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传播城市化专业知识为己任
2024年06月11日
星期二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内蒙呼伦贝尔草原疑因无序采矿出现上千沉陷坑
时间:2012-09-12 09:16:25  来源:法治周末  作者:陈霄 

  上世纪九十年代后期小煤窑数量急剧膨胀,内蒙古呼伦贝尔宝日希勒镇以北约两公里处的矿区,数百家小煤窑聚集在此。经过之后的整顿,小煤窑撤去,草原上却出现了上千个沉陷坑。在卫星地图上,这个区域看起来更像是布满陨石坑的月球表面。

  突飞猛进的矿产开采,在给呼伦贝尔这个城市带来GDP蛋糕的同时,不可避免地给这片中国最美丽的草原带来了破坏和污染。利用资源搞发展,本无可厚非,但以牺牲环境作为代价的发展模式,早就应该摒弃。面对环境与发展,呼伦贝尔有无第三条双赢的路可走?值得期待

  塌陷的呼伦贝尔草原

  在内蒙古宝日希勒镇,如果不是有了一定年纪的人,听到“宝镇”的称呼,就会觉得有些陌生——自从这个镇的北边草原下发现惊人的煤炭储量后,无论是外地人还是当地人,都习惯于将这里称为“宝矿”,从呼伦贝尔市中心海拉尔汽车站,乘客也只能买到往“宝矿”的汽车票。

  在镇里,如果不是在矿区上工作,镇上人极少踏足那片给他们的生活带来了巨大变化的露天矿区,那里夜以继日源源不断地从草原底下掏煤,然后通过横亘在草原上的铁路,将煤运到外地。

  除了出煤口那一小片地方,露天矿区并不封闭,闲人可进,但这里其实人迹罕至——外来游客青睐一望无际的原生态草原,当地人清楚走在底下被掏空的草原上的危险。

  如果游客误闯此地,总会对着挖矿堆起的土山和遗留的大坑感慨一番,这些工矿企业在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也造成了一定区域内草原植被的破坏和地下水位下降。而当地许多人对此却只是笑笑,不无反击地说起开发矿区的种种好处。

  呼伦贝尔的当地政府也正在寻求一条实现美丽与发展双赢的途径,试图“以不足1%的节点,释放99%以上的生态效益”,通过极小部分草原的开发,创造绝大部分的经济效益,并反过来促进大部分草原的保护。

  被工业包围的小村庄

  陈巴尔虎旗的东明村其实很小,只有60多户人家,又在草原腹地,如果不是特别注意,汽车飞驰而过时,根本不会看见它。

  村民多数是当年随农垦兵团来呼伦贝尔大草原定居的汉民,现在以牛羊养殖为主。

  最近几年,这个小村庄的地位开始变得重要,现在它已被现代工业包围——南端,是两个颇具规模的化工厂,呼伦贝尔东能化工有限公司和呼伦贝尔金新化工有限公司;北端,是年生产能力为300万吨的东明露天矿;稍远的东侧,就是宝日希勒矿区。

  处在包围圈中的村民几年下来都还没有适应这些变化。

  过去只有草原、牲畜与人和谐相处,后来来了误闯误入的游客,再后来连牧民都习惯以摩托车、汽车而不是马作为代步工具,这些现代文明闯入他们的生活,他们也都习以为常。

  他们只是没有适应一刮南风就“可味儿了”的空气,沙尘暴来临时裹挟着煤灰的黑黄双色土来袭,以及已经说了许久的村庄搬迁的各种传言。

  眼看着过去“风吹草低见牛羊”的草原渐渐改变了模样,村民们心里说不清是什么滋味。但其实他们看到的还不是全部。

  据呼伦贝尔市林业局工会主席张殿成介绍:“截至2011年年底普查的结果是,呼伦贝尔草原退化面积达483万公顷,约占可利用草原面积的近一半,另外还有近300万公顷的潜在沙化区域。”

  东明村村民还有一个颇为头疼的是用水问题。近几年来地下水位下降得很快,村民告诉记者,村里本有一口机井,过去用水很方便,但现在却很难出水,还得在自己家里再安装一个水泵,才能把水抽上来。

  环保组织绿色和平的调研学者了解到,自从开始挖煤以后,地下水水位越来越低,以前10至20米的土井就有水;现在40米的深井,最多抽水五六分钟就没有水了。

  村庄要搬迁的事情,已经在村民中流传很久,具体原因他们并不太清楚:“听说下面有矿,可能要开发。”一位村民用手指指脚下那片土地。

  东明村所在的呼伦贝尔市陈巴尔虎旗一位当地官员告诉记者,搬迁并不是因为东明村有矿,而是村民普遍反映周围环境受到污染,既然村民总体上有这个意愿,政府就考虑安排搬迁。

  陈巴尔虎旗有关负责人接受法治周末记者采访时回应称,旗里专门聘请市级环境监测部门对东明村周边的环境进行过检测,报告结果显示:当地的空气质量、噪声环境和饮用水标准等各项指标都不超标。

  村民也向记者表达了他们的纠结,环境不好他们确实想离开,村里也确实有不少人已经搬走了,现在只剩下40来户人家,但他们其实很怀念这个地方——过去,这里环境好,人也好,几十万元买来的草料堆放在晚上不上锁的院子里,从来都是安然无恙,铲车农机就停放在门口,也从不会丢失。

  “谁知道以后去了新的地方,还能不能这样。”这位村民的声音低了下去,像是在悼念即将逝去的生活。

  塌陷的草原面目全非

  宝日希勒,在蒙古语意为“褐色的山岗”,事实上这里正是优质褐煤的藏宝之地,自上世纪发现高达上百亿吨的煤炭储量后,宝日希勒迅速成为陈巴尔虎旗草原上新崛起的煤矿小镇。

  现在,这里以矿闻名,“宝矿”的称谓代替了过去的“宝镇”,就连拉客的出租车司机都显示出矿区的特色,他们不像呼伦贝尔其他地方的司机那样问你去哪个景点,问得最多的是,去一矿还是二矿?

  矿区位于小镇的北部,能源巨头神华集团的露天煤矿在整个煤田区的西南,是宝矿煤区年产量最大的,达3000万吨。

  从镇里通往矿区的道路坑坑洼洼,当地老百姓习惯了颠簸着从上面经过,他们说从前这里没有路,开矿的来了,就修了路,路修好了,运煤的车来来往往,又轧坏了。

  在广阔的草原上,矿区其实很好辨认,因为挖煤挖出来的土堆排成一座座浅黄色的小山坡,在无边无际的绿色中特别扎眼——三车土,一车煤。土留下了,煤通过神华自修的直达矿区的铁路,运往各地。

  记者从陈巴尔虎旗国土局了解到,宝日希勒矿区自上世纪七十年代开发以来,已有30多年的历史。但过去由于对环境治理认识不足,资源开发缺乏统一规划,到上世纪九十年代后期小煤窑数量急剧膨胀,宝日希勒镇以北约两公里处的矿区,数百家小煤窑聚集在此。粗放经营和落后的生产技术不仅浪费了资源,而且导致严重的采空区地面塌陷。

  经过之后的整顿,小煤窑撤去,草原上却出现了上千个沉陷坑。在卫星地图上,这个区域看起来更像是布满陨石坑的月球表面。目前,这个区域已被划为治理区,区内所有的煤矿均已闭坑。

  据环保组织测算,受影响的草原面积达到20平方公里,塌陷区域面积达到了2.24平方公里。

  小镇的人给记者回忆,过去矿区的草原上确实千疮百孔,这些小煤窑撤走后,草原上就留下大大小小的“冒顶坑”,许多都已经填上了。但现在正在生产的矿区里仍遗留着许多塌陷的坑,大小不等,空实难知。

  进入露天矿区并没有什么屏障,在进入采空区地界的外围,则堆着约有半米高的土坎,防止外来汽车误入,如果不是当地人小心翼翼地提醒,外来闯入者很难想像,这片偌大的草坪下面,早已空空如也。

  “曾经也想把这些坑全填了,还原植被,但运土的车还没开到坑上,采空的地面就承受不住了,车子从边缘陷了下去,非常可怕,后来就不敢填了。”曾在矿区工作的人告诉记者。

  现在,塌陷的大坑里也长满了草,熟门熟路也胆大的牛倌偶尔也敢把几百头奶牛带到这里放牧:“以前也有过牛掉进坑里的,现在知道带到这已经不会再往下塌的地方了。”他的眼前,300多头奶牛正聚集在大坑里吃草。

  这是国家和内蒙古花了将近十年投入6000多万元治理过的成效,据陈巴尔虎旗国土局介绍,最后剩下的约5.5平方公里的塌陷区,2013年开工后将实现整个宝日希勒闭坑矿区的治理。

  与其他产煤的地方一样,宝日希勒镇也显得并不干净,但镇上的人们显然并不在乎,他们感慨最多的是本世纪神华等大公司进驻后周围生活的变化,道路修得比以前畅通了,楼房也多了起来,生意比过去兴盛得多——在宝矿,多的是月薪上万元的煤矿工人,他们消费得起。

  “搞矿区开发挺好的。”镇里人如此评价。

  开发VS保护双重难题

  呼伦贝尔大草原,世界上最著名的三大草原之一,自从在它下面发现储量惊人的矿藏之后,关于是否应该对草原进行工业开发的争论,就一直没有停止过。

  反对者认为,开发应当禁止,因其必然导致草原的生态破坏;而支持者则认为,开发能够改变当地的贫困现状。

  基调其实早已定下。国务院去年下发的《关于进一步促进内蒙古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若干意见》再次明确,“稳步推进国家能源基地建设”,“支持呼伦贝尔、锡林郭勒和鄂尔多斯等重点煤电基地建设”。

  陈巴尔虎旗,这个以呼伦贝尔大草原腹地的美丽风光著名的小(县)城,面积比整个北京还大,却只有不足6万人口,现在正以经济的迅速腾飞而令呼伦贝尔其他旗市眼红。

  2002年建起以煤炭、电力、煤化工为主导产业的工业园区后,陈巴尔虎旗经济开始起飞,地方财政收入从3000多万元猛增至2011年的12.1亿元,居民和牧民的收入也增长了3至4倍。

  呼伦贝尔市一位官员私下不无羡慕地说,陈巴尔虎旗工业发展迅速,旗里的公务员收入都比市里高1000元左右。

  这位官员感慨,他来自新巴尔虎左旗(又称东旗),一个过去与陈巴尔虎旗同样为典型牧区的地方,现在两地的差距不可同日而语。陈巴尔虎旗步入了工业主导社会,东旗还是靠天吃饭的农牧业社会。

  “工业项目肯定对草原有影响,但影响程度有多大?为了不影响草原,经济还发展不发展?经济不发展了,国家还给不给补贴?”这位官员坦言,前述问题,他们也一直在探讨。

  国家对能源的需求,地方对经济发展的驱动,一切似乎顺理成章。

  就连上世纪一众小煤窑开采在宝日希勒矿区遗留下来的塌陷难题,没有资金,也是无法解决的。头几年治理时,每次只能投入200万元,2008年和2011年,经济发展起来后,再次投入,每次均以两三千万元计。

  呼伦贝尔大草原的生态问题,近年来颇受关注的即是草原沙化,媒体报道称草原正以每年2%的速度退化,据记者在当地调查了解,是多种因素导致的,包括早期的过度放牧和开垦、近几年气候变化导致的干旱、工业开发造成的污染及耗水行业导致地下水过度开采,以及当地一些人偷挖偷采草原上的药材等。

    草原(工业潜能)应该开发,还是应该完全保护起来,实践上已有定论。但呼伦贝尔坚信他们找到了一个最佳的平衡点,既可以为全国人民守住这片草原天堂,又不耽误草原下的能源开采,发展地方经济。

  用1%的开发节点释放99%的草原能量,这句话的意思是,只占用1%的“点”用来开发,而在99%的“面”上保护。

  以陈巴尔虎旗为例,项目集中在3000亩的工业园区里,这点地方对于1.86万平方公里的陈巴尔虎旗而言,完全微不足道。

  当地很骄傲地宣称,用不足一户牧民三分之一的草场,创造了全旗三分之二的财政收入。

  只不过,也有人担心,这1%的开发节点如何来把握?一旦开始了,还能刹得住车吗?

  呼伦贝尔,这个以草原闻名世界的地方,煤炭资源丰富,已经探明的煤炭资源总量超过1000亿吨,是东北三省煤炭总和的6倍,面对外界对于他们破坏草原的指责,很是无辜:“资源就在那,无视它的存在就对吗?要守着金山饿死吗?”(本文来源:法治周末)

相关新闻
友情链接:  国务院 住建部 自然资源部 发改委 卫健委 交通运输部 科技部 环保部 工信部 农业农村部
国家开发银行 中国银行 中国工商银行 中国建设银行 招商银行 兴业银行 新华社 中新社 搜狐焦点网 新浪乐居 搜房
中国风景园林网 清华大学 北京大学 人民大学 中国社会科学院 北京工业大学 北京理工大学 北京科技大学 北京林业大学 北京交通大学
城市化网版权所有:北京地球窗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service@ciudsr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