枫那样牵肠挂肚的儿女,不知有多少!父母在这头,儿女在那头,而城乡的间隔,又岂止是空间的距离。许多时候我们会发现,即便儿女有心也有力接父母进城,父母却并不愿离开故乡的热土,因为那片土地上有世世代代的根,有岁月的点滴和抹不掉的记忆。

  在南京上班的郭女士,老家在苏北农村,父母都60多了,也不愿意长期跟她一起在城里住。“两个老人守着一座空房子,没有其他人陪。有时候老人生病了,我只能请一两天假回去看看,很快就得回来。父母虽然从不抱怨,但我知道他们心里不好受。”郭女士说。

  这样的情景,近年来在广大城乡,已成了一个普遍现象。

  江苏洪泽县涧前村的赵大爷今年83岁,老伴也80岁了。几个孩子远在上海、苏州等地,最近的也在县城上班,平时就老两口在家,守着四五间房。记者来到赵大爷家时,赵大爷正在大门口边晒太阳边发愣,老伴则在一边捧着簸箕摘菜。

  “老伴腿不太好,不方便到处走,靠几个孩子寄钱回来给我们养老。年纪大了,平常在家也不能干活,也没什么事可做,串串门,晒晒太阳,跟乡亲们聊聊天,看看新闻,这就是我们的文化生活。”赵大爷说。

  记者了解到,几个孩子也放心不下老两口,一直想让他们进城去住,但老两口不想增加孩子们的负担,另外也真是住不惯啊。赵大爷的大儿子在苏州工作,总让老人们过去,拗不过,他们一年也去几次,但住不了几天,就想回来。

  “外面太吵,又没有熟人,连说说话都找不到人,住不惯。”赵大爷说,在农村住习惯了,对城里很多事都不适应。“去儿子家时,我喜欢在小区里转悠,结果有几次被保安盘问,还以为我是偷东西的呢。一点意思都没有,不如农村舒坦。”

  不过留守也有留守的难处,不生病还好,老两口还能相互帮衬着过。“一生病,又没人照顾,孩子们就着急,不能回来照顾我们啊。最后没办法,孩子们就出点钱,请村里乡亲帮着洗洗衣服,烧烧饭什么的。但村里都是老人了,这也不是长久之计啊!”赵大爷说。

放不下的活计 生不起的病

  记者见到62岁的夏金女时,天色已暗,她和村里的三位老太太还在鄱阳湖湖堤上,将晾晒了一天的稻谷收集装袋。为了赚些钱补贴家用,这位江西省余干县瑞洪镇梅溪湖咀村的村民,已经在寒风瑟瑟的湖堤上工作了好几个小时。

  “早上把稻子铺在湖堤的路面上晾晒,下午没太阳了就收集起来装袋,一袋能赚8毛钱。”夏金女说,遇到有这样的活干,一天下来能赚个二三十元钱,够给家里买些油盐酱醋了。不过这样的零活不常有,一年只能干个十来天。

  夏金女和丈夫一直生活在鄱阳湖畔的这个村庄。由于在家种地赚不到钱,惟一的儿子带着媳妇在浙江打工,两口子一年只能回来一次。除了耕种自己家里的两亩田,夏金女还负责照料上学的孙子和孙女。

  养老对夏金女来说是一个略显沉重的话题。她说,儿子儿媳在外打工不容易,孙辈们读书开销也很大,所以趁自己还干得动的时候就多干点。

  采访中记者发现,像夏金女一样,许多农村老人已经六七十岁了,为了减轻家里的负担,还不得不承担繁重的农活。

  在重庆市綦江区赶水镇铁石垭村,村民赵福会说,现在一到秋收时节,田里打谷子的几乎全是弯腰驼背、白发苍苍的老人。有的老人要挑好几十斤一担的稻谷到院坝去晒,累得上气不接下气。

  2010年,重庆市农业部门曾对330户农民进行了抽样调查,发现在赡养老人方面,虽然被调查村民都明确表示要好好赡养老人,包括物质供养和精神安慰,但平时帮老人干些活或给钱的仅占三成。

  一些农村老人告诉记者,在农村可不是到了岁数就退休,多数都要“活到老、干到老”,自己种点庄稼、挣点钱,才能活得硬气。最怕就是腿脚不利索了,或者生病了,不但干不动活,还成了全家的拖累。

  曾在江苏洪泽县涧前村当过村干部的徐宝胜说,农村老人其实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一是60岁至70岁,称之为“年轻老人”。虽然是老年人,但还是忙个不停,逐渐成为农村的主要劳动力,不仅要干农活,还要负责照顾留守儿童和更老的老人。

  二是70岁至80岁,称之为“中年老人”。如果身体还可以,一般自己解决衣食住行。

  三是80岁以上,称之为“老年老人”。多数身体不便或患病,需要护理,如果经济条件差,境遇可能会很糟。

  云南省富源县黄泥村82岁的老人何平安一家4口,经济条件较差。“干农活干到80岁,实在干不动了,在田里栽倒了好几次。最近两年才不怎么下地了,不过偶尔还去地里挖挖,除一下草,种点小菜,好改善一下生活。”黄泥村党总支书记陈金桃说。

  何平安总算身无大病,相比之下,同村65岁的张成锋老人日子就艰难多了。张成锋老人有心脏病,得过心肌梗塞;老伴身体也不好,去年和今年两次做手术,花了6000多元。儿子们凑了一点钱,找亲戚借了4000多元,好歹是挺过来了。

  “借的钱我们是没办法了,只能靠儿子们打工慢慢还吧。”张成锋叹一口气说,“这样的日子不知道还能熬多久。”记者在他们家看到,房子的墙体开裂了好几寸,已经成了危房,老人愁眉不展,好半天没有一句话。

  老人最怕的是疾病,最难以避免的也是疾病。

  山东省前两年的调查显示,在60岁以上的老人中,患有各类老年病的占81.39%,有听力障碍的老人占45.80%;患心脑血管病的老人占33.19%;患运动系统疾病的老人占31.19%;同时患有两种及以上疾病的老人占43.61%。

  在农村,由于经济收入有限,老人生病对一个家庭的冲击要比在城市大得多,很多时候甚至是灾难性的。

  富源县回隆村76岁的陈绍奎老人一身病,10多年了,吃点东西肚子就胀痛,长期靠打针维持。

  “我每个月的收入是新农保60元,低保94元,可打针的支出每个月至少要400元,儿子条件不好,能支持点也有限,难啊!”陈绍奎说,如今自己干不动农活了,连菜都没得吃,只好跟邻居东家要了西家要,更别提吃肉了。

  重庆石柱县黄山村的王应平家,面临着同样的困境。王应平80多岁的母亲秦大英患有白内障和肺气肿,眼睛几乎失明。由于已经丧失劳动能力,秦大英长时间卧床,床上床下凌乱地堆放着酚酞片、氯酚黄敏片、乙酰螺旋霉素片等药盒。

  他家的木板房半边墙板已经垮塌,屋角蛛网密布。王应平说:“最近10年来,妈妈一直生病。为了照顾老人,我无法外出打工挣钱。家里口粮全靠2亩地种点水稻和马铃薯,我有时上山采些五倍子等药材卖。妈妈的医药费是家里最大的开支,一分钱都存不下来。”

  还有的老人尽管在经济上比较宽裕,但因为乏人照料,也不得不默默忍受病痛。重庆江津区永兴镇阳岩村82岁的张清杨老人,患有高血压、支气管炎等慢性病。他告诉记者,如果儿女不在身边,他从不敢去大医院看病。

  “家里4个儿女都在外地打工,每月给我寄来近1000元的生活费。虽然经济条件越来越好,但我的身体越来越差。一生病就只是到村卫生室看看,没办法啊,去大医院肯定要住院,没个人在跟前怎么行,干脆就不去了。”张清杨说。

  [次页标题= 导航短标题=]  勿让农村“养老”成奢望

  养老已成为农村地区迫切而重大的难题。近年来,国家也开始有计划、有步骤地应对这一难题,推行了农村低保、新农合、新农保等一系列重大举措,为农村养老奠定了制度基础。不过在农村空心化加剧、养老服务业匮乏的背景下,如何让农村老人老有所养,安度晚年,仍然是对全社会的一个重大考验。

  完善制度保障

  长期以来,我国农村老人养老依靠的是“养儿防老”这一传统途径。在实行计划生育政策后,农村家庭的规模在慢慢发生变化,以前一个家庭有三四个甚至更多子女共同承担赡养老人的责任,而现在重担只能落在一两个人身上。这让农村的“养儿防老”遭遇困境。

  南昌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许亚荃说,我国已开始着重加强制度建设,寻求以“制度养老”替代“养儿防老”。目前全国已推行新农保,每位年满60岁的农村老人每月可以领到55元或更多的养老金,只是这种保障水平相对于不断增加的养老费用显得有些微薄。

  云南省富源县老龄办副主任王卫疆说,云南的新农保从无到有,目前已实现了全面覆盖,60岁以上老人每月可以领取60元,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老人的生活困难。不过60元的保障标准确实有点低,现在物价上涨快,期望养老金能有所调整。

  许亚荃建议国家建立新农保标准与GDP、财政收入同步增长的机制,保证养老金水平不断提高。

  “这种普惠性政策考验的是国家财力的支撑能力,未来一段时间内,农村养老金标准需要提高,但大幅提高可能难以实现。”江西财经大学教授刘紫云说,应在国家实现养老保险全覆盖,提供基本保障的同时,鼓励商业保险积极加入,让其成为解决农村养老问题的有益补充。

  拓宽养老渠道

  “由于生活习惯、思想观念等原因,农村十分适合推广居家养老。”北京大学老龄健康与家庭研究中心副主任陆杰华说,居家养老以家庭为核心、以社区为依托,既经济可行又比较人性化,但相对于城市,农村居家养老服务还处于起步阶段,应得到更多重视。

  云南省曲靖市老龄办主任翟应江认为,针对农村老人居住分散的实际,农村居家养老应建立“一个中心、两支队伍”。一个中心就是农村居家养老服务中心,两支队伍是专业护理队伍和志愿者队伍。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应当具备日间照料、休闲娱乐、家政服务、精神慰藉、医疗保健和法律援助等功能,有专业的工作人员和运转经费。

  “政府还可以通过购买服务等方式,为农村老人提供上门服务,加大对养老服务专业人员的技能培训力度,尤其要培养懂得急救护理、心理咨询、精神慰藉等方面知识的人才。”江苏省洪泽县民政局局长李大洋说。

  另外,机构养老也是农村养老的重要组成部分。山东省蒙阴县夕阳红老年公寓负责人王兴英说,养老机构在农村地区的需求很大。作为一种半公益性质的组织,政府应该给予一定的税费减免和补贴,以吸引更多民间资本下乡发展养老服务业。

  针对农村养老机构资源短缺的问题,吉林省社科院社会学研究所所长付诚还建议,一些地方医疗资源富余,可尝试将一些处于改制中或准备改制的中小型医院改办为养老院,发挥医院的医疗条件与专业的医护人员优势,满足农村地区对于机构养老的需求。

  注重精神关怀

  城镇化进程中,乡村留守老人、空巢老人明显增多,绝大多数老人的精神文化生活仅限于看电视、打牌、下棋、打麻将,一些农村地区由于空心化严重,甚至想找一个说话的人都难,致使老人情感孤寂,有的甚至以自杀结束残生。

  李大洋说,可以根据农村老人的实际需求,推广一些健康的文体活动,丰富其生活。洪泽县目前在进行健身操、太极拳、木兰拳的下乡活动,让这些健康的运动“走到村里去”,受到老人们的欢迎。

  宁夏回族自治区老龄办副主任岳秀霞认为,老人之间比较谈得来,可以选择一些年纪较轻、身体还好的老人上门为那些行动不便的老人提供服务,然后给予服务者一定报酬。这种居民互助的办法,既让老人们有相互倾诉的对象,又让部分老人取得了一定的收入,一举两得。

  同时基层干部们认为,精神关怀最重要的是来自儿女们的善待和尊重,这是老人们晚年最大的安慰。

  “当前甚至在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子女仍将是养老的主要承担者。”江西横峰县青板乡政府干部肖建林说,老人们对子女不仅有物质上的诉求,更有精神上的诉求,有时候一句暖心的话就会让老人念叨好久。

  江苏省宿迁市政协退休干部陈国友说,要大力倡导孝道文化,在全社会营造孝敬老人的良好氛围,将“新二十四孝”落到实处,对一些不尽孝道、不赡养老人的子女施加舆论压力,必要时诉诸法律手段,营造社会敬老、村居助老、家庭养老的良好氛围。(涂超华 王骏勇 李兴文 伍晓阳 潘林青 李松)

相关新闻
友情链接:  国务院 住建部 自然资源部 发改委 卫健委 交通运输部 科技部 环保部 工信部 农业农村部
国家开发银行 中国银行 中国工商银行 中国建设银行 招商银行 兴业银行 新华社 中新社 搜狐焦点网 新浪乐居 搜房
中国风景园林网 清华大学 北京大学 人民大学 中国社会科学院 北京工业大学 北京理工大学 北京科技大学 北京林业大学 北京交通大学
城市化网版权所有:北京地球窗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service@ciudsr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