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传播城市化专业知识为己任
2024年05月17日
星期五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乡土建筑的价值与保护
时间:2012-08-21 09:24:46  来源:城市化网  作者:文字整理/顾晴 

687429d76bd6c3e584d2271f51d725aa.jpg

主题演讲:

主讲人简介:

    陈志华先生,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建筑学专家、我国乡土建筑研究的倡导者,提出并实践了“以乡土聚落为单元的整体研究和整体保护”的方法论。
主要著作:《外国建筑史》、《外国造园艺术》、《楠溪江中游乡土建筑》、《诸葛村乡土建筑》、《婺源乡土建筑》(合著)、《关麓村乡土建筑》(合著)、《俞源村》、《楼下村》、《楠溪江上游乡土建筑》等。

    主要观点:一个国家,经济落后是比较容易克服的,克服文化的落后就艰难得多了。而文化恰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一个时代的生命力表征。

越研究外国就越想写中国

    我搞乡土建筑不是偶然的。日本人侵略中国的时候,我上小学四年级,家里就带着往山沟沟里跑,学校也搬到山沟沟里去了。山里人对我们非常好。日本人在山底下来回走,我们在山顶刘伯温的庙里上课,旁边还有刘伯温几个子孙的祠堂。抗战八年,我们一直在农村,农村父老待我们太好了,所以对农村的乡土建筑也有了感情。上世纪50年代,苏联专家说一定要开西方建筑史课程,我们就去找教材,找来的是抗日战争前出的一本书,那是我们唯一能找到的书,就用那本书讲课。我从那时起就搞外国建筑史。后来有关外国建筑史的书多了以后,越看越觉得要赶快写咱们中国的。国外许多国家面积虽小,但建筑史的书有一大摞,还翻译成英法等好几种语言。梁思成先生写的书当时还没有公开出版。所以,我就老想着写中国的东西。文化大革命那会,每天检讨完了我就干我该做的事情。文化大革命一结束,我就把外国建筑史教科书赶紧写完了,接着写中国的。可是,从哪里着手呢?由于八年抗战我都在农村,对农村有感情,另外,农村建筑文化太丰富了,却没有人看得上,所以理所当然就选择了农村建筑。

农村建筑花样多、创造性强

    虽然我从小学一直到高中毕业都在农村,实际上对农村的了解是很少的,无非农村人待我们很好,给我们做吃的,帮我们洗衣服,有感情,可农村是怎么回事还是不知道。因为有这个感情才去做,做了以后才知道研究农村建筑很重要:中国农村的建筑水平比我们想象得高,甚至比苏式建筑还要好。不一定说材料好,而是东西好、花样多、创造性强。苏州的建筑是不错,可也是农民造的,工匠都在农村。既然是农民造了苏州、扬州,我为什么不去写农村呢,何况本来就对农民有感情。

    前不久,我去了温州南边一个县城,那个县城又穷又苦,交通困难,全是高山,没办法发展粮食生产,到现在还是没法搞农业,连耕地都没有多少。可是,那儿的房子很漂亮,后来一打听,原来苏州、扬州的房子就是这个村子里的人参加建设的。就是因为苦,吃不上饭,小伙子都出去当泥瓦工盖房子去了。从这个角度来说,中国的文明就是农民的文明。既然这样,我何不到农民的老家去呢?为什么农村的房子比苏州和扬州花样还多呢?因为农民不是全年住在城里,农忙季节,他们往往背着工具回乡种地,过后,工头吆喝一下就进城了。在城里造房的时候,他们规规矩矩按照工头的要求去做,匠人自己的水平不能充分发挥出来。回到老家是给自己造,这时就充分发挥水平了。另外,在城里建房一年或两年就建成了,但在老家,可能10年后加建个亭子或者小院,不断提高完善。所以,从样式来说,出现了各种各样的做法,非常漂亮,创造性特别强。

    后来,我做乡土建筑越做越觉得农村的东西更有味道,它更活泼,更少了各种各样的拘束。慢慢地深入下去,我感到,实际上中国的城里人不太像城里人,农村人倒真像城里人。城里人发展工业,日子过的跟农村差不多,并没有象伽利略那样扔块石头看看自由落体的花样或者研究点什么,就像老地主过日子,思维跟农村差不太多。查阅相关资料,我发现,历年的科举,进士开榜平均有一半是农民,我们有很多文人都来自农村。中国的几个藏书楼,大多数在农村,刻板印刷也在农村。我看过几本中国哲学史的书,整个元代就写了一个人——许衡。这个人老家就在河南乡村,那个村子现在我们在做保护规划。其实到县城去看,跟镇里差不多,所谓城市无非就是县太爷在那儿,有县衙门,县前街,几个牌楼,除此之外,跟稍微发达一点的市镇差不了多少。所以我说,我们乡土的文化比原来想象的要高,而且在国内的地位也很高。(幻灯片)哪个城里有这样的房子呢?没有啊。城里的路大多是平的,只有农村才有斜的、弯的、高高低低的路。

    我们就是这样进入乡土建筑的。正好遇到上世纪60年代开始,国际文物建筑保护进入科学状态。西方从文艺复兴就已经开始保护古建筑了,有一个小国家从文艺复兴之前就开始保护了,教皇利奥十世在1516年任命了保护文物建筑总监,第一任就是大艺术家拉斐尔。那个时候当然主要是给教会收拾房子,真正的文物建筑保护是上个世纪才开始的,是《威尼斯宪章》打开的初步道路,是真正学术性的文物建筑保护的宪章,是当今国际公认的文化建筑保护的权威性文献,它的各项原则被普遍接受。

《威尼斯宪章》没有关注普通平民的历史

    《威尼斯宪章》有一个缺点,就是根据几百年的经验,讲的都是档次比较高、帝王将相大贵族们生前死后享用的建筑,不把老百姓的放在眼里。国际文物建筑最权威的组织“ICOMOS”的“M”就是“monument”,一般是指教堂、庙宇、宫殿、府邸、陵墓和大型公共建筑之类。后来我们每次出版乡土建筑书籍,我就给一位叫费尔顿的英国人送一本。这个英国人在世界文物建筑保护领域是很权威的。我们很说得来,他那时候给我创造的机会很多,欧洲一年要开很多会,他知道我没钱,凡是有那种免费的,由会议组织方报销来费用的,他就给我弄一张,每次我就把我们的工作成果带给他,他后来接受了我们的思想,同意文物建筑应该包括乡土建筑。我们认为,文物建筑的根本价值是作为历史的实物见证,只有帝王将相所书写的历史、没有普通平民尤其是农民生活和创造的历史是极不完全的。他表示同意,而且始终关怀我们的乡土建筑研究工作,尽他的力量支持和鼓励我们。不但几次介绍基金会,还自己先后寄了几百英镑支持我们。1999年,在费尔顿的推动下ICOMOS在墨西哥召开大会,通过了一份《关于乡土建筑遗产的宪章》。这是在《威尼斯宪章》通过35年之后对它的一次重大补充,世界文物建筑界第一次正式认识了乡土建筑的价值,也就是农村环境中普通老百姓建筑的价值。

    我们在乡土建筑保护的初期十分困难,《楠溪江中游古村落》要出书了,出版社跟我们要钱,我只好找到县里,他们说没有。我说是出写你们乡土文化的书啊,也没有。旁边一个人拉拉我:我们的副县长是你们清华毕业的啊,你跟他说就行,后来我真的找这位清华校友的副县长,还好说通了,我们就是这么出的第一本书。

    问题不在于书写得有多好,而在于有没有人写这一类的书,这是关键的,因为书只会越写越好。中国总会有人比我们本事大,写的比我们好得多,一定有这样的人。我们尽量去做,只要这个工作能够站住脚就行了。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陆元鼎教授也研究乡土建筑,他的贡献是很重要的。还有四川、上海几个院校,也纷纷成立乡土建筑或者文物建筑研究所。

历史村落不应为旅游而“打造”

    古村落成了旅游景点后,经济上有了收入,但也有问题。问题在哪儿呢?县太爷关心的是经济利益,就是“打造”和“包装”,而不关心文化。浙江省兰溪市把诸葛村叫做“八卦村”。本来人家就叫诸葛村,为什么改成八卦村去骗人呢?这张图片是八卦村的阴阳鱼,挺好的一个水面,填掉一半充阴阳鱼,这是把诸葛村改成八卦村以后弄的。我现在一年去两次,每次一下车第一句话就问阴阳鱼拆了没有。我知道它没拆,但我还是要说。诸葛亮是中国最聪明的人啊,弄个阴阳鱼叫诸葛亮丢脸啊?

    楠溪江两岸一共有260多个村子,个个都漂亮极了。有一次我带了香港电视台20多个小青年到一个村子去。一到村口,他们就喊起来了,团成圈把我围在中间,跳起舞来。他们说,感谢陈老师把我们带到这么美的地方。去年,我又去了楠溪江。260多个村子,只见到一个村落是完整的、原样的。为什么这个村子能够保留完整?很简单,因为它当时是游击战的司令部,出了一个将军,没有人敢拆。谢天谢地,中国多出几位将军多好啊。20多年前我跟他们说,260多个村子如果全都毁了,最后要守住的是哪个,因为那是最小的。今年春天,我去看时,那个最美最小的村子,就剩下一个小小的亭子了,台阶本来是卵石的,非常美,现在都是大石条,全都是现代的、简单化了。去年我曾经给他们的县委书记说赶快再抢救几个村子,能多保护一个就多保护一个。我苦苦哀求,结果县书记说,陈老师,原来说保护2个,现在看在你的面子我们保护3个。

    香港小青年围着我跳舞,“感谢陈老师把我们带到这儿来”的那个村子,去年也基本看不见原来的样子了,看到的都是大招牌。20多年前,每次我们去那儿都会住在一个小客店,老板娘待我们非常好,我们很尊重她。那天她看出是我,赶过来要跟我打招呼,我跟司机说“快走”。我已经忍不住要落泪了。

    今年我到温州没去楠溪江,我已经下决心再也不去了。往南走,走到泰顺,离泰顺城3个半小时有一个村子,十几栋房子还很完整,质量还很好,没什么问题。我想哪怕把这13栋房子用玻璃罩盖起来都值,太漂亮了,有很多创造性,非常精致。虽然现在挺好,可拆掉多容易啊,所以我们照了很多照片。第二天他们叫我给年轻人讲一讲,我倒是乐意啊,因为我要宣传,图书馆里有一二百个座位,来了二三十个人。其中一个温州大学建筑系的年轻人居然问我,那个地方如果有蚊子怎么办?你说我怎么回答呢?我没法回答。不过这倒是证明现在温州的卫生搞得很好,说明温州没有蚊子。

欧洲人对待历史的态度让人服气

    30年前,我常去欧洲,原因就是费尔顿这位文物建筑保护权威有包含路费的票给我。看看人家怎么对待文物建筑,我们就服气了。那真是认真啊!在意大利北部一个小城,他们带我去的第一个地方是到一户人家。一位老太太拿着电灯去照一个壁炉。因为意大利好多住宅,卧室没有窗户,里面很黑。我看到,壁炉上是一圈花纹,因为年代久了都剥落了,还剩下不长的一段,她以骄傲的口气说:“洛可可,洛可可”。这么一个壁炉,上面只残留一段花纹,可是她的得意之情不得了。这就是文明。如果让一些大学教授看这个,他不把我笑死啊!这算是什么啊?那么一段残留的花边,还是画的,又不是浮雕。所以,什么时候中国人能够只凭一句:“这是乾隆时代的”便保护文物,那就好了。咱们对历史文化的态度与西方差太远了。

点  评:

胡存智:中流砥柱现象是我们的悲哀
国土资源部党组成员、副部长
中国国际城市化发展战略研究委员会副主任

    听了陈老师的演讲很有感触。首先就是感觉到应该留什么。乡村的古建筑都该留,在中华民族繁衍生息的过程中所有文化遗产都该留。半坡村遗址肯定美不到哪儿去,但这是生活,祖先繁衍留下的文化的痕迹,或者是建筑的痕迹,所以不能单纯地从美学的观点去审视它,这是我们的根基,是文化的传承。

    第二怎么来判断这些美丑。有些东西可能我们现在觉得很美,可是退回20年不一定觉得很美,但是随着时间的迁移,它可能让人觉得越来越美。那么,谁来判断美丑?专家也是多层次、多种水平的,国家级的专家觉得非常美,省里的专家可能说这样的东西多了去了,美什么啊,这又是一个大问题。

    第三怎么和经济社会的发展衔接在一起。北京的城墙非常美,但是拆的时候只有梁思成及少数的专家恨不得用自己身体去挡住。难道这是总理一个人说拆就能拆的吗?后面有千千万万的群众说该拆,它已经成为城市发展交通的障碍了,就拆了。现在回过头去看,那是天大的错误。哪怕没路走也不能拆。当然领导人也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没有起到“中流砥柱”的作用,没有说不许拆,可是在当时的思想认识之下能挡多久呢?大家都说“中流砥柱”好,我认为恰恰是悲哀。“中流砥柱”什么时候能挡住得住江河?除了彰显个人品格和学识水平之外,于历史、于大潮没有任何作用,这是我们面临的最大的问题。当全社会或者大部分人没有认识到这一点的时候,我们有什么样的机制能够让决策延后几十年,让我们将来认识到这一点?因此,对待古村落和古建筑,我们现在面临的困境和当年拆城墙的困境和机制完全是一样的。人们常常归咎于官员、村支书,都不对。我也愿意谴责他们,包括谴责我们自己一样。但是,我只想说一点,无非他的作用是推波助澜还是你要让他做中流砥柱,差别就在这儿。因为,这就是中国的城市化进程、以及农村深刻变化、社会进步带来的情况。

    中国每年有1500万到1800万农民进城,当然他们没有完全稳定在城里,但是这些人慢慢都会涌入到城里,农村不可避免地人数越来越少,没人住的房子、没人生活的地方,农村生态就不存在了,还怎么维护它?让谁去维护它?无非就是破坏得更快而已,没有别的出路。陈老师讲的“关键要有钱”,恰恰就没钱。其实这在城市也屡见不鲜。难道城市里的所有楼房就都该拆吗?别说四合院这么有价值的,就连上世纪50年代的楼房,实际上也需要保护了,那个年代的房子有个显著特点就是墙都涂成黄色的,这是仿苏联的特征,现在也在消失。七、八十年代盖的一些大板房,我相信在座的几乎所有人都觉得该拆,其实它是有文化传承的,拆了就再也看不见用水泥大板子拼起来的房子了。

    所以,如果要留、要保存,保存哪些?这是非常复杂的问题。我觉得今天的讨论特别有意义。只有认清这件事,才能找到对策,才有机制性的东西来保护它。比如说,中原大地上这些年农村变化很大,我也非常担心、也想拦着,总理甚至在网上访谈对话的时候也明确谈到这个问题,但是我们现在仍然没有任何办法做出有关规定。大家怪罪于地方领导要建政绩或者需要土地,实际上问题远远没有那么简单。即使没有这些问题,这些村庄也无可避免地要衰落。在这个过程中如何真正把优良的、真正代表民族文化以及传承的东西保留下来,这是最困难的。如果没有现在这么飞快的经济社会发展,我们还是有办法的,在缓慢的变化过程中,通过社会历史慢慢地淘汰。然而,我们面对的是一个飞速发展、慢不下来的时代。我觉得有必要提出一些准则,当大家慢不下来的时候我们也能保护这些东西,这是现在我们面临的难题。

于建嵘:陈志华老师回答了三个问题
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教授

    很高兴来听陈老师的演讲。我认为陈老师回答了我三个问题。我来的时候在想一个问题:城市思想者沙龙,为什么讲农村保护?陈老师讲了一句很深刻的话,他说,我们农村和城市没有距离。他从一个城市学者的角度去看农村。

    第二个问题,新农村建设中,我们怎么对待农民朋友?这个问题我可能和陈老师的看法有点不一致。我认为,在新农村建设中,这种拆除运动和农村保护的问题在现实中是很矛盾的。实际上我今年3月份到丽江专门看了陈老师讲的关于丽江的古村落的保护。我是比较同意一个观点,在城市化进程中,我们应该给农村、农民的生活和农村的文化留下一块地方,这是我同意的。我们去搞调查的时候,往往会去没有马桶、没有厕所的地方,这是现实的问题,在中国有许多没有古建筑意义,当然有村落意义的地方,我们怎么对待?我是坚决要保护中国文化,我认为没有文化的社会将是一个很乱的社会。我曾经讲过一个案例,我们在河南调查的时候,那里把农民的房子拆了,在5公里之外建了一个新的居住点,我问他们农民将来怎么种地?他说我们将来开公交车送农民去。今天我们搞新农村建设,把远郊的地拿来置换城市建设,我认为有建筑特点的地方要保护,没有建筑特点的地方我们也要考虑到农民生活的问题,这可能是很大的问题。陈老师回答了我第二个问题。

    陈老师还回答了我第三个问题,近年来为什么出现了对村庄文化这么严重的摧毁。实际上不仅是建筑问题,农村的生态都受到了破坏,农民既进不了城又回不了农村。我们到美国、欧洲会感觉到,有华丽的城市,也有古朴的村落,陈老师回答了我第三个问题,他说这不只是一个文化问题,也是社会问题,在中国是政治问题。这个问题是我们今天最大的困境。

宋峻岭:村庄保护需要公民社会的发育成长
北京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研究员

    村庄的破坏跟城市的破坏在同步进行。我认为这个根子是我们大决策的失误,是城镇化从来不与公民社会并肩发育成长,才导致今天的恶果,这是第一点。

    第二点,有一个同学问,有没有成功的古村落保护的样板?在杭州西边桐庐县有个叫荻浦村的,我看比较成功。它把一个成熟的大村的主要要素——民居、祠堂、作坊、牌坊、林地、水系,还有文献类的东西,在一个村子里保留了下来。这是告诉人们,村庄才是有真正文明的、非常长远雄厚基础的地方,不管城镇化进行到哪一步,都不可小看村庄。我要向陈老师致敬,致谢!您做的工作是拓荒性的工作。村庄在我们人类社会存在了几十万年,但是系统的研究还不多。近年来城镇大书特书,您及时把目光转向了村庄,进行了艰难的拓荒。这样的景象,又动人又凄凉。在座的各位会不会跟我有同感,赶快把这件事接续下来,而且今天为止这个队伍还不大,还没有设专业,没有提到日程上来,我们对村庄的研究还很欠缺,这个事情是亟需接续的。

    陈老师艰难的拓荒取得了可贵的收获。因为村庄的引领需要从理论上、实践上,从历史、从文化的角度,挖掘透彻后才会懂得。透彻了以后,公民社会的思想、决策、呼声才能够大行其道,也容易被决策者接受。这样,我们的城、我们的乡才会得到保护。

王永民:文化传承已经到了严重的状态
中国王码集团董事长

    尽管我的父亲是木匠,盖过房子,我从小也会做木匠活,但是这种文化的传承,让我今天才发现,是这么严肃的一个问题,是这么严重的一个状态。其实,文化传承在中国历史上一直都存在问题,我们中国的文化是烧的文化,一个朝代替代另外一个朝代,阿房宫给烧掉了,紫禁城整个被烧掉了,我们北京城墙没有被烧掉,但是给拆掉了,在某种意义上,我们是不记忆自己文化的民族。美国发明的展览会,一百年前的展览会现在完好无损地保存着;英国发明的火车,那个火车还在原来的地方在转。英国人都知道原始的火车是什么样的,都知道原始的缝纫机怎么做的,都知道电灯泡是怎么回事。可是,我们没有这些东西。刚才陈老师讲到文化传承,我认为有两件事情值得反思,一个是马寅初提出的人口“计划生育”,结果被一口否决,打成右派。另外一个应该是梁思成提出的保护北京城。

    除了农村村落文化的传承在毁灭殆尽,267个村庄大笔一挥不见了,这是一个多么惨烈的现象!值得反思。另外还有一个同样惨烈的现象,就是我们的汉字也在不断地被西方文化所冲击。自从100年前我们中华民族开始衰落,被洋人切割、被洋人蚕蚀,我们的学人就说,中国落后是因为文字落后,中国教育落后是文字落后,所以要废除汉字,包括瞿秋白和鲁迅都说汉字不亡中国必亡。伟大的领袖毛主席也说过,汉字要走拼音的道路,这个文化是什么概念?几千年的文化用汉字在书写、在记载、在储藏,但是100年来包括我们建国60年来却始终被咒骂。只有1983年五笔字形发明以后,胡耀邦同志亲自问我,汉字还要废除吗?我说胡总书记,汉字不用走拼音道路。从此我们国家的文字改革委员会改成工作委员会。其实汉字不落后,不要由外国人的理论指导中国人的文字这个问题,始终跟陈老师的伟大理想一样不被重视,没人重视。现在汉字正在消亡,提笔忘字、不会写字很常见,难道研究生、博士生不是如此吗?汉字普遍被沙漠化,这难道不是更严重的问题吗?

    所以,我觉得,在建筑或者说在农村,我们有这么好的导师,有这么优秀的学生,我希望我们在汉字文化的传承中,同样也有优秀的学生。

李津逵:建立公民社会是希望所在
综合开发研究院(中国·深圳)主任研究员

    谢谢陈老师!今天下午不能仅说语重心长了,我不知道用什么词来描述,陈先生是在用心灵与我们对话。就我们民族平均文化水平来说,正如胡部长所说40年前拆北京城墙是得到普遍认同的,以这种文化水平可能古村落也会一个一个被改造掉,古城也会一个一个消失掉。好在有陈先生这样的人,他从未来的高度来到我们这个时代,像猎人海力布一样预知未来会发生什么事情,告诉我们当前的危险。在这样一个金钱至上的滚滚红尘之下,这些有识之士就像胡部长说的是中流砥柱,其实中流砥柱很多,我们在座的王大师是中流砥柱,于老师是中流砥柱,宋先生也是中流砥柱。最后让我们回到陈老师写外国建筑史的第一章,他在讲雅典卫城的时候,没有讲奥林匹克、没有讲雅典娜,他讲的是“公民的胜利”。我看了那一章以后,感到雅典所达到的公民社会的水平,两千多年来再没有一个人类的城市能够超过。恐怕宋老师的老师芒福德也是这样说的,没有人再超过,而这个胜利就是公民社会的胜利。如果没有公民社会,如果我们每一个人,觉得这个事情跟我无关,我们大家就加入到滚滚红尘中间去算了。这个社会如果有希望的话,就是一个又一个人变成热爱自己的生命,热爱自己的父母,热爱自己的祖先,热爱自己的生存方式的人,这样的人才叫公民。所以我想用最后的时间,大家一起回顾陈先生的西方建筑史的第一课,“公民的胜利”。

互  动:

    提问1:谢谢陈老师,我想问的问题是,中国古村落这么多,作为一位学者在看待所有古村落时,您衡量它价值的标准是什么?

    提问2:乡土建筑更新的过程中,您觉得有没有好的作品?

    提问3:我觉得关于乡土建筑的保护应该有硬的方面,就是建筑方面的保护,也应该有软的方面的保护,就是生活方式和文化方面的保护。我现在想问的就是,在硬的方面,因为中国乡土建筑主要是木建,不是像西方是石头的,需要很大的修缮和很好的工匠,在这方面难度最大的是工匠没有得到传承,而文化方面,很多当地人都离开了,文化得不到传承了。

    陈志华:我们的经费是非常紧张的,没有可能在一个比较大的范围里去挑选。所以,哪个村子有地方住,给我们做饭,我们就去了。不是说这个村子好,那个村子不好,我们没有这个考虑。我们当时只有一台照相机,又笨又大,还是梁思成先生上世纪30年代的照相机。第一次到村子去,路费是地方上一个人捐给我们的400块钱。那时候火车叮叮当当的。是不是这个村子旁边还有更漂亮的,更好的,更完整的?我们不知道。不过,我们的运气还是挺好的,好在哪儿呢?那个新叶村还真不错,好几层的宗祠一直到香火堂,整个系统还在。当年的私塾也还在,住宅也没有动。就凭这一点,我们就去了。

    去诸葛村是因为新叶村工程做的差不多了。当时我们越做越高兴,新叶村一位叶老师,他小时候在不远的诸葛村上小学和初中,他说那个村子不错。去看后,果然很好,我们就做了第二个作品。当时,我们差一点被当特务给抓起来。诸葛村一些干部看到,我们这几个人是大学老师,却在那么破烂的地方拿着尺子又画又量,觉得奇怪。那个时候,地方对画地图警惕性很高,电影里凡是特务都要画地图。县里连手铐之类的东西都准备好了,幸亏新叶村的叶老师及时解释清楚,才让我们继续工作。

    诸葛村旁边不到3里路有一个小村子,他们起初希望我们能够做保护,后来领导把当地的干部说了一顿,他们就不喜欢我们去了,而且全村的青壮年都在拿着棍子、石头等想把我们抓起来等着立功。幸亏新叶村的几位七十多岁的老朋友把我们保护起来。那种情况下,我们还有什么选择呢?
不管什么方式方法,都有一个前提,就是要钱。保存古村落不能没有钱。谁出钱?这是一个关键问题。村民现在也不想出钱,年轻一代大都走了。如果在村里造房子,也是造新式的,因为砖头比木头便宜。

相关新闻
友情链接:  国务院 住建部 自然资源部 发改委 卫健委 交通运输部 科技部 环保部 工信部 农业农村部
国家开发银行 中国银行 中国工商银行 中国建设银行 招商银行 兴业银行 新华社 中新社 搜狐焦点网 新浪乐居 搜房
中国风景园林网 清华大学 北京大学 人民大学 中国社会科学院 北京工业大学 北京理工大学 北京科技大学 北京林业大学 北京交通大学
城市化网版权所有:北京地球窗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service@ciudsrc.com